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调查及病因分析
2017-08-01文/柴升
文/柴 升
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调查及病因分析
文/柴 升
(宁夏吴忠市农牧局)
奶牛乳房炎作为严重的传染病,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奶牛乳房炎主要表现在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流行性乳房炎3 个层面,由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感染所引起。为了提高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产奶量,控制乳房炎发生率,必须从综合性防治、病原学等角度出发,从实践调查步骤分析入手,详细阐述影响乳房炎的主要因素。
奶牛;乳房炎 ;调查;病因
奶牛乳房炎,是在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奶牛乳腺受到刺激所引发的炎症。其中病原微生物是主要病因。为了实现对奶牛产奶量的控制,避免奶牛出现慢性感染或死亡等问题,需要对奶牛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综合监测结果,了解乳房炎的发病原因,降低乳房炎的发病率,以此保障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 样本量与试验方法
1.1 样本量
2013~2014年6月,为了全面了解区域养殖场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对甘肃、宁夏、武汉等多个地区的规模奶牛场、养殖小区等进行调查。在3 000 头奶牛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采集并记录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为了更好地了解病牛的健康情况,在饲养过程中,应用挤奶方式获取病牛的具体信息。将患有临床型乳房炎和泌乳期隐性乳房炎的奶牛选为试验对象,在饲养过程中发现,患有临床型乳房炎的病牛出现发热、乳房红肿等病症,乳汁性状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患有泌乳期隐性乳房炎的病牛出现乳腺发育退化等病症,乳汁内存在细菌。为了保障调查结果的精准性,采取LMT方法对病牛进行进一步检测,旨在获取检测数据,判断病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1]。
1.2 试验方法
1.2.1 采样方法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精准性,在病牛采样工作中首先要对乳房和乳头进行清洗,在清洗过程中使用0.2%新洁尔灭和温水,然后用酒精棉球擦拭病牛乳头,避免造成杂菌感染。采集部分奶样,置入无菌采样管中,于采样管表面标注牛号、日期、牛场等信息,待采样工作完毕后送检。在试验的同时,采集病牛的奶样,选取与病牛数目相同的健康奶牛作为对照,进而保证最终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本次试验选取的3 000 头奶牛中,患有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的病牛比例分别为13.1%和15.6%。
1.2.2 细菌培养
为了判断病牛乳房炎病因,在采样期间对奶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处理。首先,提取少许奶样进行增菌培养,将培养基置于37 ℃的环境中,培养24 h。如果奶样细菌生长良好,则对其进行涂刷绵羊血琼脂平板处理,并记录溶血情况、细菌菌落形态等。其次,通过提取单个菌落并采用纯培养的方式,进一步分析奶牛的发病原因。如果在试验过程中奶牛乳腺未发生变化,则需将奶样置于厌氧环境下,检测其是否发生变化。
1.2.3 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数理统计法、卡方检验法、方差分析法等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对发病率、地理环境、胎次、年龄、挤奶方式等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奶牛乳房炎病因。
1.2.4 生化特性鉴定
采用生化特性鉴定试验,分析病原菌感染原因。
(1)葡萄球菌鉴定
在葡萄球菌生化特性检验工作中,严格参照《奶牛乳房炎防治技术指南(试行)》中的相关规定,将兔血浆凝固酶、过氧化氢酶、无氧甘露醇、有氧甘露醇4 项指标作为鉴定对象,确定样本镜检结果中葡萄球菌菌株的表现状态[2]。
(2)链球菌鉴定
对于链球菌的鉴定,由于镜检结果显示链球菌属于阴性,且菌落较小、溶血,严格按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开展该病原菌的生化特性试验,主要包括马尿酸盐、0.1%牛乳美兰、6.5%高盐肉汤、甘油、甘露醇、七叶苷、血清菊糖等试验材料,并将肉汤试验材料的pH值控制在9.6左右[3]。
(3)G-杆菌鉴定
G-杆菌生化试验步骤与奶样细菌相同,需要通过对G-杆菌菌体形态、颜色等特性进行分析,得出准确的试验结果。
2.2 年龄因素
从年龄角度来看,临床型乳房炎在不同年龄奶牛的发生存在随机性。因此在试验鉴定中采用2~3、4~5、6~7、8 岁以上的分组方式,再对所有试验对象的数据结果进行卡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奶牛的临床型乳房炎病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随着年龄的增加,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呈梯形上升趋势。其中,2~3 岁奶牛阳性率为2.62%,4~5 岁奶牛阳性率为4.20%,6~7岁奶牛阳性率为6.95%,8 岁以上阳性率为9.22%。
2.3 胎次因素
2 试验结果
2.1 生化鉴定
本次调查对象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的检测率相对较高。其中,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达到了90%,该现象主要与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等因素有关。此外,在调查流行性乳房炎的过程中发现,武汉、甘肃、宁夏等地区的乳房炎以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为主要病原菌。因此建议上述地区将葡萄球菌、链球菌作为规模奶牛场和奶牛养殖小区养殖工作的重点防治对象[4]。
