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GIS的存量土地登记信息数据库建设
2017-08-01周志宇张玉姣
周志宇+张玉姣
摘要:存量土地信息登记指从多个县级地籍数据库中获取本行政区范围内所有已登记宗地的78项土地登记属性数据指标和2项矢量图形数据指标。本文重点阐述了采用ARCGIS软件平台进行数据库设计,运用字段关联、属性连接等技术手段,从已有基础库中提取相同字段内容,从而高效快捷的实现多个数据库字段整合为一个成果数据库字段内容,最终得到存量土地登记信息数据库。
关键词:存量土地登记;ARCGIS;字段整合;属性连接
1引言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3】76号)和《关于先行开展国家级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软件部署运行的函》,为加快全国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建设,切实做好国家级土地登记初始库建设工作,按照《存量土地登记信息上报办法》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开展县(市)级存量土地登记信息逐级上报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国家级土地登记数据库,为全国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运行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存量土地是指城乡建设已占用或使用的土地,存量土地指标信息指宗地信息、土地权利人信息、土地权利信息、其他信息等共78项指标。存量土地登记数据库成果包含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数据、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数据、集体土地(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数据。存量土地登记数据库是基于多个县级地籍数据库,获取本行政区范围内所有已登记宗地的78项土地登记属性数据。
本文主要介绍存量土地信息数据库的建库流程,以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农村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数据库和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为原始库,运用ARCGIS软件平台进行字段整合,进而从原始库中提取相应土地信息字段,最终形成存量土地登记成果数据库。
2技术流程
2.1基础库
存量土地信息登记的原始库是地籍数据库。到目前为此,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农村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但各地区市县地籍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一致,地籍数据库建设技术路线主要分成以下两类:
2.1.1未建立基础库。该类情况是指无地籍相关信息化系统,地籍数据未建库,需要进行地籍调查获得图形数据,并在进行地籍调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地籍档案盒和地籍属性录入成果以及原有的发证数据,形成图属一体化的符合《存量土地上報办法》的土地登记数据库。具体地籍数据库入库流程如图1所示:
2.1.2已建立基础库。该类情况是指已有地籍数据库,但地籍数据在完整性、规范性、齐全性等方面不符合《存量土地上报方法》的要求。本文主要是针对此种情况,根据《存量土地信息上报的办法》的要求,从已有数据库中提取需要的属性字段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属性连接,使其最终符合《存量土地上报方法》的要求。
2.2建立存量土地登记信息数据库
2.2.1资料收集整理。1)收集整理已建立的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农村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数据库、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成果资料。2)按照土地登记信息的78项指标要求,收集项目范围内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数据、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数据、集体土地(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数据的所有属性信息。3)收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划分成果,包括地籍索引图、地籍区地籍子区编码等其他备案材料。
2.2.2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属性数据库的建设是在已有基础库上进行数据分析,提取相应字段,然后运用ArcGIS软件平台进行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分层及字段整合,并依据《存量土地登记上报办法》规定的内容及要求录入属性数据,检查数据质量,再将成果数据整理成符合要求和标准的MDB格式的土地登记成果数据。
2.2.3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首先对空间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拓扑检查、格式转换,然后进行数据预处理即空间分层及字段整合。1)数据分析: 将原始数据库(土地调查数据库、农村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数据库及集体所有权发证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每个数据库中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数据、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数据、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数据的所有属性信息,检查各数据库中DJZQ层和ZD层数据,提取符合土地登记信息要求的宗地作为基础数据。2)拓扑检查:将原始数据库中提取的符合要求的数据存放在一个临时的数据库中,然后进行拓扑检查,检查是否有重叠、悬挂、宗地是否在行政区域范围内等。3)格式转换:原始数据库格式一般为超图的SDB格式、MAPGIS的WP格式、MAPGIS K9的HDT格式、ARCGIS的MDB格式,将数据各种格式统一转换为SHP格式数据,并定义空间参考。4)空间数据分层及字段整合提取:按照《存量土地登记上报办法》的要求,进行数据建库,下面以国有土地使用权数据库为例,阐述具体流程。
a、新建要素类及属性表。在ARCGIS软件平台中首先新建个人地理数据库(GERDATABASE),然后分别新建要素类GYSYQZD、GYSYQXDJZQ80及属性表ZBXXB,即:国有使用权宗地、地籍子区及土地登记属性信息表。在新建要素类时建议一般先不定义空间参考,定义字段时建议一般直接导入样例数据相对应图层的字段。但是首先要仔细检查样例数据中字段是否与 《存量土地登记上报办法》的要求字段一致。
b、字段整合提取。在建好的数据库要素上加载已有基础库中的相同要素层(ZD层),然后将目标层字段与源数据层字段对应,提取整合相对应的原始库中的字段内容。在加载原始数据库中图层时,首先要分析目标数据库中字段与原始数据库中字段类型与长度是否一致,如不一致,需要先预处理原始数据库中字段,然后进行加载,避免数据有遗漏。如下图所示:
c、属性数据连接。已有基础库中图层与土地登记信息表中属性字段一致,可以进行两个图层属性数据连接,进而将一致的属性信息填写到另外一个图层,这样可以节约属性录入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连接数据时将存量土地信息数据库中的字段作为连接将基于的字段(C),将已有基础库中的图层做为选择要连接到此图层的表(T),将已有数据库中图层的相同字段作为选择此表中要作为连接基础的字段(F),最后选择仅保留匹配记录(M)。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d、成果整理。将新建图层属性连接后,根据《存量土地登记上报办法》的要求,进行成果整理。将矢量数据导出为SHP格式,然后定义空间参考。成果整理后需要将矢量数据再进行一次拓扑检查,防止在作业过程中的误操作导致空间数据相交、重叠等错误发生。
2.3数据成果检查
数据成果检查,是数据建库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控制的严格与否将直接影响数据质量的好坏。通过贯穿建库工作每个环节的自查、互查、抽查和阶段性检查,确保成果数据的质量。 成果整理完成后,需要将三个数据库成果分别进行图形检查、指标信息检查、指标逻辑性检查、表格检查,对存在的缺陷进行修改合格后,方可作为存量土地数据库成果上报。
结束语:存量土地登记信息数据库建设是在完成一类区(是指镇乡结合部,城市郊区的集体土地,下同)地籍调查、建立一类区的农村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的数据库和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 存量土地登记初始数据库建设工作是一项把多个地籍数据库整合为一个数据库的过程,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ARCGIS软件平台进行土地登记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流程,重点阐述了通过ARCGIS软件平台的字段关联、属性数据连接等技术手段将已有基础库的信息快速高效的整合为新建立数据库中的信息。对比以往建立数据库后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属性录入工作,可以节约大量的工作时间,为以后類似的将多个数据库内容整合为一个数据库的项目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技术经验。
参考文献
[1]张芸,屠龙海,王蓓,冯杭建 多源异构土地利用数据的建库方案探讨
[2]冯杭建,潘雅辉 基于ArcGIS的土地利用数据整理建库研究
[3]李学军 利用CASS地籍图建立ArcGIS数据库的方法研究
[4]吴信才.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与发展动态
[5]关于上报存量土地登记信息的函
[6]林腾辉;郭钢;;CAD数据到GIS数据线要素转换方法探讨[J];科技资讯;2011年23期
[7]存量土地登记信息上报办法
[8]叶海波,吴遇文.大比例尺基础地形数据的建库与应用[J].测绘,2012(4)
[9]曹晓庆,陈华.利用统计的方法对大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建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J].城市勘测,2008(6)
[10]陈四平.基于数据库的大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综合处理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J]. 现代测绘,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