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微课,助力高中生物教学

2017-08-03韩萍��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微课意义

韩萍��

[摘要]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实验、观察以及探究的能力的责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影响。在高中生物教学引入微课,利用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引导学生预习、实验、观察以及探究,可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有效推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微课;高中生物;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0008302

所谓“微课”,就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它主要以视频的形式呈现,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灵活运用微课,不仅能调节气氛,活跃课堂,还能强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巩固,实现资源的充分、反复利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微课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生物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关注知识的讲解,习惯性地“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困境,严重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微课的引入能扭转这一局面,提高师生间的互动频率,增进彼此的感情,一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能充分享受生物探究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能明确目标,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探究、提问,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巩固以及复习,实现师生平等交流,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还可在课前和课后,能有效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如在预习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为听课做好准备。在课堂中,微课的运用可使教师节省教学时间,将时间集中于重难点的讲解上,可对学生施予针对性的指导。在课堂上运用微课还能突出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融入,积极学习。在课后,学生可以将微课拷贝下来,在课外反复观看,针对重点知识进行复习,及时查漏补缺,从而牢固掌握生物知识。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它革新

了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准备教学、与学生交流,还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与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对所学内容进行学习与反思,使学生不仅能高效完成学习目标,还能掌握生物学习探究的方法,实现自主能力与反思能力的提升。

二、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预习——自主学习,理解掌握

相对初中,高中生物在知识量和难度上均有大幅度提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很难去理解和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巧妙运用微课,将教学内容按目标分类制作成短视频在线发布,构建学习资源库,给学生提供自主预习的平台,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学习资源,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例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外基质的结构与功能并能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学会制作细胞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掌握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以及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考虑到目标涉及的都是重点内容,如果只让学生阅读教材,很难形成知识網。于是,我结合教学目标及内容制作了一个有关细胞结构的微课,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对于“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我将配套光盘中的实验视频剪辑下来,将其缩短为三分钟,只包含实验原理、步骤以及结果,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观看理解。

借助微课,学生在课前就能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做好听课准备,针对难点学习,及时查漏补缺,在认知过程中梳理归纳,有效完成了目标。这样,不仅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实验——微观呈现,观察反思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涉及很多实验,并且有一部分是微观的,像“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以及“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的有丝分裂”等。为了保障实验的呈现效果,就要运用多媒体辅助,将显微镜连接到电脑上,借助屏幕显示。尽管如此,实验过程和结果经常会受药品、材料以及操作的影响,不能清楚呈现,导致学生看不到结果或者看到错误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大部分教师会选择直接讲解,跳过中间的步骤,让学生背诵实验,此应对考试。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在课前操作实验,选出理想的实验现象录制成微课视频,在课堂中播放。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回顾实验,尝试总结操作中的不足,适当对比,思考原因,必要时可开展合作学习,相互交流,针对现象探究原因。对于学生不懂的内容教师应加强指导,让其借助实验现象深化原理认知,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微课,不仅清楚呈现了实验过程,加深了学生的知识印象,还可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验,思考实验与问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3.探究——鼓励操作,反馈评价

新课标强调生物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对此教师常结合文本内容设计一些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让其在实践操作中充分享受生物学习的快乐。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主动参与,积极融入,促进了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然而,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所需的时间都比较长,一节课完成不了,如果延续研究又会耗费很多时间,影响教学的整体进度。考虑到这一点,大部分教师为了节省时间都选择“纸上谈兵”,即让学生了解探究的内容与具体操作步骤,而不真正去动手实践。这样的做法不仅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还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实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掌握。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我转变观念,重视探究活动,鼓励学生操作,让其在实践中充分体验,加深学习印象。在此过程中,我借助微课收集资料,整理成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让探究活动更具意义。如教学“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时,我组织了“设计并制作生态缸”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制作生态缸,观察生态缸的稳定性。具体实施时,我布置学生在家一星期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物种与数量的变化,并将其变化过程录制成视频,最后汇总上交。我再评出优秀作品,剪辑成微课,一方面在课堂播放以辅助教学;另一方面鼓励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达到反馈评价的目的。

4.拓展——结合自然,提升素养

生物学科与自然环境联系紧密,其现象大多来源于自然界。为了深化教学,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应创设生活情境,为其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例如,在教学《群落和生态系统》时,考虑到“教学内容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但学生普遍缺乏野外生活经历,认识的植被十分有限,而如果只依靠图片和文字说明很难让其联想到实际情况,总体上会影响教学效果”这一情况,我引入微课,将相关视频下载并剪辑,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观看,在此过程中适当讲解,并结合文本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等到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后,我再播放事先录好的展示人类活动(如践踏草坪、随意栽种等)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去思考问题,尝试解释杂草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还使学生学会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总之,微课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创新了教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指导学生预习、观察、探究以及拓展,使其在不断的实践中建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完善自主学习。

(责任编辑黄春香)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微课意义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