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强化奖励与教学效果的影响
2017-08-02贾婷婷
摘 要:斯金纳强化理论及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讨论了外部因素下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强化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这一理论依据也大量应用于教育教学当中,然而在正强化奖励作用下,是否对教学效果起影响,还有哪些是值得反思和研究的,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点。本文提出了正强化奖励忽略内因损害学生自然发展兴趣的的一个看法,在深层思想动机中,反思如何有效避免正强化带来的反比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正强化;兴趣;反射;刺激
斯金纳是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而其中强化理论又是其重要的理论主张,强化理论是斯金纳从巴浦洛夫有感而来的一个概念,巴浦洛夫有一个重要的实验,是条件反射实验,即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外界刺激和有机体之间,建立了某种神经联系.狗摇铃当则是最有名的实验,在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时,便摇响铃铛,当狗看到食物时,会自然的分泌唾液.之后反复这样的实验,当狗听到铃铛的声音时,就分泌唾液。
1 理论假设
巴甫洛夫提出的“狗摇铃铛实验”中,狗从经验中学会了某种信号,信号出现之后,食物便会出现,这种“信号刺激”本身并不会引起唾液的自然分泌,但狗把这种“信号刺激”同食物联系在了一起,使狗产生了唾液的自然分泌,我们将这一实验应用到教学当中。我们在学生表现良好或有所进步是,对学生进行奖励,使其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也就是通过正强化使学生感受到某种信号刺激的条件下,对学习激发兴趣促使进步,从而使学生慢慢的在学习中能更加自信和产生良好的兴趣。无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无条件刺激(UCS)引起无条反应(UCR)。在巴甫洛夫的研究中,无条件刺激(UCS)是食物,无条件反应(UCR)是唾液分泌。狗喜爱食物,在看到食物的状况下分泌唾液,在实验环境下,狗在听到铃铛时才能出现食物,铃铛变成了食物的一个信号,而这样的条件转化在学生正强化奖励中,学生希望得到奖励满足成就感和愉悦感,就要得到学习上的进步或得到被认可的良好表现。
以此来看
第一步:UCS(奖励)→UCR(成就感、愉悦感)
第二步:NS(表现良好)得到+UCS(奖励)→UCR(成就感、愉悦感)
第三步:反复重复第二步
最后:CS(表现良好)→CR(成就感、愉悦感)
这样的逻辑和实验应用我们不难看出,正强化奖励,对学生学习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有影响效果的.
2 相关研究
斯金纳在他的心理学学术观点上提出强化理论,其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强化理论也叫做修正理论,是在对有时是行为特征性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具有有意识条件反射的特点,可以对环境发生作用,造成行为结果产生变化,也可以环境影响行为结果。斯金纳的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多案例的认证和应用。例如婴儿学习语言(或初学外语的语言学习者)。当婴儿听到重复的发音,如”苹果”,并尝试发音时,如果恰好模仿的音相似,便会看到父母等发音者喜悦的表情,当发音并不相仿,父母等发音者又会重复发音,逐渐婴儿尝试正确的发出这个单词的发音,并得到认可后,记住了该发音。在这个过程中,正强化的作用,让婴儿辨别了错误的发音和正确的发音,并且强化了正确发音的心理因素,从而对该词汇产生某种记忆。还有一些其它有名的实验,如内敛性格儿童的外向心理矫正。早前1960年,一群学前教育的教师就进行了一项颇为经典的研究,他们利用正强化来帮助一名小女孩克服内敛性格的害羞心理,促使其正常与其它小朋友进行玩耍和交流。这项研究成为最被广泛引用的关于正强化的例证。最初老师们发现这名小女孩的性格十分内向,她几乎不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流和玩耍,但小女孩十分喜欢来自老师的表扬,所以他们决定只有当她和另一个小伙伴一起玩耍或一起完成某项任务时变对她此行为进行表扬和奖励。他们将实验前后小女孩同其小伙伴交往的频率进行了统计,并划分了几个阶段。通过每个阶段的统计分析和正强化次数的对比发现,她与其它小朋友玩耍互动的频率显著增加。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改变,教师在后一阶段停止了对小女孩的强化奖励,并在停止的这一阶段后,重新进行强化奖励。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当正强化停止后,小女孩与其它小伙伴玩耍互动的频率降低,而在强化奖励恢复阶段又随之增加。这样,老师们通过对小女孩的正强化鼓励和奖励,促使其慢慢适应与其它小伙伴玩耍互动的环境,不断克服其内心的羞涩感。使其最后能自主的与其它伙伴进行交流和互动。
