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对棉铃虫等夜蛾科害虫诱集效果

2017-08-02田英赵冰梅李红吴文忠

中国棉花 2017年7期
关键词:棉铃虫团场夜蛾

田英,赵冰梅,李红,吴文忠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乌鲁木齐 830002;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3团农业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对棉铃虫等夜蛾科害虫诱集效果

田英1,赵冰梅1,李红1,吴文忠2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乌鲁木齐 830002;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3团农业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为掌握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对棉铃虫等夜蛾科害虫的诱集效果,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和第八师的4个团场开展了示范试验。结果表明,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在棉铃虫羽化高峰期使用,对棉铃虫、三叶草夜蛾等夜蛾科害虫诱集效果明显,在药后2~5 d诱集数量达到最高,药效期超过7 d,且能降低棉田内棉铃虫落卵量、幼虫虫口数量及蕾铃被害率。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诱虫可作为棉铃虫监测手段、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在新疆棉花生产中推广应用。

棉花;夜蛾利它素饵剂;棉铃虫;三叶草夜蛾;诱集效果

棉铃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呈发生普遍、危害提前和危害加重的趋势,主要危害棉花花蕾、棉铃,造成蕾铃脱落[1-2],严重的棉田被害率超过45%[3]。同时夜蛾科害虫三叶草夜蛾,在棉田与棉铃虫混合发生,对棉花危害呈加重趋势。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澳宝丽,BioAttract)是将昆虫利它素和昆虫取食促进剂融合,释放比作物更具吸引力的信息物质,诱集害虫成虫,以控制和压低害虫种群数量,减少农田化学农药的使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和第八师的4个团场开展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诱集棉铃虫、三叶草夜蛾的试验示范研究,通过4个参试点的示范试验,掌握了其对棉铃虫等夜蛾科害虫的诱集效果,为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控害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药剂为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和200 g·L-1灭多威乳油。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对夜蛾科害虫成虫有诱集作用,200 g·L-1灭多威乳油对夜蛾科害虫成虫有触杀作用。

1.2 试验地点

试验示范地点分别设在新疆建设兵团第八师143团、148团、142团和第四师63团的棉田。

1.3 试验时间

试验示范时间设在6―7月,棉铃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前2~3 d。

1.4 试验方法

1.4.1 试验设计。处理区:使用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对照区:使用18 g·L-1阿维菌素乳油。处理区、对照区的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均一致。4个参试点的各处理均为大区,不设重复。第八师143团、148团、142团和第四师63团处理区面积分别为66.67、33.33、13.33、66.67hm2,对照区面积均为0.5hm2。

1.4.2 配药方法、施药剂量。处理区: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施药剂量为1 L·hm-2,将其与水按1∶1的配比稀释混合,并加入200 g·L-1灭多威乳油20 mL,充分混合均匀。棉田内每个条段施药液量为400~600 mL。对照区:18 g·L-1阿维菌素乳油按450 g·hm-2加水675 kg·hm-2进行叶面喷雾。

1.4.3 施药方法和次数。在棉田内采用条段施药的方式,在棉田离地边30 m处顺着棉花种植行施药,每个施药条段20 m,2个施药条段之间间隔60 m,施药行间隔为60~75 m(上述施药条段和间隔区,均处在夜蛾利它素饵剂的作用范围)。将配制好的药液顺着棉花种植行均匀滴洒在棉花顶部较大的叶片上。分别在6月20日、7月1日施药。试验期间处理区不施任何其他农药。

1.4.4调查方法。1)棉铃虫等夜蛾科害虫成虫诱集效果调查。在每个团场处理区的中间区域,随机选取3个施药条段挂牌定点调查,每点调查施药条段及周围2 m左右范围棉株下的死成虫数量,代表其作用范围内诱集的成虫。施药后每天清晨调查记录诱集的棉铃虫及其他夜蛾科害虫成虫的数量,第1次施药后连续调查15 d(由于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遇雨被冲洗掉,所以有3个团场的调查时间不到15 d,分别为63团14 d、148团11 d、142团13 d);第2次施药后连续调查9 d。2)棉铃虫百株落卵量和百株幼虫数调查。在每个团场处理区及对照区的中间区域随机选取3~5个点,每个点顺行调查100株棉花,分别调查记载棉花上的落卵量和幼虫数量。每次调查后抹除植株上的虫卵和存活幼虫[4]。3)棉花蕾铃被害率调查。在施药后第7天开始分别在每个团场处理区及对照区的中间区域随机选取3~5个点,每点顺行调查50株棉花,分别调查记录蕾铃总数和被害数,连续调查10 d,计算蕾铃被害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对棉铃虫等夜蛾科害虫成虫诱集效果