从胎次角度来看,任何胎次均可能发生乳房炎,且胎次与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呈正相关。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胎次对奶牛乳房炎发病率的影响,将胎次按照1~7 胎的方式进行组别划分。对所得数据进行卡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胎次的不断增长,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也随之不断增加。因此,在奶牛饲养工作中,可以通过对奶牛胎次的控制降低乳房炎发病率[5]。
2.4 季节因素
从发病季节看,乳房炎全年均有发生,但夏季发病率最高。此之外,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高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
表1 乳房炎发病率与胎次关系
3 结果分析
3.1 病原菌感染
随着乳房炎调查工作不断深入,奶牛乳房炎病原菌感染问题的多样化特点逐渐暴露出来。调查结果表明,在成都、南宁、上海等地区,病原菌主要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等,因此上述地区应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作为重点防治对象,通过对这两种病原菌的合理控制降低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而在银川、天津、呼和浩特等地区,其乳房炎病因主要是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武汉地区乳房炎病原菌感染则主要是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此,上述地区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乳房炎防治工作。此外,从大肠杆菌病原菌感染看,奶牛乳房炎主要集中在高产奶牛或产后泌乳高峰期,因此在病原菌感染防治工作中应重视这一时期的防治。
3.2 年龄与胎次因素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乳房炎病牛年龄与胎次的增加,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也会随之增加。就年龄而言,7~8 岁奶牛为乳房炎发病高峰期。就胎次而言,7 胎以上奶牛的发病率最高。奶牛年龄与病原菌之间呈正相关,因此当奶牛达到7岁时,患乳区乳房炎的概率显著提高,这会引发牛奶质量的降低[6]。此外,由于奶牛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无数次挤奶,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加,挤奶次数相应增加,乳头闭合程度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病原菌很容易从闭合不严的乳头中侵入,引发乳房炎问题,并致使7岁以上奶牛产奶量逐渐下降。因此需在7 岁以上奶牛管理中,降低奶牛乳房负担,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乳房炎发病率的控制。
3.3 季节与环境因素
根据试验结果,在规模化奶牛养殖业奶牛饲养期间,季节与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在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过程中,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等特点会引发部分奶牛体质下降,从而诱发病原菌传播,提高乳房炎发病率。因此,在隐性乳房炎发病预防中,应在夏季做好通风工作,同时对牛舍进行定期清洁,并控制奶牛饲养密度,拓展奶牛运动场地,从根本上控制乳房炎发病问题[7]。此外,从区域看,华中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较高,且存在着交叉感染现象。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应该引进先进的挤奶技术,保持挤奶环境卫生。只有创造良好的奶牛成长空间,才能有效降低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提升奶牛产奶量。
4 小结
综上可知,在规模奶牛养殖场养殖工作过程中逐渐出现奶牛乳房炎问题,严重影响了产奶量。为了做好奶牛饲养工作,在饲养期间,需结合病原菌感染问题,规范饲养行为,即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对牛舍进行清理,定期更换牛床垫,同时在夏季等乳房炎发病高峰期,对牛舍进行定期消毒,在每头奶牛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 0.74 mg,以此提高奶牛抗病能力,降低乳房炎发病率,提高产奶量。
[1] 顾洁,肖喜东,张晓军.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检测与防治应用[J]. 中国动物检疫,2012,29(2):60-62.
[2] 曹立辉,刘彦生,王辉,等. 奶牛养殖小区乳房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因分析[J]. 今日畜牧兽医,2011(4):56-57.
[3] 王丽宏,杨帆. 关于奶牛乳房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因分析[J]. 河北农业,2011(11):39-40.
[4] 张海燕,吴美玲.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4):45.
[5] 钱贵霞,赵文哲. 内蒙古奶牛规模化养殖情况调查与分析[J]. 中国奶牛,2014(6):25-28.
[6] 安建明,范霞,康雪连,等.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奶牛规模化养殖情况调查[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2):122-124.
[7] 由立国. 克山县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调查与分析[J]. 现代畜牧科技,2016(4):14-15.
柴升(1972-),男,宁夏吴忠人,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农业工作。
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