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漂泊到安定:“老漂族”的城市融入
——以西安市为例的实证研究
2017-08-01耿凯燕付少平
耿凯燕,付少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从漂泊到安定:“老漂族”的城市融入
——以西安市为例的实证研究
耿凯燕,付少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城市“老漂族”越来越多.然而从故乡来到异土,由于社会制度、生活状态以及老年人自身在心理等方面的脆弱性,他们在城市的生活举步维艰,面临着融入城市的巨大挑战.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老漂族”城市融入的现状,分析了影响“老漂族”城市融入状态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老漂族;城市融入;社会适应
1 研究背景
“老漂族”又称为“漂族老人”,是指那些人到老年,却还为照顾第三代而离开故土,到子女所在的陌生城市生活的老年人.尽管他们年事已高,却和年轻人一样漂泊在陌生的城市中,他们没有朋友、没有本地户籍、语言不通、生活也不适应,逐渐成为城市中的“边缘人”,面临着再社会化的难题.
“老漂族”的城市融入是指老年人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对他们来说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包括国家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家庭通过亲情支持、自身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与城市市民交往、学习本地语言等等.由于目前城市的种种限制,“老漂族”的城市融入基本是被动进行的,这种城市融入应该说是为了能够在城市生存而被迫进行的.
通过研究我了解到,近几年学界开始关注“老漂族”这一特殊群体,但大多数研究关注的都是老年人在城市孤独的精神状态,没有对其社会适应和城市融入状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也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持,缺少可操作性.主要原因是当前我国学界对其关注远远不足,相关学术文章寥寥无几.对于城市“老漂族”来说,他们面临的并不是单纯的精神状态问题,而是陷入了融入城市的困境,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他们就像是城市中的“候鸟”一样漂泊,不能真正融入城市.
2 研究设计
2.1 概念操作化及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2.1.1 老漂族
学术界对于“老漂族”的研究较少,且其中多为个案研究.在对资料查阅和分析之后,在本研究中,我将“老漂族”定义为年龄在60岁及以上、户籍不在本地、为照顾儿孙或为享受晚年而随自己子女来到西安居住的老年人.由此可以得到本研究的429个样本的基本情况:目前西安市的“老漂族”在男女比例上较为接近,女性略占多数(约为55.2%),这可能是由于女性对于照顾家庭、儿孙方面比男性更有优势.在年龄分布方面,相对年轻的老年人占多数,年龄在60-69岁之间的老年人约占总人数的59.2%,笔者猜测这是由于按照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处在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正是发挥余热的重要时期,其子女都处于事业的上升期需要努力打拼,而家庭里的第三代年幼需要人照顾,因此“老漂族”大多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老年人.从学历方面来看,“老漂族”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即可认定为“文盲”)的约为73.6%,而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仅占8.7%.由于文化程度低,他们很少有其他经济收入来源,只能靠照顾第三代来为家庭发挥余热.这一点也可以从“来西安的目的”这一项情况来证明,来给子女帮忙的老人约占总人数的53.2%,而来西安享福或是临时居住的老人仅占46.8%.从他们老家距离西安的远近程度可以看出来,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是从较远的地方来到西安,对这个城市充满了陌生的感觉.从样本的几项基本数据来看,与以往研究的数据基本相符,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1.2 城市融入
对于“老漂族”来说,他们的城市融入是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其被动与主动的融入.
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研究老年人融入城市的主动程度,深入了解他们是自愿的改变自身适应城市,还是为了能够在城市生存而被迫进行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问卷中“感觉自己是否融入这个城市”这个问题作为因变量,因为个体的主观感受是反应其城市融入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值设置为“1、完全没有;2、一般融入;3、完全融入”.将自变量设置为:1、是否参加社区活动.参加社区活动也是改变自身生活方式的一个表现形式;2、将来是否愿意留在西安养老.留城意愿可以直接反映老年人对城市的直观感受,从而可以测量其城市融入状况.
首先,对“老漂族”是否融入城市这个变量进行频率分析,其结果表明,西安市“老漂族”的城市融入程度较高,约有81.6%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基本能够融入这个城市,仅有18.4%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完全不能融入城市,这说明了西安市“老漂族”的再社会化程度基本较高.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后面的分析进行检验和验证.
2.2 研究假设
根据对“老漂族”基本情况和其融入城市的状况的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西安市的“老漂族”的城市融入状况总体较好;假设二:西安市“老漂族”城市融入的过程是相对自愿、主动的,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愿意留西安养老的“老漂族”城市融入程度都相对较高;假设三:影响“老漂族”城市融入的的因素主要在于家庭和个人这两个方面.下面我们来对此进行验证.
3 “老漂族”城市融入程度的分析
3.1 是否参加社区活动
通过“老漂族”对是否愿意参与社区活动的态度,我们利用交叉表来测量其城市融入状况.
表1 是否参与社区活动和城市融入状况交叉表
由表1可以看出,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基本能够反映出“老漂族”的城市融入状况.从不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其城市融入状况最差,超过55.3%的人感到自己完全没有融入这个城市;相对而言,偶尔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城市融入状况会好很多,有66.1%的人感到自己能够基本融入这个城市;经常参加社区活动的“老漂族”中,有超过93.7%的人感到自己能够融入这个城市.这可以充分验证我们前面的假设,即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其改变自身的意愿强烈,城市融入状况好.