2.1.1每日诱集动态。第1次施药后,4个试验团场诱集棉铃虫成虫效果基本一致,均在药后2~5 d诱集成虫数量最多,第八师143团、148团、142团和第四师63团3个调查条段1 d内诱集的成虫数量最高分别为22.00头、30.20头、19.20头、16.00头,之后逐渐下降;药效期超过7 d。

图1 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第1次施药对棉铃虫成虫诱集效果

第2次施药后,4个试验团场诱集棉铃虫成虫数量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也均在药后2~5 d达到最多,第八师143团、148团、142团和第四师63团3个调查条段1 d内诱集成虫数量最高分别为14.00头、18.20头、16.00头、16.20头,之后逐渐下降;药效期超过7 d。

图2 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第2次施药对棉铃虫成虫诱集效果

2.1.2累计诱集虫量。由表1可见,第1次施药后,各试验团场3个条段在调查期间累计诱集夜蛾科成虫96.67~121.67头,折合每公顷诱集棉铃虫成虫159.45~200.70头,折合每公顷诱集三叶草夜蛾成虫69.00~304.20头。第2次施药后,各试验团场3个条段连续9d累计诱集夜蛾科成虫68.00~86.68头,折合每公顷诱集棉铃虫成虫112.20~142.95头,折合每公顷诱集三叶草夜蛾成虫126.00~268.05头。

表1 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第1次使用对夜蛾科害虫诱集效果

2.2 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对棉铃虫百株落卵量和百株幼虫数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第1次施药后,4个参试团场10 d内处理区百株累计落卵量均低于对照区;处理区药后百株累计存活幼虫数较药前均无明显上升,且明显低于药后对照区虫口数量。而对照区除148团药后百株累计存活幼虫数低于药前外,其他团场的药后百株累计落卵量和百株累计存活幼虫数均比药前上升明显,且部分调查点超过防治指标。第2次施药后,4个参试团场10 d内处理区药后百株累计落卵量和存活幼虫数均明显低于对照区,处理区药后百株累计落卵量不超过1.33粒,百株累计存活幼虫数不超过1头。对照区药后百株累计落卵量和百株累计存活幼虫数均比药前明显上升,其中142团对照区药后百株累计落卵量是药前的3倍。以上结果说明,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对棉铃虫成虫有较好的诱集效果,可减少棉铃虫幼虫数量。

表2 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第1次和第2次使用对棉铃虫落卵量和幼虫量的影响

2.3 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对棉花蕾铃被害率的影响

由表3可见,第1次施药后,143团和63团处理区的蕾铃被害率均略低于对照区,其他2个团场处理区被害率与对照区相近;第2次施药后,除63团外,其余3个团场处理区蕾铃被害率均略低于或持平于对照区。上述结果表明,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诱集对棉铃虫等夜蛾科害虫有控制作用。

3 讨论

2次施药调查结果表明,650 g·L-1夜蛾利它素饵剂对棉花棉铃虫、三叶草夜蛾等夜蛾科害虫有较好的诱集作用;药后2~5 d诱集夜蛾科害虫成虫数量最高,药效期超过7 d。同时,与其他防治费用较高的田间诱集措施如悬挂频振式杀虫灯和性诱捕器[5]相比,喷施650 g·L-1夜蛾利它素

Study on Trapping Effects of BioAttract to Noctuidae Insects in Cotton Fields

Tian Ying,Zhao Bingmei,Li Hong,Wu Wenzhong

S435.622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0

1000-632X(2017)07-0030-04

10.11963/1000-632X.tyty.20170703

2017-04-13

猜你喜欢

棉铃虫团场夜蛾
第七讲 草地贪夜蛾的迁飞及监测预警
科学认知草地贪夜蛾 打赢防控攻坚战
浅谈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团场林业经营制度改革
——关于团场林业发展的思考
加强团场财政资金监管的思考
芦笋田棉铃虫药剂筛选试验探究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防控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及防控措施
玉米棉铃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我们与棉铃虫的战争
棉铃虫重发频次趋高原因探析与综合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