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07-31王彧浓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蔡襄黄庭坚书法家

“一张褪色的照片,好像带给我一点点怀念。巷尾老爷爷卖的热汤面,味道弥漫过旧旧的后院。流浪猫睡熟在摇晃秋千,夕阳照了一遍他咪着眼……”

夏日午后,慵懒的萎着听歌,听同样节奏慵懒、歌词慵懒的《老街》;歌手李云浩唱的也懒洋洋,人越发困倦。抬眼望窗外,灿若骄阳。还好家里清凉如水,这真是一个慵懒的夏日午后。昏昏沉沉胡思乱想,倘若能穿越,自在选择生活的朝代,人们会挑什么年代?毫無迟疑,予选宋代。因为那里是文人的天堂,文化的乐土,读书人的天下。自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到唐代佛、道思想流行,继而再到五代十国佛教风行天下,儒家思想便不再唯我独尊。而到了北宋,儒学发展到了新阶段,理学诞生。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开创了理学;随之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推动理学向前发展;最终到了南宋由朱熹集其大成,全面完成对儒学的改革。从此新儒学理学,成为了儒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文学和艺术背后支撑起的能量来源,源自哲学。哲学上,北宋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像李白“我本楚狂人”式的狂野夸张几乎消失不见了。同时,衍生出另外一种美学形态,含蓄、平淡、自然,追求浑然天成。宋人的心境左右了艺术的走向,追求书为心画、注重捕捉诗意与灵感,成为了宋代文学艺术的主流。文学、书法、绘画、瓷器等均是如此。

虽然隋唐时期就有了科举制度,但真正被发扬光大、成为选拔政府要员唯一途径的还是始于宋代。科举的完善和有一步登天的理想,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天下读书人的信条。由此,朝廷官员注定是饱读儒家经典的文人,这是政治制度上的保障。士大夫阶层,就必然是精英知识分子群体。于是形成一个圈子,诸儒、士大夫、文化精英阶层其实都是一拨人。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鉴定家、理论家、经学家、收藏家大多是朝廷官员,这拨人朝堂上为皇上鞠躬尽瘁、业余时间就凑到一块舞文弄墨。因为他们的出现,成为了时代的风向标,左右着文学、书法、绘画、古物收藏等走向,烘托起整个宋朝成为了风雅的文人时代。这一精英群体由于文艺水准很高,皇上若要在堂前摁住这帮清高狂放的臣子,学问程度也不能差得太远。故而水涨船高,皇帝们也是身怀才情,而到宋徽宗达到了极致。太祖立有祖宗家训,“不能滥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从而在政治上也保障了这些精英阶层的人身安全。文人犯事,最坏的结果也是被流放而非被戕害。诸儒相望,文物兴盛,这些人活得很逍遥。民间真正有学问、有志气的寒门子弟,因为有了科举制度的选拔也能脱颖而出。范仲淹、欧阳修就出身贫寒艰苦,但二人最终成为文化大家和朝廷重臣。欧阳修扶植培养起了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这些顶级文化牛人;随后苏轼培养了黄庭坚、秦观、晁朴之、张耒;曾巩培养了陆游。这些精英群体由于相互认识,经常搞个雅集和宴请的,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点茶、焚香、插花、挂画、作诗、参禅、收藏、造园,生活雅得不得了。

宋代,不愧为文人的天堂。追求品质和快乐是人的天性本能,活在宋代便能如此滋润。在那个文化润泽、文人舒展的时代,产生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甚至有历史学家认为宋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如此背景下滋养出的书法美学,迥然不同于前朝唐代。文人讲究自然随意,平淡天真,宋代书法尚神、尚意、尚文就成为审美主流。宋人书法,饱含着诗意和书卷气息。宋代四大书法家也个个是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全才。之首的苏轼,是百科全书式的通才,也是中国文坛最耀眼的星。黄庭坚是文学家,书法家和江西诗派领袖。米芾是书法家,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书画理论家。最后一位书法家蔡襄,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是书法家,政治家,文学家,茶学家。作为四家之一,蔡襄是有争议的。也有一说,把蔡京列为四家行列的,但因为蔡京的政治品格问题而最终把他摒弃出局。故而蔡襄成为书法史上的宋四家之一。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谥号“忠惠”。《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蔡襄书法在他生前就备受世人推崇,最推重他的是欧阳修和苏轼。欧阳修把蔡襄书法抬到极致,他在《欧阳文忠公集》中提到:“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黄庭坚在《山谷文集》中谈及:“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