3.2 是否愿意留在西安养老
“老漂族”的留城意愿我们用问卷中“是否愿意留在西安养老”这个问题来测量,其值包括“1、不愿意;2、愿意”,对此我们与其城市融入感受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老漂族”留城养老的意愿对于其城市融入状况能够相对反映,但并不是很明显.愿意留在西安养老的老年人,有94.8%的人认为自己基本能够融入城市,明显高于不愿意留在西安养老的老年人的城市融入比例.但是在表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超过66.3%的老年人虽然不愿意留在西安养老,但是他们也能基本融入这个城市,对此我们的解释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人通常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以此推测虽然很多“老漂族”适应了西安的城市生活,但仍愿意返回自己的家乡养老,落叶归根.因此,“老漂族”的留城养老意愿对于其城市融入状况反映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假设一得到验证,西安市的“老漂族”总体融入城市的状况较好.假设二得到部分验证,老年人融入城市的意愿是相对自愿主动的.
4 对影响“老漂族”城市融入程度因素的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西安市“老漂族”的城市融入状况良好,大多数的老年人融入城市的意愿比较积极.那么,是哪些因素对“老漂族”的城市融入产生了影响呢?我们通过建立模型来对影响“老漂族”城市融入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在建立模型时,我们仍然将“老漂族”城市融入状况作为因变量,在分析模型时,将“完全没有”认定为“不融入”,将其赋值为“0”;将“一般融入”和“完全融入”认定为“融入”,将其赋值为“1”.根据我们前面对城市融入的概念操作化,我们将自变量设置为:1、是否有经济来源,认为有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更有自信,改变自己的意愿更加强烈,融入城市的心态更加积极;2、教育程度,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越高;3、在家里的地位,认为家庭对于老年人融入城市的心态有重要影响,老年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容易感觉自身权威降低,造成心理失衡,影响其城市融入状态;4、与他人交往的意愿,认为与他人交往意愿强烈的老年人融入城市的程度相对较高.
将以上自变量纳入不同模型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老漂族”城市融入状况的因素,结果如表2.
表2 “老漂族”城市融入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上表示“老漂族”城市融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老漂族”城市融入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其受教育程度、在家里的地位和自身与他人交往的意愿.
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老年人融入城市的可能性是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的老年人的1.8(exp(0.588))倍,教育对老年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则融入城市的可能性越高.
对自己在家里地位不满意的老年人融入城市的可能性比持满意态度的老年人低了50.2%(1-exp(-0.698)),对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感到满意的老年人更倾向于融入城市,而不满意自己在家庭中地位的老年人融入城市会更困难.
与他人的交往意愿也对“老漂族”的城市融入状况造成影响,愿意与他人交往的老年人融入城市的几率是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的老年人的2.77(exp(1.019))倍.很多“老漂族”的生活很单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甚至有部分“老漂族”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保姆,每天照顾子女以及第三代,他们的生活也是在幼儿园,菜市场和家里这几点间徘徊,每天忙于接送孙子孙女,给家里人做饭,几乎没有自己的娱乐.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影响“老漂族”城市融入状况的因素主要是其受教育程度、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自身与他人交往的意愿.因此,假设三可以得到验证,影响其城市融入的因素主要在于家庭和个人两个方面.
5 总结
通过以上对“老漂族”城市融入状况和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总体来看,西安市“老漂族”的城市融入状况良好;大部分的老年人城市融入过程都是主动进行的.
(2)影响“老漂族”城市融入的因素主要在于其家庭和个人,主要包括老年人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与他人的交往意愿,和在家庭中的地位.受教育程度越高、与他人交往的意愿越强烈、在家庭中地位越高,其城市融入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3)“老漂族”这一群体的出现,并不是某一个地区特有的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漂族”只会越来越多,他们骤然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必然要面临这再社会化的困境,对此,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首先,“老漂族”要调整心态,主动融入身边环境;同时,家庭应该发挥亲情支持作用;最后,国家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张春龙,聂玉梅.“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的再社会化[J].城乡建设,2001(08).
〔3〕张兴杰.略论个体社会化的特点[J].兰州学刊,1998(01).
〔4〕王燕华,张大勇.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的“再社会化”问题——农民转化为市民的一些制约因素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5〕孙远阳.“老漂族”再社会化情况探究[J].新西部,2014(12).
〔6〕李博.城市“新候鸟”“老漂族”生存调查.[J].中国经济导报:2012(05).
〔7〕刘庆.“老漂族”的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J].西部人口,2012(04).
〔8〕何惠婷.代际关系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研究[J].前沿, 2014(09).
〔9〕刘晓雪.“老漂族”的养老问题初探[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2(06).
〔10〕郭南南.“老漂族”现状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11〕夏俊林,夏仕安.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老漂族生活现状调查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科技视界,2015(16).
C913.6
A
1673-260X(2017)07-0106-03
2017-04-22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科技计划项目(2015RKX-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