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控制
2017-07-31郭静雅
郭静雅
【摘要】“三公经费”的使用与管理问题是公众关注和关心的焦点社会问题,长期以来备受诟病和质疑。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如何解决“三公经费”的使用缺陷和存在问题是亟待落实的重点内容。本文在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三公经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从内控制度、内控执行、内控监督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控制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三公经费”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一、引言
“三公经费”指财政拨款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作为政府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履行部门职能的经济基础,是单位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央推出“八项规定”,大力整治四风,提出“三严三实”等全面从严治党的措施下,各地纷纷出台规范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公务接待、会议等管理办法,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严控各项经费支出,备受公众诟病的公款吃喝、违规出国、超标配车等行为受到明显遏制,“三公经费”明显下降。
关注“三公经费”,并非要全盘否定“三公经费”。“三公经费”不是越多越好,也并非越少越好,需要在支出与行政效率中求得平衡。近年来“三公经费”之所以屡屡为民众所质疑、诟病,其根本症结就在于透明缺失的暗箱操作和公开信息的语焉不详,“三公经费”的年年高企并没与行政效率的提升成正比。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外部监管的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阻碍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具体主要表现在:
1.出国(境)费用方面。目前除厅级以上单位安排出国(境)经费较多外,基层单位的出国经费预算几乎为零,取而代之的各类国内出差、会议、培训支出名目繁多。一些单位和个人顶风作案,诸如享受“隐性福利”的“借壳游”;“公款旅游顺带开会”“旅游中间插播会议”等本末倒置的“傍会游”;还有会在前、游在后的“顺道游”等。这些都是借考察、交流、开会、培训、调研等幌子的“开会游”,而所有费用都被列支到培训费或会议费中予以报销。2014年9月,中央规定各级党政机关的会议一律不得到黄山等21个风景名胜区召开,各类旅游景点门票费、导游费严禁在会议费、培训费、接待费中列支,公款“开会游”有所遏制,但仍存在暗箱操作。
2.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方面。一是变相配车,转嫁支出。在中央三令五申,“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高压态势下,有些权利部门为避风头,将违规问题“下沉”至下属单位。表现为长期“借用”或直接占用下属单位车辆,或以租赁方式变相配备公务用车,或以各种名义向下属单位摊派转移公车费用。二是公车私用屡禁不止。随着公车改革逐步落实,多地出台新规,对公务用车喷涂明显的公车标识,有的还装上GPS定位系统,这些手段虽然有一定作用,但一些党员干部律己不严、心存侥幸,通过揭掉车标、关掉定位系统等手法来逃避跟踪,相关案例不断被纪检部门曝光。三是公车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有些单位对公车管理随意随性,无定点采购和定点管理制度约束,单凭管理者个人喜好或利益关系决定单位的车辆维修、加油、保险等日常维护费用,俨然成为滋生腐败的导火索。四是一些地方出现违规配备公车、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以及“私车公养”现象。
3.公务接待存在的问题。高压禁令下的各类接待也花样翻新。一是公务接待让企业买单,由于企业有求于权力机关,他们所出的接待费实际上是对权力的购买;二是接待地点更加隐蔽,在外表简朴内里豪华的内部餐厅或改造后的职工食堂消费,用矿泉水瓶装茅台等名酒;三是超规格超标准接待费用报销手法更为多样,以“零吃整报”或变更消费项目的方法继续大吃大喝;四是为了应对请客送礼的禁令,商家用以营销的“试吃”“试用”办法也被公款消费者所“借鉴”。最近被披露的中粮集团所属中粮肉食公司就以“试吃”为名,送出礼品113份,合计53788元。
(二)“三公经费”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财务管理不规范,内控体系不健全。内控制度的不健全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三公经费”带来很多障碍。有些单位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些单位虽有内控制度,但形同虚设,日常的工作和管理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严重降低了“三公经费”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目前相当多的机关单位实行兼岗或轮崗制,在岗的财务人员并非财务专业出生,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财务培训,欠缺专业的财务素质,平时只能应付简单的收支核算。遇到具体问题,只能凭经验主观臆断,由此加剧了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
2.投机取巧,轻视预算编制。近年来,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没有对“三公经费”支出的总体动向合理调整和科学预测,更谈不上按单位实际车辆和人员编制进一步细化拆分,编制数据粗糙、笼统,和实际相脱离。在实际经费支出时,为了不突破“经费有限,不得超支”的刚性约束,投机取巧,将项目支出科目作为一般预算“补漏”和“找零”的“万能筐”。
