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人文主义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建设探索

2017-08-01黄锦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创客课程体系

黄锦城

自2015年始,受创客教育课程建设的带动,深圳基础教育界逐步形成了新一轮校本课程建设的浪潮,这一轮课程建设的基本特点是“重视课程理念引领,强调一线教师参与研发,市、区主管部门全面推动,鼓励各校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在这个浪潮中,作为深圳市小学科创类课程建设的窗口学校,龙岗区龙城小学也在原有科创特色的基础上构建起全新的校本课程系统。本系统以“STAR”为主题,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艺术(Art)、阅读(Read)四个单词首字母结合起来表达课程建设观念,提出基于“科学人文主义”价值理念,依托“同理心教育、创客教育、开放空间教育”三大教学指导理念,构建科学与人文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全面发展、“整体幸福”的人。

作为在“科学人文主义”价值观引领下展开的校本课程系统,学校对“STAR”课程的体系结构设计有着自己的深度思考。本文试图对这个课程系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以此来展现课程对“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價值观的理解和表达。

以科学人文主义为核心价值的课程观建设

华中师大钟启泉教授把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分为根本因素和认识因素两类,认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国际因素是影响现代课程的根本因素,知识观、儿童观和课程观是影响课程开发的认识因素。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是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文主义为价值导向的社会活动。它是“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方向和目的,其最高目的,是要在科学与人文的相互协调和互补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人自身的解放”。科学人文主义试图在更高的哲学和文化层面调和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二者由来已久的矛盾和冲突,以彼此克服自身的片面性,相互取长补短,相辅而相成,真正为人类的解放和幸福服务……追求人的整体幸福,是科学人文主义文化目的取向的又一个特征。科学的追求与价值的向往必须结合起来,产生互补效应,才能有机地整合为总体的幸福效应。

基于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观,龙城小学提出了“STAR”课程观,核心观念可以用以下表述加以概括:高举科学人文主义旗帜,以科创素质课程(S、T)与人文修养课程(A、R)的深度融合创建为基础,统筹知识与方法、融合手段与形式、关注情感与价值、重视内省与反思,以此融通科学与人文教育,为学生创造完整的人生幸福,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自己心中的“STAR”(明星)。

“STAR”课程观不是简单移用“STEAM”教育理念而成的概念,而是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的创新课程建设理念。它尝试以人文精神规范科学实践,以科学理性提升人文精神,努力构建科学与人文浑然一体的相容关系,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两大驱动力在小学生校园生活中的深刻体现,是全面统筹师生学习生活的核心指导思想。

科学人文主义指导下的育人目标建设

1989年2月,美国出版了《为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达到科学、数学和技术脱盲目标的2061计划报告书》,提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同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理解科学的一些基础概念的原理,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报告认为,科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以及形成相应的能力,同时还要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养成科学探索的精神,以及了解科学事业。

我国教育泰斗顾明远先生提出:“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告诉人们,人类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摒弃?总之,人文教育可以使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

科学人文主义的育人观在于培养整体幸福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而具有这个特质的人,既要有科学的素养,也要有人文的品质;既要有科学家那种着重实际、追求真实、讲究效益、思维精确等性格,也要有艺术家的形象思维、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哲学家的超越精神。马克思称这样的个体为“丰富的个性”,即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不仅在物质经济上,而且也在精神道德上,展现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综合以上研究,龙城小学“STAR”课程观提出了两个层面的育人目标,简要概述如下:最终目标——全面发展,具备创造“整体幸福”的能力;阶段目标——培养四大行为能力,即学会关心、学会思考、学会相处、学会创造。

“STAR”课程观认为,幸福的体验既包含了物质需求的满足也包含了情感价值的自洽。所谓完整的幸福,既来自严谨的科学思维,也来自充沛的人文关怀;既来自科学的探索,也来自价值的感受。

为达成这样的终极培养目标,“STAR”课程系统提出四大能力的具体培养目标:

(1)学会关心,以人文关怀引领问题发现——学会关心,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带着同理心去观察与感受,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心未来,并且在关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学会思考,以科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学会思考,尤其重在思维路径、思维格局的培养,强调设计思维、管理思维的补充;

(3)学会相处,以积极情感营造和谐文化——学会相处,就是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培养学生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表现出的感情品质,学会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和谐地共同发展;

(4)学会创造,以自主创造应对未来生存——学会创造,重在应对生存现实、改造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学会在劳作中生存,在生存中获得发展,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开发智力和想像力,从而形成创造力。

支持科学人文主义落地实施的三个理念

为落实课程培养目标,“STAR”课程体系引入了三个教学指导理念,即:同理心教学理念、创客教学理念、开放空间学习理念。

同理心教学理念——引入“同理心”成长理念,统率学习过程中的深度观察、情感学习、价值判断等,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

创客教学理念——跟随深圳市教育局倡导“创客教育”理念与步伐,结合艺术与传统文化,训练动手技能、创新思维、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开放空间学习理念——构建开放连续的创新学习空间,建设创新学习场景,引领课程创新,倡导“沉浸式教学”,强调“创造情境、深度参与、沉浸其中”,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思考、感受价值、认同文化。

基于科学人文主義的课程开发准则

与以上三个方面的教学指导理念相统一,“STAR”课程体系也约定了六项课程开发准则:

价值准则——重视课程价值提炼,师生都应该从课程中收获生活的智慧与成长的价值;

爱的准则——强调“从爱出发,向爱回归”,把“爱”放在前面去发现问题,再用方法和技能去解决问题;

沉浸准则——重视深度沉浸体验的学习情境的建设,突出教学设计的育人价值,着力创造“体验驱动的学习过程”;

方法准则——强调自主思考、方法为重,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提炼,掌握科学的思考路径而不仅仅是知识;

生活准则——重视生活场景在学习中的应用,遵循“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教育智慧,让学生融入生活形成学习能力;

合作准则——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场景设计,引导师生研究合作、善于合作,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目标。

全面表达科学人文主义的课程分类

基于以上课程开发准则,目前,“STAR”课程体系开发出了如下课程:

“S”类课程代表科学,以特级教师吴向东老师建立起的“鸢尾花科学”课程序列为典型;

“T”类课程代表技术,以信息与科学课组开发的“少儿编程与少儿创客”课程为代表;

“A”类课程代表艺术,围绕艺术创客杜少华老师的“材料创客”空间阵地以及校园美术馆资源构建起的课程为代表;

“R”类课程代表阅读,由语文课组联合推出的“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系列课程为代表。

此外,“STAR课程体系”还建立起五大类十大延伸课程:

科学类(SR):“校园立体生态”课程、“发明创造”系列课程;

创客类(TA):“机关王”系列课程、“非遗美术创客”课程;

身心类(SA):“体育专项”课程、“注意力”培养课程;

艺术类(AR):“交响管乐团”课程、“我写我歌”系列课程;

人文类(RS):“少儿哲学”课程、“英语小导游”课程。

2017年初,陈宝生部长在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改变被动传授、机械训练、简单重复的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新课改理念多样化、行之有效的实现形式”,面向当前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学校开展课程改革,要对整个工作链条进行统合,将理念、师资、资源、课程、课堂、评价等多个环节有机的串接起来,实现有效联动,才能逐步将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发展起来。这对教育管理者的统筹智慧是很大的挑战。本文对“STAR”课程系统在全面落地“科学人文主义”价值观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设计思考的分析,展现了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一些深层思考过程,希望对同行的课程开发实践能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小学)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创客课程体系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如何重构人文主义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