作为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苏、黄、米属尚意派。苏是风流潇洒,黄是桀骜纵横,米是灵动飞扬;三人均以行楷、行草见长,书写作品更是书写他们富于魅力的气质与性格。三人风格鲜明,不拘一格,自成一派。唯独蔡襄是传统派,作为传统主流书家,蔡襄喜欢规规矩矩写楷书。或许这与其人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学识渊博。他为官直言敢谏、知人善任、能辨正邪,在经济建设和地方建设上贡献很大,造福百姓,深得民心。把蔡襄列为书法家,更应把他列入治世之贤臣。蔡襄也不拿书法作为可供炫耀的才能。许将《蔡襄传》记载:“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朱长文《续书断》中说:“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蔡襄自己也说:“儒者之工书,所以自游息焉而已,岂若一技夫役役哉”?可见蔡襄是典型的儒臣,他缺少情趣和烂漫的诗意,没有其他三家的文人艺术范儿。蔡襄不拿书法当要务,不妄为人书,所以传世作品也较少。《澄心堂帖》,是蔡襄的传世作品之一,颇能代表他的书风。《澄心堂帖》为尺牍纸本,纵24.7厘米,横27.1厘米。于1063年书,时年他五十二岁,此帖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作。帖子全文以行楷写就,结体端庄中正、字形略微右扬,字的行间距疏松舒适。帖子内容简短,释文内容是:“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书”。“澄”、“心”、“堂”仨字,清秀干净,一笔一画纯净新洁,没有一丝拖泥带水的失手之处。其余的字,也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美气息。这样的美,得益于蔡襄扎实的基本功。蔡襄是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他学书用功甚勤。他主张书法要力学前人,恢复晋唐古意。蔡襄尊崇古意、古法、古质,有着强烈的复古思想。这样的学书思想,来源于儒家所提倡的“述而不作”。他本分诚恳学书,继承了二王、杨凝式、颜真卿、欧阳询、虞世南等多家书学的精妙要义。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蔡襄过于注重学习前人、博采众家之长,但他在融会贯通之后戛然而止。他的书作,总带着一抹追随前人陈迹的印迹。读蔡襄的《思咏帖》,可否读出怀素《千字文》的气息?真的很想说读蔡襄的《自书诗稿》,能读出王羲之《兰亭序》的味道。而《澄心堂帖》的章法和笔法,多么像杨凝式的《韭花帖》呵。照猫画虎也没错,蔡襄也没想当书法界的创新型人才。人家把精力,都用在了修桥种树、种茶致富、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上了。不过,一码论一码。在书法成就上,蔡襄不是开派的书法大家,他有点儿介乎艺术家与书匠之间的那个感觉。不是书匠,是因为他开放学习、博采众家,在创作时能够灵活驾驭不同风格和内容的作品。有灵气,但是灵气也就处在了“黄金分割点”上。前进一步是艺术,后退一步是匠气。蔡襄在这个点上,就此刹车,没有逾越红线。即是他没把凌厉的性情,宣泄到书法创作里。所以在书法的艺术表现力上,蔡襄大大逊色于其他三家。简言之,他的书法,缺少个性魅力。但是,这种“无公害”的书法却自有一种持重之美,美在无棱角、不尖锐。如果把北宋四大书法家的书风,各自比拟成《红楼梦》十二美钗中的其中一位,那么芳魂书魂、魂系君心,大致可雷同如下。