3.内部监督形同虚设,监管乏力。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管财领导缺乏财务管理意识,不了解财务管理的政策法规,同时他们也是“三公经费”的决策者和消费者,监管不分离,造成内部监督的缺失。上级检查大多流于过场,缺乏持续有效地监管。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1.出国(境)经费方面。完善经费预算审核和任务审批联动机制,把好源头关,杜绝无预算出访,严格审核各项费用,确保不扩大开支范围,不突破开支标准,坚决杜绝公款出国(境)旅游。随着《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国家完善了会议、差旅和出国经费的政策依据和管理制度。近两年“培训费”、“会议费”也已作为常规指标纳入“三公经费”统计。随着管理的不断深化,应尽快建立完善常态化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2.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方面。作为“三公”经费的重中之重,公车改革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一直以抓铁留痕的决心大力推进。公车改革的关键,就在于严格执行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规定。一是要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和监督,不得违规购置新车,超预算使用公车。二是对确有公务需要保留下来的公务车,应建立公务用车监管机制,完善相应用车审批程序,防止滥用公权力向企业或下属单位“借车”,杜绝既领车补又变相使用其他单位车辆等违规现象发生。三是对于清理的公车应按规定封存、拍卖。四是完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定点定量维修和加油,单车核算维修保养费用和油耗成本。五是建立完善社会举报机制,让全社会都来监督公务用车,使违规用车行为无处藏身。
3.公务接待费方面。公务接待要讲规矩、守标准。2013年12月印发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进行了明确规范。规定要求公务接待费用凭借派出单位公函、接待审批单、接待费用发票、接待清单进行结算,并对公务活动项目、时间、接待场所和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及接待陪同人员情况等都做了详细列明。作为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对报销的单据应坚持原则,严格把关。除要求公务接待要采用公务卡方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外,尤其要练就“火眼金睛”,善于从接待清单中发现新问题,不要让别有用心的单位及个人钻空子,把一些原本不合規的项目和费用改造“漂白”后蒙混过关。
加强“三公经费”管理,还要增强内控认识,完善内控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三公经费”管理办法,明确“三公经费”具体用途,完善审批流程;其次必需使用并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它有效控制了资金的来源及去向,减少了资金在事业单位内部违规运作的可能性,保障了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简化了内部控制的工作内容。最后切实加强各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与道德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会工作人员队伍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有效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三公经费”核算管理
一是要明确“三公经费”的内涵,细化分类标准,避免类别模糊,层次不明的问题。让预、决算编制人员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可寻,知道哪些具体的支出应该列入“三公经费”,而不能被套用、混用到其他会计科目或项目中,以此防范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法转移三公支出。二是要强化预算编制。各单位在年初预算编制时,把只减不增作为“三公经费”预算编制的硬指标,从源头上控制“三公经费”。
(三)完善监督机制
为了使制度链条体系更加体现完整性、严密性、统一性,必须构建“四位一体”的监督制约模式即本单位纪检部门、上级纪检监督机构、内部审计和国家专项审计监督。通过多层次,上下级之间的监督活动强化“三公经费”支出问题。各个机关单位应当构建完备的层级管理制度,进而就相关“三公经费”问题进行逐层问责。接受公众监督,保障“三公经费”的公开透明,建立完备的民主评议制度。
综上所述,现阶段治理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初见成效,但还需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内控执行及监督着手,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和优化内控监督制度,形成有效的良性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富玲.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内控管理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6):213-214.
[2]陈淑明.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管理探究[J].管理观察,2016(11):71-73.
[3]金卫卫.基于内控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的思考[J].中国工会财会,2015(0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