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潭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方案探析
2017-08-01邱永章
邱永章
(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00)
派潭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方案探析
邱永章
(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00)
中小河流治理不同于平原区河道,工程保护范围相对较小,堤岸较容易形成闭合,中小河流支流众多,河道纵坡较陡,植被生长茂盛,地理情况比较复杂,工程设计方案较多。以派潭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为例,结合设计原则以及各河段现状,提出对河道堤防进行加高培厚、裁弯取直、清淤疏浚等具体措施,符合中小河流治理原则以及生态保护原则。
中小河流:治理;设计标准;设计方案
1 工程概况
派潭河为派潭镇内主要河流,属增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南昆山马坑樟,自北向东南流向,穿过派潭镇中南部地区,流域面积305.6 km2,主河长度38.9 km,平均宽度45 m,派潭河主要有5条支流,分别为高滩河、灵山河、车洞河、高埔河、小迳河,各支流河宽约为10 m~20 m不等。增城市河流众多,河道纵坡较陡,生态保护较好,山区河道大多未经过整治,部分村庄及镇区存在防洪安全隐患,如不及时进行整治,汛期将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派潭河河道保护范围内无工业区,主要为居民区、果园、竹林及农田,农田区分布在河道两岸,大部分农田宽度为30 m~150 m,少量农田区宽度为250 m。现状河道两侧滩地较多,滩地多为竹林和果树,工程范围植被覆盖率较高,景观宜人生态保护较好。现在堤防大部分为天然土堤,只有少部分干砌石堤防。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地处暴雨中心且河流比降大、洪水陡涨陡落;两岸处于天然无堤防状态,防洪能力低。历年上游河道堤防建设投资很少,两岸处于天然无堤防状态,洪水很容易越过河道淹没村庄和农田,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河道拦河闸坝和跨河桥对行洪不利派潭河上游修建有多处跨河桥,因防洪标准低,行洪断面不足或桥面高程低而产生阻水作用,不利河道泄洪。局部河道断面因淤积变窄,影响过流能力。上游小型水库群的防洪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 设计思路
生态型河道建设更多的强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1],在水利建设中对河道整治做到江河不能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水质不恶化。注重生态河流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水景观建设是与城市的现代化相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是城乡一体化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环境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为唯一指标,应当体现生态、人文、活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农村。派潭河治理应紧紧围绕构筑“山、水、城、田、海”生态城市为目标,在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建设自然生态河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2)确保派潭河流域水安全;
(3)弘扬历史文化,突出环境景观;
(4)设计创新,投资经济;
(5)营造景观水面,保证生态需水量;
(6)保持河道形态多样性,恢复生物多样性;
(7)生态修复,形成“水绿生态系统”。
3 设计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的规定,结合本工程区域及派潭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地位、人口数量和城镇重要程度等分类指标,经综合分析后确定:
(1)湾吓堤围、石岭堤围工程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5级,临时建筑物5级。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标准,治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所产生径流量,农田1天排干;
(2)派潭河(河大塘拦河坝以上)跨河建筑物及穿堤建筑物工程等别为Ⅳ等,设计防洪标准取20年一遇,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5级,临时建筑物5级;
(3)高滩、东洞两村庄人居集中点大多依山而建,现状能满足20年一遇防洪标准,因此除石岭社堤围段外,其余堤围维持现状;派潭河(河大塘拦河坝以上)、高滩河其他设施、零星居民点、农田、果树等堤防维持现状。
