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北京胡同文化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17-08-03乔西汀

大陆桥视野·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乔西汀

[摘要]北京胡同曾是闻名于元、明、清时期的主体建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社会发展矛盾的共同作用使得北京的胡同文化逐渐消退,曾经历史沧桑的文化建筑不再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本文以北京史家胡同为例,归纳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基本特征,并阐述了北京胡同文化的保护措施及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关键词]胡同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北京胡同是元、明、清时期的主体建筑,也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经典。胡同作为老北京特有的建筑文化现象,构成了北京四合院的脉络结构,贯穿整座城市,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必要基础的同时,也使得北京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异彩纷呈。直到今天,北京城中依然有着许多稀稀落落的胡同宅区。

一、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

北京胡同文化的第一特征在于其命名的多样性。如以人名和官名命名、以市场商品命名、以附近建筑物命名,还有以地形景物、胡同形状命名等。

北京胡同文化的另一特征在于其源远流长的传承性。北京胡同将物质功能及社会功能紧密结合。从物质功能上,胡同为街坊提供了划分界限的一句,也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同时,胡同又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添砖加瓦,为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功能上,早在明清时代,胡同的编制就已经作为统治者行政管辖的依据,户籍管理的雏形、繁荣的社会活动都依托了胡同这一基础。许多有纪念意义的名人故居、文化遗址也作为历史的鉴证保留在胡同之中,体现出北京胡同在当代社会的文化功能。

二、北京胡同的管理历史沿革

在興建初期,北京胡同就充分发挥了居住的效用。元代有许多大规模的胡同建设工程,开创了北京胡同的建筑潮流,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城市胡同建筑风格。在胡同的管理制度方面,明代沿袭元代大都“坊”制。全城共分三十六坊、内城二十八坊,外城八坊,分属东、西、南、北、中五城管辖。清朝继承了明朝北京胡同的基本布局,但对胡同行政的管理则更加细致和深入。

民国时期,胡同居住条件已经开始不能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解放初期,又因为全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浪潮,北京招聘大量农民工来参加工业化建设,人口的急剧膨胀促使房管部门统一分配房产,四合院内就居住七、八户甚至十几户人家。文革期间,胡同内见缝插针盖起了自建房,北京胡同甚至出现了衰退现象。文革后,北京市开始大力推行住宅建设,四合院、胡同被成片推倒,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胡同开始走向消亡。所幸一些有价值的胡同被列入保护区,使胡同文化得以传承。

三、以史家胡同为例的北京胡同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从文化遗产价值方面,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文化价值共同构成了它的文化遗产价值。如何更好地保护现存的胡同建筑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北京市政府现在已经认定多处胡同建筑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而史家胡同也在近年来成为了代表性的胡同文化保护案例。笔者走访了史家胡同、内务部街展场,了解了近期史家胡同文化的保护情况。

首先,史家胡同以北京国际设计周为契机,将设计与胡同文化成功挂钩,以“为人民设计”作为整个展场的主题,以旧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为基本元素,基于“活的胡同,胡同即展场”的概念,将胡同中人们真实的日常生活与各种内生的或外来的设计周展览和活动融为一体。与传统的布展方式不同,展场不再是胡同中各个分散的展点,而是胡同自身。展览与活动的内容涵盖城市规划、社区营造、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产品设计等各个方面,结合史家胡同以居住为主的旧城街区的特性,重视设计在历史保护与旧城更新中的正面作用,而设计周活动本身也作为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一部分,吸引包括社区居民、参观者在内的公众积极参与。

其次,史家胡同还依托了当地的品牌教育资源

史家小学。身在北京市东城区的地盘,史家小学在坚持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的基础上,又全面启动了涵盖多项改革任务的学区建设。面对新的教育挑战,史家学区以现代化、国际化、品牌化为主要发展方向,致力于形成一种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和谐成长的教育新生态。既注重学校文化的历史性,又强调学区发展的现实性,史家学区传承与发扬了学校品牌的内涵,作为教育资源也增添了史家胡同的吸引力。

最后,史家胡同还依托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博物馆,保护并宣传胡同文化。该博物馆1000多平方米,设有8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了当时的胡同生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淡出市民生活不久的公交票证,还有两间房屋,专门依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间里,一床一桌,两椅两箱,木质家具十分简单,半导体收音机是摆放在房间的“大件儿”: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布置则逐渐时尚,室内有了组合家具,应了当时“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中央”的流行语。这些物品大多是从居民手中征集到的,它们就像历史的见证者一样,记录了史家胡同的变迁。130个院落微缩复原,还能听到“震惊闺”、“虎撑子”等70多种胡同声音,这些新颖的元素串起了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也成为史家胡同博物馆的一大重要特色。依托史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的文化传承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四、结语与建议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再生的理念,核心的思想是在风貌保护的大前提下,强调城市功能的再生和城市活力的提升,注重邻里关系的维持和社区的营造,即基于社区营造推进旧城空间的可持续再生。通过走访史家胡同,笔者认为在北京胡同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从发展旅游资源层面,将胡同文化作为胡同的主打资源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在展现北京胡同独特风韵的同时,还需将“体验”作为产品的核心元素予以凸显。消费对象与消费主体原有生活环境、方式及经历的差异度越大,给消费主体带来的体验动力和体验乐趣相对越大。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层面,在改造旧城的过程中也要尽力保持原居民的生活生态环境,不能让现代经济发展过度影响到胡同原有的文化和居民朴素的生活方式。

总之,北京胡同文化的保护和胡同本身的规划工作任重而道远:既要确保老百姓生活环境的改善,又要确保北京胡同的古都风貌得到保护。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