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校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研究指向
2017-08-02王华琪
王华琪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在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然而,对于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层面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我们认为,各个学校的教育对接国家层面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固然需要有基本要素和核心意旨,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每所学校有着不同的办学背景和教育情境,文化不同,师生迥异,如果按照同一模式要求,同一标准考量,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
要实现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转化,就必须要研究学校文化特质。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质其实就是一所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的GPS。因此,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杭州二中”)基于自身的办学文化特质,通过三个研究指向。潜心研究并积极践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转化,以使其真正在学校落地。
一、基于学校历史的转化:寻求核心素养落地的文化DNA
承载核心素养培育的是课程,任何课程与文化都是交互的关系,课程要植根于文化。要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转化,首先要研究学校的历史,梳理和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任何割裂历史去推演现实的做法都是不符合办学逻辑的。
杭州二中是杭州最早建立班级授课制的学校,其前身为私立蕙兰中学和国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国立浙大附中”)。私立蕙兰中学是由美国传教士甘惠德于1899年创办的,国立浙大附中是由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先生于1940年创办的。一私一公,草创时期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西一中,发展过程皆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两所学校在办学中都取得了很高的教学质量,饮誉杭城,声播江浙: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私立蕙兰中学倡导体育运动精神,国立浙大附中弘扬爱国民主传统,曾获得教育界人士的瞩目。1951年8月,两校在蕙兰中学原址上合并,改称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
一所学校的历史有长有短,但都不应该被割断、被腰斩。文化是在校园物态空间里蕴蓄而成的,它应该被植入骨髓,融入血脉。例如:蕙兰中学时期的校训是“诚·勤·爱”,国立浙大附中时期的校训是“立志·努力·为公”,前者强调内修,后者重视外治,杭州二中的文化就是由这两种文化交融而成的。
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杭州二中也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学校现代文化特质。学校坚持内修为根基,外治为旨归,努力培养有深厚文化、高尚品性、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精英人才,并因此提出一系列办学主张,如坚持以“思想解放,行为规范”为追求,强调“高境界做人,高水平学习,高品质生活”,提倡“宽松、宽容、宽厚:开明、开放、开化:人性、理性、灵性”。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下,二中人从精神层面上认准了自己的追求方向——“高”(高目标,高境界)、“正”(树正气,走正道)、“实”(说实话,做实事)。
通过实践,我们看到: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创造了课程,课程又丰富了文化。所以,要研究核心素养的校本转化,就要研究作为课程母体的文化,它决定了学校课程的核心价值、逻辑规则和实施形态;同时,作为文化载体的课程自身也会生成意义,不断丰富、精炼学校的文化,有了核心素养指向的课程,会促使学校文化增值、创新和发展。
二、基于区域文化的转化:突破学生核心素养校本培育的资源边界
一所学校总是在一定的物理空间存在著,于是就有了区域文化的生成意义。一所现代学校要发展,就要“推倒围墙”,让学生走出去,在社会实践中完成自我塑造和素养提升:把导师请进来,打破课程壁垒,盘活学校的教育资源。学校的教学也不能局限在教室的狭小空间里,而应该走进开放多元的世界。
其一,利用城市文化优势拓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渠道。杭州二中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2016年召开的G20峰会和将于2022年举办的亚运会给杭州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杭州正在努力打造凸显东方文化的世界名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格局为学校提供了丰厚的课程资源。学校积极挖掘西湖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等城市区域文化以支持和丰盈教育内涵,积极接纳国际优质资源以拓展和提升教育品质。得益于杭州的国际影响力,2016年,杭州二中成为“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的主会场,学生们在哈佛小型课堂上探讨关乎国计民生的大话题,最大程度地汲取和分享哈佛授课人带来的智慧和资源。
其二,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杭州二中主校区位于杭州市滨江区,钱塘江畔。滨江区是浙江省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其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先后成为国家级产业基地。“构筑天堂硅谷,建设科技新城”是滨江区的总体发展目标。地处这样有创新活力的区域,杭州二中充分享有创新资源,也受到区域文化的创新驱动。学校和海康威视、中控集团等高新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课程开发合作关系。
通过课程开发实践,我们认识到,学校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要建构起大课程观,打破学科壁垒,开发、整合、优化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开放融合的课程群。学校可以引入先修课程、国际课程等,但切不可忽视区域课程资源的发掘,区域课程是最契合学校文化特质的,也是最有延展价值的课程。
三、基于学校师生的转化:围绕师生特质确定核心素养培育重点
杭州二中正在完成从精细管理到人文管理、个性管理的现代转型,我们应以人本教育精神来思考核心素养的学校转化。浙江省于2014年开始实施的新高考改革,给学校课程带来了结构性变革的动力,学校课程实施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学校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个性,基于学生发展而设计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自由选择课程的需求。
杭州二中拥有优质的师资和生源。从教师来看,学校在职教师中有特级教师10名,正教授级高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占全校教师比例为60.8%,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比例为17.0%: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认知,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更有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内驱力。从生源来看,杭州二中录取的都是全市成绩排在前3.0%的中考生,这些学生来源于杭州市区。其父母多数在企事业单位工作或是国家公务员,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文化素养,家庭对子女有较高的期望值,学生也对自身有较高的目标追求。
杭州二中根据学校师生的特点,设计了多层级、多项目、多类别的课程。例如:针对喜欢攀登学科巅峰的资优生,学校设计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国际奥赛课程:针对喜欢参与国际创新比赛的资优生,学校开设了CTB中国大智汇大赛课程、DI创新思维大赛课程、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课程、FTC国际机器人大赛课程、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课程,等等:针对有文体兴趣特长的资优生。学校开设了网球、击剑、交响乐、合唱、话剧创作与表演等课程。
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审核、管理、评价。目前学校正建立起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与反馈系统,以期让核心素养的落地更加科学和稳健。杭州二中的课程选择是宽口径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选择课程,不断培养学科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为自己的出彩人生奠基。
我们始终相信,学校是一片“森林”,乔木、灌木、小草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吸收养料,自由生长。它们相互依存,互相滋养,共同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有了这样好的生态系统,鸟儿才愿意在这里搭窝,而作为教育管理者和实施者,我们能做的是“让能飞的飞起来,让会飞的飞得更高——”
(编辑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