苏轼是才华泛滥的林妹妹,黄庭坚是义气豪情的史湘云,米芾是我自芳菲的妙玉。她们三人都具备鲜明独具的性格,美得标青、靓得扎眼。唯有蔡襄书风像薛宝钗,淳厚和雅,温吞性格,安静本分做自己。无论宝钗多美,总感觉缺少点儿啥。那个啥,或许就是个性。宝钗那种美的力道向后撤,含而不露,内敛保守。这个同样适用于品读蔡襄书法。《澄心堂帖》的每一个字都那么尽善尽美,让人惊呼perfect!但是,帖子全部通读下来,但觉好美好美过后,能够撂得下来。从此,帖子可以与读帖人,“两不相干两相安”。这就是书法艺术最值得玩味之处,亦即书法的真谛所在。梗概之,书法的“道”,蕴含其中。与之极端反差的,则是黄庭坚的书法。黄庭坚书法的典型特点是,把“任何一个字”拿出来读,都可以说是“败笔”;按“永字八法”的规范观点来论,都是些不合规范的用笔。但是,黄庭坚的书法,妙就妙在所有不合规范的书法单字集结到一起,便是最一流、最上乘的书法杰作。悟懂这个,便悟透了书法艺术的“道”。放到现实世界里,让人过目不忘、魂牵梦萦的,也是黄庭坚那一笔颇“丑八怪”的字。为啥?只因书法是书写艺术家真性情的一张张脸。张三的这张脸,哭了。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李四的这张脸,笑了。如:米芾的《蜀素帖》。王五的那张脸,苦中作乐,思念起心心相印的梦中人了。如: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唯独到了马六这张脸,啧啧,无语了。如:蔡襄的《澄心堂帖》。该脸,面无表情,让人读不出个所以然来。该美女那么鲜妍清丽,就是绷着脸,没表情,没血没肉。此时,世人多么怀念那个敢爱敢恨,活生生、热辣辣的半丑半怪女啊!

世人盛赞黄庭坚的书法,就是因为他的书法就是那个敢爱敢恨的半丑半怪女。道理相同,书理就是这个理。蔡襄的《澄心堂帖》,每一行、每一字、每一笔,都精致雍容、秀丽持重、清新动人。字距和行距、章法和筆法,让“龟毛”并自带精神洁癖的处女座们,也挑剔不出一点儿毛病,便是如此工致典雅。但是帖子通读下来,这篇书法的精神含量也就到此为止,可以终结了。尽管蔡襄作书低调,但他做事相当高调。蔡襄政绩着实显赫。他造福一方百姓的事迹,历历可数。他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万安桥,对福建经济、文化、民生发展起到巨大作用。蔡襄组织人马,栽树700里,从福州始,沿途栽到了泉州、漳州。此举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让过往行人免遭暴晒之苦。蔡襄在泉州兴修水利,积极组织百姓抗旱,开展生产自救。他制定《龟湖塘规》以利农耕,保证粮食高产。后人因此为他立了《德政碑》……干了那么多福泽百姓的务实事,别说称书法家了,说是菩萨转世也有人赞同。有趣的是,蔡襄作为治世能臣,本该在书风里体现雄伟气魄;但他书法上的核心精神却并不阳刚,弥漫了阴柔之美。“清丽”二字,足以囊括他的书法气质了。夏日午后,咂摸一番宋代彪炳千秋的书法家,不觉昏然欲睡。耳边,依稀听闻着慵懒的《老街》。

“忘不掉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放不下熟悉片段。回头望一眼已经很多年的时间,透过手指间看着天,我又回到那老街,靠在你们身边渐行渐远……”

作者简介:

王彧浓,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蔡襄黄庭坚书法家
胡子怎么放
白饭、皛饭与毳饭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从棋品看人品
小小书法家
蔡襄拒为皇后写碑文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蔡襄之母:被皇帝奉为“君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