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治党的思考
2017-07-31王玉平
摘 要: 十八大以来制度治党取得重大进展,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制度治党成果显著。但是制度治党的发展还面临着人的困境、文化的困境和监督的困境,需要通过强化思想建党、完善制度监督、推进制度改革,培育制度文化等方面予以解决。
关键词:制度治党 制度 改革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274-02
习近平同志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这也是习近平首次谈到“制度治党”。从中纪委二次会议“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调加强制度建设,到提出“制度治党”,强调制度焕发生命力、提高执行力和约束力,让制度落地生根,发挥威力。制度治党“制”为基础,“治”是目的,两者有效衔接,相互促进,实现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科学化、长效化的制度治党之路。
一、十八大以来制度治党的新阶段
十八大以来,党的法规制度建设和治党的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出台了一大批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党内法规,党规制度发挥的威力前所未有,制度治党进入一个新阶段,达到一个新境界。
1.制度建设的新境界
制度建设是制度治党的前提,有效管用的制度是制度治党产生效果的重要基础。十八大以来,党内制度建设不再是头疼医头式的被动跟进,而是主动进行提纲挈领式的顶层设计,开创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先河。
1.1党内法规制度的顶层设计
1.1.1首部正式的党内“立法法”出台。2013年5月27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公开发布。这是我党第一部正式、公开的党内立法依据和备案程序规定,被人称为党内的“立法法”,是党内法规制度制定走向有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
1.1.2首个党内法规制定五年计划。2013年11月27,《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发布。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是对党内《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的贯彻和落实,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一项战略工程。
1.1.3首次集中清理党内旧法。把新中国成立至2012年6月期间出台的2.3万多件中央文件进行了全面筛查。经过两年的清理(到2014年10月),其中规范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1178件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322件被废止、369件被宣布失效,二者共占58.7%;继续有效的只有487件,其中42件需适时进行修改。通过清理,摸清党内法规制度“家底”,根据制度存在的各种问题,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解决,为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奠定了基础。
1.2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形成
制度治党要健全完善制度,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本着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制定新的法规制度,完善已有的法规制度,加强制度的科学配套,有效地解决党内法规制度老化、碎片化的问题,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
从数量来看,十八大以来,制定修订了74部中央党内法规,超过现行有效的17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的40%,[1]党内逐步形成1部党章,2部准则,25部条例,以及一系列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比较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进一步夯实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基础。
从内容构成来看,党内制度建设的内容覆盖比较全面,制度建设的四个方面思想、作风、组织、反腐倡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监督方面,形成了干部选拔考核的一些有效制度;在执纪方面,正式施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六大纪律”体系,明确执纪的重点和方向,负面清单清晰,针对性强。
2.制度治党效果显著
强化教育,党内法规制度深入人心。从2012年底出台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开始,党内法规制度在党内高压反腐,转变作风的实践中连续出台,法规制度制定过程公开透明,广泛征集意见,从中央到地方专门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到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通过各考试、巡查、暗访等方式进行考察相关党内法规制度的知晓度,有力地促进了党员对相关党规制度的重视和熟悉。从严治党的预防效果在教育中得以强化。
二、制度治党的困境
在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制度的遵守与违反在不断地较量和斗争,如八项规定出台后,“四风”问题仍是屡见不鲜,出现更加隐蔽的“四风”问题的变形,不良作风树倒根在,回潮反弹现象依然严峻。制度治党面临长期的挑战。
1.人的困境
制度治党其实是“人依制度而治”。人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遵守者,执行者。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依照制度规范自身,贯彻工作,人是关键因素,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态度和素质尤其重要,如果对制度置若罔闻,或者因利益、人情等因素影响,对制度变形执行,钻制度的空子,会形成上行下效,严重影响制度的权威,導致不信规则信人情,不讲制度将面情,破坏制度换利益。所以怎么样让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遵守信守规则,坚持按制度办事。这是制度治党的关键所在。
