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魏方山永固陵遗址

2017-07-31曹文华

北方文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北魏方山

曹文华

摘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却在平城方山留下了宝贵遗址永固陵,历时八年的建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是目前唯一能够确认的北魏最大的皇家陵园遗址,也是我国对古代北魏历史研究的重要项目,本文是通过多方位的借鉴和研究后而写下的,希望对研究北魏方山永固陵遗址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材料。

关键词:北魏;方山;永固陵;万年堂

一、方山永固陵遗址

山西省大同市城北25公里处,有一坐北向南、规模庞大的墓室——方山永固陵。此陵墓据传是北魏冯太后的安息之地,临近长城。古代北魏时期皇家行宫曾坐落于此,并设有规模庞大的灵泉宫与灵泉池。方山永固陵坐落在一个群山耸立、山水秀丽的风水宝地,里面设有墓道、前室、雨道、主室等,其宏大的造型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更是彰显了当时古人的智慧。

方山永固陵建造历时八年,竣工于在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位于古时方山(现山西省大同市镇川乡梁山南部),是目前唯一能够确认的北魏最大的皇家陵园遗址,也是我国对古代北魏历史研究的重要项目。整个陵址的中心是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的墓室——永固陵,其面积有两万平方公里。它的建筑特点十分独特:高大的封土、平面近方形的主室以及于佛寺相近的陵园,细数历代帝陵,永固陵都是别具一格的。陵墓的墓室建筑布局规整,规模雄伟,包括了墓道、前室、过道和主室。从上方仰望主室,其形状近似一个方形。主室四角攒尖顶,墓室门框雕有口衔宝珠的朱雀和手捧花蕾的赤足童子,其精美程度可谓历代出土文物中的佼佼者。陵址主要包括“永固陵”及陵庙“永固堂”、孝文帝虚宫“万年堂”、陵园门阙基址、“思远浮屠”遗址、灵泉宫池遗址以及登山的御道等遗迹,整体按中轴线布局,这一点与佛寺十分相像。

对于方山永固陵的来历而言,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太和十四年,冯太后逝世,并安葬在这里。冯太后——魏文帝祖母,在北魏具有很高的地位,因此方山永固陵也是建设的很有特点很有价值,因为冯太后生前信佛,因此这座陵墓是将佛寺和正常的墓地结合起来而建成的,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陵墓的建造方法在北魏晚期一直存在下来。永固陵在金代之后,便不再完整,因為受到很多人的挖掘和盗窃,价值被降低,但模型还是被保存了下来,并保存在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

作为太后的陵墓,因此当时建造的工程特别浩大,就方形基底来说就占有的空间,况且高达22米的墓身,更是耗费了无数的财力物力。在陵墓的前面,有一座遗迹,那是一个方形塔基的遗迹,应该是围绕着回廊的,再往前还有遗迹,是呈现为长方形。为何冯太后具有那么高的地位?如果你知道了她曾经两度专政,两次成为临朝皇帝,就不难理解了,另一方面的是,作为冯弘的孙女,作为北燕的遗留子,冯太后极度信奉佛教,因此在她选择自己的墓地的时候,特意找了方山,找到了这个佛教盛行的地方,并提出了陵墓与佛寺结合的方式,而这,也间接的体现出了当时的礼仪制度。方山永固陵有的时候被老百姓们称为"祁皇坟",其基底是方形的,上面是圆形的,精确高度为22.87米,陵墓内部被建成多个分室,当然,主室是在中间,近似于一个方形,长宽高分别为:6.4米,6.83米,7.3米,周围墙壁是向外微微凸起的,往上变成一个四角,在中间有一个莲花形状的雕刻,是不可所得的稀世珍品。在过道上,也有许多美丽的装饰物,如朱雀——口衔宝珠;浮雕——莲瓣形;赤足童子等等等等,都属于北魏时期的巅峰之作,在艺术价值上甚至超过了流传下来的那些,而其他零零散散的小件,也可以为历史学家的研究提供很多信息。

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方山永固陵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还存在的一些遗址像陵庙“永固堂”、孝文帝的虚宫“万年堂”,都在历史的进程中保留了下来。在陵区之中还存在的石室、堂殿以及一些回廊建筑都还能够依稀可见,还有一些地方虽然外边看不太出来是什么,但是规模仍然不比当年小多少,散落的瓦片全部都充满了古典历史的气息,也彰显了“太和二圣”在当时所具有的影响力。

在另一方面,方山永固陵是一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它包含了鲜卑文化以及我们常说的汉文化,作为一处大型的陵墓遗址,其中所包含的也不仅仅是陵墓,还有佛寺、圆林等一系列的创作品,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处陵墓可以和它比较,比他久远的没有它范围大,占地广;比它大的没有他久远,只是南北朝时期的,因此方山永固陵名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上。

