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西羊拉铜矿江边矿段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2017-08-01刘路全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矿段矽卡岩铜矿

刘路全

摘要:云南省羊拉铜矿夹持在中咱微斑块与昌都-思茅微斑块间,勘查区共分布于三个矿段,分别为江边、里农及路农,但是目前江边矿段整体地表矿化情况尚不明确,工程控制比较少,由于是重要的矿山接替资源基地,因此急需进一步加强找矿理论及工程控制,促进资源突破的实现。

关键词:滇西羊拉铜矿江边矿段;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三江成矿带中,滇西羊拉铜矿江边矿段是其中比较典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之一,羊拉铜矿坐落于特提斯成矿域中段的金沙江缝合带,其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整个勘查区从南到北分别分布着路农、里农和江边3个矿带,当前路农、里农矿段是主力开采矿段。由于江边矿段目前其地表矿化的整体情况尚不明确,同时工程控制比较少,因此急需找到理论及工程控制措施,促进资源增储与升级目标的实现。

1.羊拉铜矿整体地质特征

羊拉矿床夹持于金沙江断裂与羊拉断裂两条近SN向断裂之间,矿区构造发育,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层间断裂)和节理等。受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羊拉矿区节理发育;根据节理产状,可分为三组:NNE-NE、NEE和NW向,NW 向节理发育较好。矿区岩浆岩广泛分布,火山岩、侵入岩和脉岩均有出露,火山岩以玄武安山岩-玄武岩为主,侵入岩以花岗闪长岩为主,脉岩常见闪长玢岩及辉绿岩。此外,矿区地表和坑道内还可见到浅成-超浅成相石英二长斑岩。羊拉铜矿床由北向南由里农、路农、江边等七个矿段组成,其中里农矿段规模最大。江边矿段与里农矿段以里农大沟为界,里农矿段在江边矿段南西侧;路农矿段位于里农矿段以南,近期深部工程揭露里农矿段和路农矿段在深部为同一矿体。里农、路农和江边矿段目前控制Cu金属量分别约60万吨、14万吨和6万吨,远景储量超过130万吨,矿床达大型规模。

2.江边矿段总体特征

江边矿段位于羊拉矿区中部里农矿段以北。羊拉铜矿江边矿段本次详查重点评价范围:北起TC318—N15号勘探线一带,南到TC301-N16号勘探线一带,东自N13ZK2—N16ZK1一带,西止TC318—TC302—TC301一带;南北向长1100m,东西向宽582m。江边矿段整个矿床控制范围北起TC318—TC317一带,南到TC106,东自TC318—TC114一带,西止S19勘探线;南北向控制长2660m,东西向宽580米。地表矿体出露最大标高3268m,见矿最低标高2568m,控制最大斜深119m(N0线)。共圈定矿体27个。其中工业矿体八个(JKT1、JKT2、JKT3、JKT4、JKT5、JKT6、JKT7、JKT8),以JKT1、JKT4为主矿体,其余为次要矿体、小矿体。

根据矿(化)体产出部位、矿(化)体特征,江边矿段仅划分一个铜矿化带,即里农岩体东接触带铜矿化带。该带沿里农岩体东侧内、外接触带分布,长3000余米,宽约165m,矿化部位为岩体边部及泥盆系下统江边组二、三段(D1j2、D1j3)浅变质岩系。矿化带内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产状变化较大,总体是产于北段的矿体(JKT1、JKT2、JKT3、JKT8)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50—60°;产于南段的矿体(JKT4、JKT5、JKT6、),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25—41;而JKT7矿体正好产于岩体接触带产状变化转折部位,走向由近南北向转为北东向,倾向西—北西。总观之,矿体产状随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产状变化而同步变化,即矿体产状受岩体内外接触带裂隙带控制。矿化层具矽卡岩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及黄铁矿化,含矿岩石以斜长花岗岩(包括二长花岗岩)为主,次为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绢云砂质板岩及变质石英砂岩等。

3.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

通过野外观察,以江边矿段地层、构造等特征为依据,归纳出该区的如下控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3.1控矿因素

1)地层:里农矿段主矿体主要产自里农组一段角岩化砂板岩和里农组二段大理岩的交汇处,从整体上来看矿体呈现层状或似层状产出,与其相邻江边矿段也存在一致的规律,由于地表存在较厚的覆盖,从地表可以观察到里农组一段顶板存在强烈的矽卡岩化现象,但是主要为矽卡岩化,考虑可能是由于晚期斜长花岗岩岩体侵入影响,加上地层向西为陡坡,这也暗示了矽卡岩有深入转化为湿矽卡岩的趋势,矿化明显增强。

2)构造:东侧花岗岩岩体内部有大量构造裂隙存在,为矿质沉淀提供了基础,经过后期改造以后形成了氧化矿体,按照早期勘探成果来看,矿体比较薄,厚度变化不大,因此还需要加深对矿体控制、构造等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断层横穿江边主要岩体,岩体西侧地层错移比较明显,同时还伴随着一系列次级断裂问题,露头表现是主要的破矿构造特征。

