试论现代高校学生体育心理现状及改善措施
2017-08-03梁毅
梁毅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7-000-01
摘 要 高校体育是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凭借其独特的课程魅力越来越受学生们的欢迎,高校体育教学研究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高校学生具有自身独特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同时又不满足于现状,具有一定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当前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学者转向了对大学生体育心理的研究。文章主要是探析现代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对应的改善措施,以期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学科有序高效地发展。
关键词 高校学生 体育心理 现状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在不同的阶段,他们表现出来的体育心理也会不同。从进入学校开始,学生们就会按照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自行选择体育课程和项目,一部门学生对体育十分热衷,一部门学生则直接选择了放弃,将精力专注于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应及时地对大学生的体育心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到他们放弃体育的直接原因,并切实采用一些有效的措施,让大学生们对体育都保持着积极的参与态度,最终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一、现代高校学生体育心理现状剖析
(一)初入学时的无助心理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学习了多年的体育课程,但基本都是被动地跟着体育老师学,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上只停留在表象阶段,对于运动的实质根本无法理解,更不能够进行科学有效地锻炼,很多学生甚至无法科学的掌控体育运动技术。进入大学之后,对于大学教师团队的师资和教育模式的改变,学生们普遍感到很陌生,这一心理阶段持续的时间较为短暂,一般表现在初入学阶段。
(二)对知识的渴求心理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时代的需要,就要掌握足够的知识。因此,在进入大学以后,对于探讨体育的奥妙,很多的大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高校学生不断提高和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他们能够更加综合全面地分析和考虑问题,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去理解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随着大学课程的进一步加深变难,学生们对体育知识的求知心理会逐渐弱化,甚至会完全消失。
(三)排解压力,健身健心心理
大学生具有自身独特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年龄上看,他们已经成人,但身心发展仍处于不平衡和不成熟阶段。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失败和挫折的影响,导致情绪激动或精神压力过大。同时,高校学生还要应付大量繁重的课业,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去思考问题,致使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之中,部分学生甚至觉得大学生活单调乏味,这些不良情绪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和不良影响。为了调节心理状态,遏制消极情绪,重新激发自身的热情,很多学生会积极主动地选择体育锻炼来排解各种学习和生活压力。
二、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体育心理对策探析
(一)树立正确有效的教学目标
相比其它因素,教学目标是最能有效激发学生体育教育的心理动因。高校教师应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根据他们学习体育的心理行为特征,确定正确的体育心理教育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高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定过高的目标,要科学实际,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会感到很枯燥无味,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地教学方式,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与社会上的体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科学制定近期的学习目标和长远计划,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习体育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养成一种长期持久的体育学习的正确心理动机。
(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在教授高校学生体育心理课程时,针对学生们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体育学习存在积极主动心理的学生,教师应适时的提高要求,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对那些对体育学习存在消极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他们身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对他们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而不能一味的苛责。对于采取中立态度的学生,教师应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情绪态度变化,借助心理动机和迁移规律,提高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
(三)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体育教学也应对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反馈。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对“三基”掌握的程度和质量及健康水平等,将得出的数据综合后,正确评价学生的成绩。此外教师应定期举行测试,动态比较每次的测试结果,帮助学生找到切实可行的改正方法,增加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心理行为特征,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适时地进行指导,促使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龙芬.大学生体育心理浅析[J].湖南科教学院学报.2006.
[2] 朱虹.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0.
[3] 王启明.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0.
[4] 黎伟.对高校学生体育心理的分析探究[J].中國科教创新报.2011(34).
[5] 祝捷.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