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晋中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特点及原因分析

2017-08-01梁嵘刘斐斐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晋中清代农田水利

梁嵘+刘斐斐

摘要:清代山西农业进入了一个继续发展的阶段,晋中地区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农业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与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活动是分不开的,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的方法,总结出了当时的水利建设活动不仅与其本身的自然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政府和民间层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渠道的开发、维护和修缮工作,水利事业因此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关键词:清代;晋中;农田水利

一、清代晋中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山西最早的水利工程便是位于太原市晋祠的古智伯渠,始建于公元前453年。其次引用汾水兴修的水利工程也颇多,但历代多在下游,直到明万历年间开始发展至中游的平遥县,当时是使用水车提水灌溉农田的。从康熙初年开始,陆续在汾河中游修筑农田水利工程,最典型的莫过于“汾河十大堰”,造福了包括晋中地区的太原、祁县、平遥等县的190多个村庄的40多万亩土地。还有在潇河流域建起了“上五道、中四道、中三道、下无道和十八道泥渠的灌溉系统,整个流域灌溉面积达到二十万亩”。清代晋中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大部分集中在汾河中游的盆地区以及潇河和文峪河流域,从《雍正水利志》和《光绪水利略》的记载可以看到,晋中地区在清代前期有水利灌溉的县(州)有14个,清代中后期有17个,从各县的水利建设情况分析,水利建设以太原盆地为主要发展区,包括了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县、徐沟、平遥、介休。其中尤以太原县和太谷县的渠道数量最多,大约是其他县的两倍。

二、清代晋中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特点

(一)水利规模较大,引灌面积多,但平均每渠的灌溉面积较少。从地方志可以看出,晋中地区的水利渠道数量在清代前期是231条,到了清代中后期增加到了354条,其中太原县和榆次县的农田水利灌溉面积都达到了10万亩以上,而此时的忻州和大同县,农田灌溉面积却仅仅只有5万亩左右。但就每条渠的灌溉面积而言,有的灌溉一村数十公顷,有的灌溉数村才十公顷,比如徐沟县雍正年间有引象峪河11条,共溉田95公顷,平均每渠灌溉不足10公顷。

(二)渠灌水利制度比较完善严格,强调均平。为了避免水利纠纷的发生,各县都有自己严格的水利管理制度,比如光绪《太原县志》曾记载“每渠各设渠长一名,提督小甲多少不等,各照地界分管水利,每年二月丙领率有地用水之人均出夫役疏浚渠道,于三月初一日同时起程放浇”。太谷县也有“每都每里各自乾渠,设立渠长,以经理其事,其放水有时程,用水有分数”的记载。

(三)引河灌溉和引泉灌溉相结合。引河灌溉主要体现在“汾河十大堰”以及在潇河流域建造的灌溉系统,其次还有包括在榆次县引涂水开凿的万春渠、王村渠、小东关渠、杨村渠等;引泉灌溉包括在太原县引晋水开凿的晋祠渠、王郭村下渠、南张村下渠、索村上渠等,在介休县引洪山泉建造的洪山源神池村渠,在宁乡县引青龙泉建造的青龙泉渠等。引河灌溉和引泉灌溉的结合,使得晋中地區的农田蒙灌溉之利。

三、清代晋中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平衍,水利易兴,“耕地主要集中在太原盆地,盆地中沉积有巨厚松散的第四季堆积物,地下水储量较为丰富,稍加开发便可进行农田灌溉,土壤的熟化程度较高”。属于汾河中游段,两侧是河漫滩及一、二级阶地构成的冲击平原,地形平坦,水流蜿蜒曲折,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从政府方面来看,在清代,山西的水利事宜朝廷责成雁平道、冀宁道、河东道三道员分区掌管。孔天胤在《介休县兴复西渠水利记》中也提到:“也又命新任知县董公宗鲁督视之,浚河深七尺而暗构石队于中豙二百余步高三尺广二尺有奇,作十日而功成,西渠之水遂复流如故”。对于废旧河渠的修浚、新的水利渠道的开凿以及府州县水利官的严格管理,足以看出朝廷对于水利事宜的重视程度。

从民间方面来看,民间百姓也自发组织开凿渠道,设立渠长,掌管水利事务。金代张元诘在《开广济民渠记》一文中提到民苏仲礼和宋淇认识到在孝子河开渠可以解决大旱,随后“七十五公以己钱代买渠地十余里费千余贯。”所以“同时导河者五仇家里王家里仙开观龙渠皆不就,独此渠成,焉则二子之功,尤有不朽者于是纪其始未,俾后世知创始固难而成之非易易也。”告诫后人开渠固然艰难,但后期的维护也很重要。太原辛村的牛志春等人通过开凿白马渠,引洞涡水到本村,灌溉的农田达到了1.2万亩。

(三)人口规模的激增。乾隆二十九年,全国人口突破2亿大关,道光二十九年,全国人口总数超过了4亿,到光绪元年,户部的统计数字为3.2亿。其中,据光绪十二年人口统计数字,冀宁道属的太原府有143万多人,,汾州府有166万多人,人口占到全省人口的40%以上,晋中地区如此多的人口数量必然需要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作保证,农田灌溉水利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晋中地区粮食作物的亩产量,因此需要有较大规模、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来有效的利用水资源,从而促进当地农业的蓬勃发展。

(四)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引进品种的增多。晋中农区土地广阔,地形多样,引水灌溉的条件也好,耕作技术虽逊于晋南,但比晋北好,开发出更多适合耕种的土地,地分为山田、平田和河地。此外,农作物引进的品种增多,种植、耕作面积也开始扩大,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高粱、棉花、玉米、冬小麦、谷子、薯类、豆类和麻类等,耕作方式有套种轮作,比如冬小麦套种玉米、夏种谷子和移栽高粱,特别是晋祠水稻品质优良,阳曲县、榆次县、清源县、太谷县等都有种植。人们多引河、引泉灌溉棉田和商品蔬、果园圃,因此需要更多更完善的水利工程满足农作物对水的需求。

结论:从总体上来看,清代晋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还是比较繁荣的。首先,自然环境的先天性因素为水利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支持;其次,水利事业的兴建有很好的激发机制,不管是从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在用积极地措施和手段进行旧渠的维护和新渠的开凿工作;再次,水利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规模,不管是太原县和榆次县两县百姓共同开凿维护渠道,还是在汾河和潇河上形成的一系列水利灌溉系统,都很好的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灌溉条件。

猜你喜欢

晋中清代农田水利
晋中国家农高区无花果采摘正当时
晋中市委统战部调研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
加快培育百亿企业 建好晋中国家农高区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晋中:率先出台提升乡村治理能力“25条”
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