3)岩浆岩:江边矿段矿体产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斑)岩体内、外接触带。含矿岩性以矽卡岩、斜长花岗岩、砂板岩、二长花岗岩为主。因岩体的侵入,在其外接触带形成石榴石、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矽卡岩,矽卡岩普遍具铜矿化,部分地段形成矽卡岩铜矿体。产于岩体内部的矿体呈脉状产出,矿石以细脉状、浸染状构造为主,江边矿段地表有大量矽卡岩碎块分布,从花岗岩岩体一直到围岩矽卡岩的分带特征十分明显,其中花岗闪长岩体是比较明显的矿质来源。该区域花岗闪长岩的穹窿式侵入特征较为明显,延伸至深部,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该区地形为东低西高,比较陡峭,岩体东侧有大面积含痛矿化矽卡岩覆盖,覆盖厚度达到1m,经过林濾之后形成了孔雀石,在花岗岩岩体内部裂隙中填充,矽卡岩型矿化特征非常明显,暗示了西侧存在较好的矿化。

3.2找矿方向

1)成矿模式比较:综合研究之前的资料与野外观察可知,里农段成矿过程主要分为3期,其中第一期发生在海西期区域张拉环境下,在喷流沉积作用下形成了广泛发育的层状、似层状矿体,主要为块状硫化物矿石;第二期持续的时间比较长,里农组一段砂岩低性能中出现了广泛的侧向运移、矿质沉淀等,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纹层状矽卡岩,早期块状硫化物矿体叠加在一起,该阶段同时伴随着花岗斑岩的侵入;第三期主要表现为比较强烈的构造改造活动,该区矿体发生了错移、改造及淋滤等活动。与江边矿段相比,地表初露、前期预查工作该段均表现为矽卡岩型矿体,第二阶段中酸性岩浆热液叠加表现为比较强烈的成矿活动。

2)综合地质异常:根据1/2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异常及1/1万土壤化探测量成果,矿段具Cu、Pb、Zn、Au、Ag等多元素综合异常,异常围绕岩体近南北向分布。异常面积4.8平方千米,Cu含量>100×10-6,一般200—700×10-6,最高1.0%,异常规模大、浓度高。具高、中、低温成矿元素组合为特征,反映区内成矿活动为多期多阶段的叠加。

根据2003年开展的1:10000高精度磁测,得到两个异常信息,其磁异常总体分布在岩体的内外接触带附近,规模不等,形态各异,呈串珠状、带状,断续组成环带状异常群;岩体内部则为大面积低缓平静的磁场区。

磁异常主要分布在里农复式岩体外接触带,以正磁异常为主,异常强度ΔT一般100—1378nT,强度高,由含磁铁矿、磁黄铁矿的阳起石、透辉石铜矿化矽卡岩引起。

江边岩体西侧、被测有大面积里农组一段地层出露,按照签认的探测资料可以看出,其中有大面积磁测异常现象,考虑为岩体在深部隐伏,可能会产生矽卡岩型矿体,该处于前述地质情况的推断相符,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钻探验证。

3)从前人研究资料和本次工作情况来看,总结羊拉矿床的产状主要有6种类型:①产于岩体外接触带围岩矽卡岩(上、下)带内;②分布于岩体内接触带:或两种不同岩类的分界处;③产于构造岩片中;④产于矿区内上下矽卡岩带中部的角岩化浅变质碎屑岩内的铜矿化层;⑤产于里农西侧爆破角砾岩内的铜矿体;⑥产于里农岩体内外构造裂隙脉状矿化带内的铜矿体。以往工作中,主要对一类型的铜矿体较为重視,属于而类型,即岩体接触带上的铜矿体,未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其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就是江边矿段。加强江边矿段的综合研究地加密勘查,有助于羊拉铜矿床的整体增储。

结语:综上,综合上述分析认为,滇西羊拉铜矿江边段岩体西侧、被测里农组一段地层的成矿潜力非常大,同时岩体北延方向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因此,建议在该方向开展物探与风险钻探等相关工作,与此同时,加密岩体东侧原来矿体有勘探网度,最终极可能会实现资源突破。

参考文献

[1]雷阳艾,严健,杨海林,薛传东,刘利超,陈梁,杨枝斌. 滇西鹤庆地区铝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 矿物学报,2013,(04):478-484.

[2]吕召恒. 内蒙古东乌旗吉林宝力格地区银多金属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J]. 西部资源,2012,(05):155-156+158.

[3]吴良芳,魏新良,景山,曾子华,韦德贵. 宁芜盆地卧儿岗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J]. 地质与勘探,2012,(04):760-767.

[4]廖细元,李建军,张家兴,刘志军,曹江涛,李士才. 内蒙古蒙古营子金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J]. 矿产勘查,2011,(04):349-357.

[5]王学贞,李玉芹,张喜周,王振生,聂秀丽,李红超. 内蒙古哈达特陶勒盖银铅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J]. 矿产勘查,2010,(05):446-452.

猜你喜欢

矿段矽卡岩铜矿
长安金矿长安矿段露天转地下一期采矿工程安全设施通过现场验收
北厂-架崖山矿段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全球十大铜矿公司
西部矿业迈向国内铜矿“新巨头”
激电联合剖面在判断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状中的应用
特大型井下铜矿山采选工程管理与实践
攀西白马钒钛磁铁矿夏家坪矿段地质特征
氧化铜矿硫酸搅拌浸出工艺研究
云南省景洪市疆锋铁矿疆锋矿段地质特征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of the Aketas granite from Fuyun County,Xinjiang: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