2.监督困境
制度治党中制度的执行,制度的漏洞,制度的破坏谁来监督才有效。不可否认,我们党和政府的监督有严密的监督体系,但是实际的监督效果难以服人。党内一直存在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难,下级监督太软的问题, “今天是好同志,明天是阶下囚”,曾经的明星官员一夕之间就成为反面教材,如仇和,万庆良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3]党内监管尤其是日常的过程性监管的乏力。党内触目惊心的塌方式腐败,如衡阳贿选案,409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辽宁省级贿选案牵涉523名辽宁省人大代表,955人受到查处,其中中管干部34人,山西塌方式腐败等,这么大规模集体破坏党的根本政治制度,背后是一个地方整体监管体系的失效,党内的监督意识、监督能力、监督制度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和漏洞。
三、制度治党有效性的途径
1.制度执行和监督机制相统一
党内制度之笼已经织密织牢织紧,制度治党的效力发挥,需要加强制度的执行和对执行的监督。
“一分部署还要九分落实”,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狠抓制度执行,扎牢制度篱笆,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首先把纪律挺在前面。领导干部违法从破纪始,要本着治病救人菩萨心肠,把纪律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不留“暗门”、不开“天窗”,让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其次要抓住“关键少数”。习总书记也常说要发挥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带头作用,中央政治局就是一直以身作则。所以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制度学习,学深悟透,用制度规范工作和言行,违反党规制度受严惩,引导干部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价值尊崇。
严密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是制度执行的关键。十八届六中全会的通过的党内监督条例,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体系由六大主体完整有机地整合而成,即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和党员民主监督。明确主体,责任到位,形成监督合力。巡视和派驻是监督的重要手段,巡视是监督“利剑”,派驻是“前哨”。“派驻”制度能充分发挥“派”的独立权威和“驻”的距离优势,使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问责是保障。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一个,警醒一片。强化问责,为的是唤醒敬畏,扛起责任,使党规制度落地扎根,保障法规制度刚性运行,使制度的力量在实践中充分释放。
2.制度改革和制度文化相配套(协调)
我国的历史和我党反腐实践表明,严查严惩腐败是治标之策,好似“扬汤止沸”,如何实现釜底抽薪,从根本上铲除产生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的方式就是深化体制改革,源头治理就是制度文化的形成,两者一刚一柔,德法相济。
与时俱进改革体制、机制、制度,是制度治党的治本之策,也是发展趨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大课题,2014年8月29,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十八大以来,在干部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探索出台干部选拔源头监管的系列制度,在监督体制改革也做了有益探索和推进,如巡视“回头看“纪检组派驻制度,整合监督力量和监督机构,探索建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并在3省市试点等。
制度文化的培育是实现制度治党的源头。制度治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党内形成法治文化,社会形成法治观念。法规制度建设具有滞后性,不可能穷尽一切不良,而且,即是法规制度再完善,制度设计得再缜密,如果没有法治精神、规则意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治意识,规则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起来的。当前腐败亚文化之所以蔓延,根子在党内,在干部。首先要广泛开展党内法规制度的教育,要熟知会用,相信法规制度保护自己,增强遵守法规制度的自觉性。其次,要针对党内出现的严重问题,深挖思想文化根源,开展针对性教育。最后,健全激励机制,让遵纪守法者获益。通过持之以恒严格执纪问责监督,使守纪成为共识,通过相关配套机制,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干事担责,以规办事拥有更多的支持和获得,就会增强大家按正当程序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同时对制度也会产认同和拥护。
以制度治党推进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走向科学、成熟的重要标志。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向法治社会和规则社会转型期,唯有加紧制度完善,推动制度执行,完善制度监督,培育制度文化,形成“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的制度反腐合力,才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法规局.如何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求是 2017(2)
[2]张国栋.驱散“精神雾霾” 你我责无旁贷 .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16(3)
[3]石仲泉.论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3)
作者简介:王玉平(1977—)女,陕西长安人,西安市长安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理论和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