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科技孵化网络内知识流动的优化研究

2017-08-02汪雪兰刘昊星文革

科技传播 2017年12期

汪雪兰 刘昊星 文革

摘 要 虚拟科技孵化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组织,能够跨越组织边界为参与主体提供知识信息。本文分析了虚拟科技孵化网络内影响知识流动的因素,指出企业资源基础与吸收能力对知识流动的影响,构建了“主导—中介”模式,该模式对于改善网络内知识流动效率,提高孵化绩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创新创业孵化;虚拟科技孵化网络;知识流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9-0046-02

虚拟科技孵化网络是将虚拟组织的模式渗透到科技孵化网络中而形成的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常规孵化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媒介,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孵化组织[1]。通过孵化网络能够将实体企业孵化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有效整合起来,提高组织之间知识和资源的流动效率,促进组织间协同发展。

2014年9月10日在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孵化器便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之一,其作为孵化功能实现的平台会影响与创新、创业活动相关的各微观主体[3]。当下科技信息迅猛发展,孵化网络内各参与主体需要实时交换和共享信息知识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各要素主体相互联系作用,便形成知识网络,而该网络的有效性受到知识流动速度的影响。网络内知识流动的范围和速度可以影响知识的共享和创造,只有知识被普遍运用和创新,才能提高在孵企业的绩效。但是,企业在获得大量信息的同时也被其中冗余、错误的信息所困扰,一方面知识流动的渠道被冗余信息阻塞,另一方面在孵企业需花费大量时间排除错误和重复的信息,使得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在孵化网络内的流动受到严重影响。

1 影响知识流动的因素分析

目前,许多的学者仍然热衷于从孵化器自身的视角出发来探索加快知识流动速度以提高创新孵化绩效,但是这样的做法往往忽略了作为被孵化对象在孵企业在孵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成功的知识转移取决于参与知识转移认知过程中的知识发送者和知识接受者之间存在的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4]。其中,知识转移的机会和动机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源基础,而知识转移的能力对企业吸收知识的能力也提出了要求。

1.1 企业资源基础对孵化网络内知识流动的影响

在孵企业只有与知识的拥有者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且两者之间存在适合于知识转移的渠道、机制、程序及规则等,知识转移才可能

发生[5]。

被孵企业在孵化网络内获得知识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在孵化器的指导帮助下获得;二是与其他在孵企业交流分享知识;三是与孵化网络内的其他组织直接联系[6]。对于单个在孵企业来说,它与网络内其他参与主体的联系渠道越多,资源获取的能力越大,影响力越大,可以建立更多的渠道,加快孵化网络内知识流动的速度,拓宽知识流动的范围,而一个在孵企业要拓展其知识转移的渠道,需要自身有丰富的资源基础。因此,企业自身的资源基础对于丰富其网络渠道,继而加快知识的流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孵化网络内知识流动的影响

一个企业内部的知识存量并非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动态的,企业发展过程中某一时点上知识数量的多少也并不能证明什么,重要的是其在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和利用新知识方面的能力,这就是吸收能力。孵化网络内企业间传播知识信息的基本方式是依靠其语言或者编码,因此,要提高知识流动的速率就需要强化企业的语言表达和编码能力,及时从庞大的信息系统中识别出知识源,并挖掘出对自身有价值的知识,然后加快知识的传递、消化、利用速度,也就是提高企业自身吸收知识的能力。企业吸收能力越强,在孵企业对知识的共享、消化和应用的效率越高,知识流动越快,企业孵化成功的概率越大。

2 对孵化网络内知识流动模式的优化

基于以上对虚拟科技孵化网络内影响知识流动的因素的分析,有必要对网络内知识流动的模式进行优化,拓宽在孵企业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强资源基础,强化企业吸收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流动的范围和速度。

2.1 网络要素分析

Sean认为,孵化网络是由孵化器及其各级员工、在孵企业及其各级员工、科研机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等组织构成的创新网络[7]。刘晓英指出,在虚拟科技孵化网络体系中,主要有网络要素、孵化要素、科技要素、中介要素、管理要素等5个基本要素[8]。孵化网络内不同组织提供不同要素,这些要素在系统内整合了在孵企业成长所需的知识资源,帮助在孵企业顺利渡过成长初期。

关于知识和信息如何在网络中流动,Burt的结构洞理论指出,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关系:一种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每一主体都发生联系,不会发生关系间断的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这是无洞结构。还有一种是社会网络中某个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这种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就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因而为有洞结

构[9]。虚拟科技孵化网络的结构更多的是呈有洞状态,但是,要让知识在网络中快速大范围的传播,应优化网络结构达到无洞状态。

2.2 优化模式构建

基于对虚拟科技孵化网络内各要素以及知识传播过程中结构洞理论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主导—中介”模式。该结构模式中包含若干在孵企业、外部机构、孵化器、中介组织。中介组织即协调机构,其功能是统一计划和管理资源能力與技术力量,合理优化配置资源,保障系统顺利运行,如图1所示。(图中实线表示在孵企业通过孵化器获取知识,虚线表示在孵企业与其他在孵企业以及通过中介者与外部机构联系获取知识)。

该“主导—中介”模式的虚拟科技孵化网络以信息、政策、研究、法律、资金、中介服务等资源为依托,有效地联结了外部企业,如政府、大学、科研机构、法律机构等主体,各要素主体有机联系、协同作用,要素之间互相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流,是一个集成各种虚拟科技创业孵化资源的完整体系。

3 “主导—中介”模式的突破

3.1 弥补了在孵企业的资源劣势

孵化网络内在孵企业通过与孵化器的有效互动可以获得创业初期必需的信息资源;与中介组织联系,能有效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与大学和科研机构联系,可以获取新技术、新知识的渠道;与政府部门联系,能够及时了解政府对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与其他在孵企业互动,可以实时交流经验分享知识,共同成长。通过这些渠道,组织内个体实现了知识交流,在扩大知识存量的同时对于整个孵化网络而言也实现了知识的扩散,加快知识信息在孵化网络内的流动速度。

3.2 提升了在孵企业知识吸收能力

“主导—中介”模式内,中介组织和孵化器在整个孵化网络内形成统一的语言和编码,便于在孵企业用相同的解码技术识别、获取、消化知识,用规范的语言与其他在孵企业交流、共享信息,逐步强化在孵企业吸收知識的能力。孵化网络内统一的语言和编码也有利于缩小各参与主体的知识差距,提高整个孵化网络的知识水平,提升知识流动的层次,有利于企业之间在交流、共享信息的过程中创新性知识的产生。

4 结论

“主导—中介”模式改善了虚拟科技孵化网络内知识流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本文只是从一个侧面对知识流动过程做了研究。以后的研究可以关注在孵企业内部知识的流动模式,对网络内知识流动过程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分析,加深对知识流动过程的理解,使其对提高孵化绩效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英.虚拟科技孵化网络构建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1):11-18.

[2]人民网.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传递的中国发展新信息[EB/OL].(2014-09-11)[2017-04-28].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911/c1004-25637426.html.

[3]张波,张根明.孵化器在孵化网络构建中的作用研究[J].求索,2010(12):59-61.

[4]柯江林,石金涛.驱动员工知识转移的组织社会资本功能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2):144-146.

[5]李燕华,宋福烨.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1):179-182.

[6]李宇,张雁鸣.网络资源、创业导向与在孵企业绩效研究——基于大连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8):98-110.

[7]Sean M H.,David M D.. A Real Options-driven Theory of Business Incubation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4,29:41-54.

[8]刘晓英.虚拟科技孵化网络构建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1):11-18.

[9]Burt,R.S.(1992)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