二、万年堂

在方山永固陵遗址里,有一处地方不可不提,那就是——万年堂。在历史的记载或是一种传闻中,冯太后与孝文帝偶然一次在方山游玩,对这里的风景和地理位置很是满意,文明太后便决定以这个地方为基础,建造寿宫。在她去世后的第二年,孝文帝也在方山上选了一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坟冢,这就是今天要说的万年堂。万年堂,它位于方山永固陵东北边,距离1公里处,里面葬的是孝文帝拓跋宏,在某种时候,万年堂也会被称之为“虚宫”,在公元491年建立起来的,基底呈现方形,一边长可达60米,往上看封顶处距地面可达13米,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墓道、前室、后室和甬道。在方山山顶的南端处,存在有永固石室,在当时,皇帝用它进行祭祀和守陵,通过现有的残垣断壁的遗址,可以依稀分辨出当时的建筑有多么宏大,在方山南麓二级台地,有着一间佛寺,名为“思远”,共三层,包含佛门、佛堂、佛塔。而从古书中可以找到另一个建筑的痕迹——灵泉宫,这个建筑是在方山永固陵之前就已经建好了,以其旁边的灵泉池命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从历史课本中,我们不难发现北魏孝文帝的身影,孝文帝,原名拓跋宏,作为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而在五岁的时候接替了皇帝位,在亲政之后,依托文明太后的照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做到了迁都洛阳的历史大事,将自己的鲜卑姓改为汉姓,当然这些都是小事,与他打破了不同族通婚的历法来说都不太重要了,他强调使鲜卑族与汉族友好相处,共同繁荣。他与文明太后共同开创了太和新制。很大程度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在迁都洛阳之后,所造成的影响更是深远,在他们的影响下,一座座北朝大冢、一个个出土的器物,渐渐地改变了洛阳的现有状态,使其变成了一个神秘的城市。

在歷史的进程中,北魏道武帝在平城定都,到之后孝文帝迁都洛阳,期间经过了一百多年,而在陵墓上也经过了好几次的修正,在这期间,皇帝、妃子等大多葬于云中金陵,而王公大臣大多都陪葬了,只有一小部分在城郊自己建造陵墓。在一定的概念上分析,万年堂是不能称之为“陵”的,因为它不具有陵的定义——即在万年堂中,并没有孝文帝的遗骨存在,因为由于他进行了迁都,将陵区设置在了迁都之后的洛阳,因此不得不进行还葬,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于洛阳建立了自己的陵墓,这片陵墓位于瀍水之西,被称之为“北魏长陵”,因此,位于方山的万年堂就被弃之不用了,这就是“虚宫”名字的来历。万年堂在结构上是和永固陵相似的,可能是因为位置一样,建造方式相似,万年堂墓底是方形,上面是不同于永固陵的圆形,在大小和面积上差不多是永固陵的一半,这是由于万年堂在当时是作为陪葬墓,因此不能在规格上超越主陵。

三、北魏时期陵寝制度的认识

在古代时期,在中国人的观念之中,宗庙祭祀建筑是城内最重要的建筑。在《礼记》中就曾有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这足以表明古代人民对于宗庙建筑的重视。在西汉的前期,宗庙的设置和陵寝并不在一处,一般在城内或者是城郊,离的都比较远。后来,为了方便祭祀以及一些其他的宗庙活动的进行,就将宗庙建在了陵寝的旁边。在北魏的统治时期,虽有帝后的宗庙都设置在城内,而且与汉族的皇室相比较,北魏的宗庙设置十分随意。这是因为在北魏王朝入主中原,多方学习汉文化,采取的是中原华夏礼仪制度来建立自己的宗庙祭祀制度。在最开始的时候,宗庙制度采取的是一世一庙制,在不断的发展中,北魏的统治者想要补全天子七庙的宗庙制度。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在北魏孝文帝之前,他们进行祭祀活动,一般都是不去陵墓的,而是在祭祀的宗庙进行。在史书上记载:“大魏七庙之祭,依先朝旧事,多不亲偈”,也就是说一般都是在出征凯旋之后,才会告于宗庙。直到孝文帝的“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才将将北魏的宗庙设置变得规范,并且亲祭七庙。

虽然孝文帝将宗庙制度加以规范化,但是在平城后期,孝文帝却使用着两套祭祖的礼仪制度。一个是祭拜各位先帝于宗庙,另外在祭拜冯太后的时候,却要实行上陵制度,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永固陵制度的特殊性。

方山永固陵的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体现了北魏上层时候的思想观念、社会风气,同时也展现出在其与汉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对于汉族宗庙祭祀制度的学习和取舍。在这个方面,既有对于汉文化的继承,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

方山永固陵的陵寝制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在设置上没有帝陵,只有后陵,而且还单独建立了宗庙。虽然在北魏的历史上也存在专门为太后单独设置陵庙的,但是设置的原因在于不能与立法相违背,不得已而为之。但是这对冯太后而言,却又是另一种景象。冯太后的陵庙独立于山头,使得当年的孝文帝在平城的宫城之内就可以一眼望见永固陵,在葬在方山之上的冯太后也可以俯瞰着平城的一切事物。根据历史的文献记载,永固堂装修豪华,有院子有亭台,庭中立碑,所以永固堂的建筑格局极有可能是模仿当时的房屋建筑结构而建造的。在陵前的石碑上,多有雕刻的各种故事,表现了忠君贤臣、母慈子孝等非常具有社会伦理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永固陵的石屏风上也雕刻了有关宣扬忠孝的图像和文字。这些东西,都表明了北魏陵寝制度向汉文化的回归,也说明了鲜卑族对于汉文化的不断学习和发展。

四、结语

方山永固陵遗址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北魏时期皇家陵园,一直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孝文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们也要好好的利用并保存,也希望未来我们国家的考古事业能够更加迅速的发展,发掘出更有价值的历史遗迹。

参考文献:

[1]王雁卿.大同北魏方山永固陵出土的雕刻器具[J].文博,2012(04):37-40.

[2]燕睿.北魏陵寝制度的基本特征[J].南都学坛,2013(01):41-42.

[3]赵淑贞,任伯平.北魏方山石窟及两皇陵故址的探寻[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3(03):35-37.

[4]解廷琦.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J].文物,2013(07):29-35+99.

猜你喜欢

北魏方山
如方山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