4 设计方案
派潭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为增城市派谭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工程的主要任务为:整治河长7.815 km,实际整治长3.168 km,加固河堤长0.94 km,加固水陂一座,新建穿堤箱涵1座。
4.1 平面布置
4.1.1 石岭堤围派潭河段
该段堤围以派潭河东洞桥处为起点,以高滩河汇入口处为终点,桩号为PTH1+550~PTH2+550,拟建堤围沿河道右岸布置,堤围长0.94 km,堤围建设为保护石岭社居民区及农田。石岭社区地势较低,现状堤防为不连续的天然土堤或田埂,堤防不能满足防洪要求,当山洪来临时,屡屡造成洪灾,因此该段堤防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高。该段堤岸及滩地多为竹林和果树,植被覆盖较好,岸坡稳定,岸上由当地村民建有一段土堤,土堤高为0.5 m~1.0 m,顶宽0.5 m~3.0 m。因此新建堤防堤线按照现有土堤走向布置,充分利用现有土堤,为节约工程投资,少占农田,并保留现状河滩地,增加过流断面,对现状无土堤段平顺连接,局部堤段适当裁弯取直。
4.1.2 石岭堤围高滩河段
该段堤围以高滩河汇入口为起点,以高滩河高滩桥为终点,桩号为GTH0+000~GTH0+880,拟建堤围沿河道右岸布置,堤围长0.823 km,堤围建设为保护石岭社居民区及农田。石岭社区地势较低,现状堤防为不连续的天然土堤或田埂,堤防不能满足防洪要求,当山洪来临时,屡屡造成洪灾,因此该段堤防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高。该段堤岸及滩地多为竹林和果树,植被覆盖较好,岸坡稳定,岸上由当地村民建有一段土堤,土堤高为0.5 m~1.0 m,顶宽0.5 m~3.0 m。新建堤防堤线按照现有土堤走向布置,充分利用现有土堤,为节约工程投资,少占农田,并保留现状河滩地,增加过流断面,对现状无土堤段平顺连接,局部堤段适当裁弯取直。平面效果图如图1所示。
图1平面效果图
4.2 工程断面设计
石岭堤围段部分有旧堤,堤线布置一般沿旧堤走向布置,局部进行了裁弯取顺,故堤身断面设计一般是对旧堤的加高培厚。考虑到堤身加高高度较小,因此堤身用粘性土回填,结构简单,施工便利,有利于新老土层间的结合。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2],本工程为4级堤防,堤顶结构断面采用梯形断面,堤顶宽度取3 m,为减小堤身填土高度,堤顶设0.5 m高混凝土防浪墙;堤顶防汛路采用沥青混凝土结构,堤身两侧按1∶2放坡,所有堤两侧侧都采用草皮护坡,植被成草后,可有效地削减水流能量,降低流速,其抗冲流速为草皮护坡的1.5~2倍。堤岸坡面绿草成片覆盖,体现“与自然协调”的概念,更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草种选用根系发达、水土保持性能优越的百喜草,这样可降低坡面土料对粘粒含量的要求。派潭河典型断面图如图2、图3所示。
图2派潭河典型断面图一
图3派潭河典型断面图二
4.3 疏浚断面设计
本次清淤疏浚设计,清淤深度基本控制在0.5 m左右,在保持原河岸堤防稳定的基础上,从河道堤脚按1∶3的边坡开挖至清淤高程,局部狭窄的河段按1∶2的边坡开挖。派潭河清淤典型断面图如图4所示。
图4派潭河清淤典型断面图
5 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节约用地、原有生态系统连续性、堤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自然植被和生态环境恢复的原则。
(1)施工过程中尽量控制开挖宽度,尽量减少扰动地表面积,尽量不破坏现有生态环境。
(2)尽量减少施工占压或损毁堤内草皮、竹林及果树,特别是人工草皮和草皮密集地。
(3)剥离表层土,不用于本地恢复的,应直接覆盖至可供耕作的其他地面;用于本地恢复的,应移至它处堆存,堆放地宜相对低凹、周围相对平缓,并设置排水设施。小范围堆放地,可用草袋、塑料薄膜或其他材料进行遮盖,避免雨水冲刷、流失损耗。
6 结语
中小河流治理不同于平原区河道,中小河流基本位于山区,河道纵坡较大,保护对象相对简单,原生态保护较好,因此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工程设计标准应分河段和具体保护对象进行设计,不能按一个设计标准进行选取。对山区河道过渡整治又将造成生态破坏和占用农田。因此整治工程中防洪标准的选用及工程措施尤其重要。
(2)山区河道大多生态保护较好,工程整治应避免破坏原生态,应对原生态进行保护措施方案设计。
(3)设计断面不宜选用硬质断面和矩形断面,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生态断面进行设计。本次设计过程中尽量采用格宾石笼、生态砖等生态自然的护岸结构,即使在无法征地拆迁的直立式堤岸段也因地制宜,在直墙上通过植物的应用创造色彩的灵动。
(4)对河道淤积较严重段的清淤要适当,避免对原生态造成破坏。
[1]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水规计【2011】277号)水利部、财政部2011年5月25日印发.
[2]陈泓飞.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中国水利.2009(06).
TV882.8
B
1673-9000(2017)03-0076-03
2016-12-09
邱永章(1980-),男,广东广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