3 研究发现
在巴甫洛夫的研究实验,斯金纳的经典案例,都呈现了物体正强化下的条件反射的一个影响作用。虽然这些著名心理学家们的理论为很多领域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研究理论基础。但在我们类推正强化奖励对学生成就感满足感的条件中时,也发现了其它一些忽视掉的客观因素及其它的作用结果。
一类因素,我们假设当狗适应了响铃得到食物之后,便长段时间进行响铃而得不到食物的实验,那么唾液分泌这样的刺激条件似乎也就不再起作用。同比,学生长时期正强化奖励做刺激,一旦表现良好也未能得到奖励,则对学习表现的兴趣一下子会下降,甚至再次提出奖励时,学生也并不会有所强化的效果了。其二,学生在正强化奖励的作用下,慢慢将学习表现良好等现象,归结为要得到奖励或表扬,把学习的愉悦感和自主性,变成了有目的的,为换取某目的而进行的行为。让学习本身偏离了其自身兴趣的一个主动性。其三,当奖励不够吸引学生,或太过多次的表扬奖励,会使学生得到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下降,由此正强化奖励与学生的学习愉悦感、成就感就不成正比了。
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在这次实验中对51名3-4岁年龄的儿童,进行了一个绘画兴趣的测试。被测试的孩子被分层两个小组,实验组A 的孩子被告知,如果他们能自觉的完成较好的绘画,则会得到一份丰厚的奖励和证书。另一组实验组B的孩子,则不告知会有奖励。实验结果显示,在有奖励刺激因素的情况下,孩子自发绘画的興趣却降低了,相反,那些没有奖励因素刺激的孩子,却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思考,较长时间的绘画,以及画出来的绘画更具有美感和想象力。
这一有趣的实验在心理学家中被叫做“深层思想动机”。也就是说,正强化奖励损害了人自发的兴趣和追求,因而得到相反降低积极性的结果。当我们为了食物本身的利益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那些因为喜爱或满足内心其他深层次需求的因素就被减弱,而对比目的性的任务与兴趣性的任务,人们往往认为内心强烈的兴趣,这种内驱动力才是最长久和有效的。而对金钱,外在物质类奖励的外驱动力,有时也是具有消极作用的。由此,把学生学习的进步与否,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正强化奖励的前提条件,在某些因素下是会有其良好的效果。但不能忽视的是,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和影响。在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的结果中,需要找到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言,他们又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的自身条件因素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材施教及把重心转移到其它激发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事物上,才是最有效的刺激因素。
4 结果总结
正强化奖励在教育教学中是有很深的应用的,经典的案例也给教育界带来了一些教科书般的教育教学方法,但全面正视正强化所带来的影响,才是在教育教学中更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所谓“正强化”并非简单单一的给以物质奖励或某种刺激,而是积极矫正,使用正强化也应因材施教,逢其时,适其人。更重要的是探索学生本体内在的激励因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激活内因,挖掘深层思想动机,以灵活多变的条件因素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钟力平. 斯金纳強化理论及其应用[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8(02)
[2]王晓红.强化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 社科纵横. 2000(04)
[3]朱克良. “教育忽视”及其负强化效果分析[J]. 教育评论. 1996(06)
[4]王建华,李树基. “正强化”激励 “负强化”约束──行为科学在科研所创一流中的应用.[J]华北电业.1996(06)
作者简介
贾婷婷(1990-),女,汉族,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对外汉语硕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