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业务外包的所见所思
2017-07-31范先东
摘 要: 对南宁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采编业务外包行为的模式对比研究,根据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 采编业务外包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41-02
采编业务的外包行为是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到图书馆的,采编业务的外包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图书馆采编人力资源成本、缩短图书上架时间,解决图书馆采编人员少和日益增加的文献之间的矛盾。[1]
笔者对南宁市各级公共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行为和外包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采编业务外包的实现模式进行了利与弊对比,得出结论,根据现行情况提出几点思考。
一、南宁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采编业务外包的行为成因
促使公共图书馆的采编业务实现外包的主要因素大致相同,但根据各馆的具体情况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南宁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采编业务外包的行为成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购书经费足年递增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度和扶持力度的加大,图书馆事业得以迅速发展,购书经费呈现每年递增势态,图书采编工作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图书馆有一种喜愁参半的感觉,喜的是图书馆事业正迎来一个新的發展前景,愁的是在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采编人员不能得到迅速补充时,就会产生图书馆采编人员少和日益增加的文献待编目上架之间的矛盾。
2.面对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的不断新增,人力资源呈现短缺现象
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图书馆,更好的发挥图书馆作为文化收集、整理、传播的服务职能,图书馆在原有的纸质文献借阅服务的基础业务上增加了许多引人眼球的创新服务内容,如通过购进电子资源或自建本馆特色数据库等向读者提供了更多种类资源服务,数字资源的提供也慢慢成为图书馆不可或缺的业务组成部分,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的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需要用到更多的人力资源来满足业务的开展。在没有增编的情况下,只能从基础业务人员中抽取部分人员来支持新的服务内容的开展,而采编业务外包所带来的节约人力资源的便利正好可以满足这一发展变化的需要。
3.南宁市各级图书馆采编业务队伍情况
近年来南宁市各级公共图书馆一直注重本馆的采编业务队伍建设,但由于现实条件所限,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馆都能只凭自身力量就能完成采、访、编等工作。目前南宁市十四个公共图书馆中,有2家市级和3家县级图书馆的采编业务外包行为采用的是部分加工外包模式。而其它的,特别是城区一级图书馆长久以来由于受到编制少、没有图书专业人才等因素的制约,都没有建立自己的采编业务队伍,其图书馆的纸质图书编目核心业务工作在2012年以前都是委托南宁市图书馆的采编人员来完成的。城区馆的书目数据和馆藏数据的存放地点也是以南宁市图书馆的一个馆藏地址存在,在管理方式上并不能算是业务真正独立的图书馆。在2012年全南宁市十四家公共图书馆通过‘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项目实现集群化管理和服务,各城区图书馆开始启用INTERLIB系统实现独立自动化管理后,各馆的馆藏数据才得以真正独立存在,系统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等特点为采编数据业务的外包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践可能。
二、南宁市各级公共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行为的模式
据调研情况表明目前南宁市辖属14家公共图书馆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采编业务外包,分别为部分加工外包和全加工外包模式。
1.部分加工外包和全加工外包模式的定义和区别
所谓部分加工外包模式,就是把贴条码,盖藏书章等非核心业务部分外包给纸质图书供应商来完成,文献信息收集、整理、编目、分类和典藏等核心业务依旧由本馆采编人员完成[2];
全加工外包就是图书馆将采编业务所有工作都交由纸质供应商的采编人员来完成。部分加工外包则是图书馆只将非核心业务交由纸质供应商的采编人员来完成,由于非核心业务部分只是粗加工,纸质供应商的采编人员只要根据图书馆给出的加工标准就能正确的完成工作任务。[3]这两种加工外包模式的最大的区别在于采访、验收、编目、分类和典藏核心业务是否可以交由纸质供应商来完成。
2.南宁市各级图书馆的外包模式
据统计,目前南宁市辖属的14家公共图书馆中,南宁市图书馆,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宾阳县图书馆、武鸣县图书馆、马山县图书馆是部分外包模式,其它几家县份、城区馆是实行全外包模式。
三、根据实践情况对两种外包模式进行对比
1.两种外包模式占用人力资源成本对比
在同等工作时间段内,对两种模式完成书目数据建立的数据量来对比,全加工外包模式与部分加工外包模式相比,在时间上全加工外包模式胜出,图书上架时间上确实比部分加工外包模式所需时间有所缩短。究其根本原因是与采编人员的薪酬计算方式有关,纸质供应商与其采编人员的薪酬计算方式是计件可是底薪加计件,因此书目数据的数量就成为衡量编目人员业绩的唯一尺度与标准,并与采编人员的薪酬挂钩,完成的数量越多获得的薪酬就越高,在这样薪酬计算方式驱动下其采编人员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是必然的结果[4],但这样重量不重质的编目行为往往会导致数据错误率的升高,在发现数据错误后再回头进行重新检查修改反而是增加编目人员工作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重复投入,没有达到节约目的。部分加工外包模式下,图书馆采编人员的获得薪酬的方式是比较固定的,没有数据量上的压力,再加上其的专业知识和长期形成的专业素养使他们更注重数据质量本身,在进行数据加工同时完成数据质量的正确性审核工作,相比之下部分加工外包模式更能结省人力资源成本。
2.两种外包模式的数据质量对比
编目数据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下一个服务环节的服务效果,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全部加工外包模式比部分加工外包模式的出错率要高许多,并且出错的问题千奇百怪,不同地错点会造成不同错误表象。例如分类问题,熟悉编目的人都知道,分类是编目的技术性问题,即使有多年分类经验的老馆员在进行图书分类取号还是要通过分类法翻阅,对复杂文献的分类取号更是要进行仔细斟酌,而这些判断知识源自于长久的工作经验积累。纸质承包商的编目人员是不可能在短期培训中就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水准,因此个人认为他们多数并不具备能独立完成采编核心业务的资质和能力。还有如数据问题并不是能马上反映出来,要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后才能发现。例如笔者在OPAC检索平台中进行书目信息检索时曾发现:检索到书目信息却没有馆藏信息的情况;有的书目数据没有分类或都分错类的情况等,经反查这部分的书目数据几乎都是由纸质供应商的采编人员来完成的数据,而由图书馆采编人员完成的数据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这类情况。
由此可见,全加工外包模式与部分加工模式下的书目数据质量相比,部分加工外包模式的更胜于全加工外包模式,主要在于图书分编在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很强,需要采编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长期积累经验,还要有一定的各交叉学科方面的知识,才能对一些复杂的图书信息进行反复推敲,以确保书目数据各项数据指标的质量。而在我们与图书中标商的采编人员的交流中,发现其岗位流动性大,经常要兼顾别的业务,基本没有太多时间完善专业知识。多数没经过系统的编目培训,有些充其量只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对采编著录规则、分类、标引等缺乏深刻认识,在图书分编过程中容易产生错误。所以编目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差异、工作岗位的稳定性表明了图书馆采编人员更能保障数据质量,更适合的完成图书的核心业务工作。
3.两种外包模式的时间成本上的对比
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需要持续性的建设与维护,与外包商签订协议,由他们长期对数据的质量负责。而现实的情况是,政府采购招标后,每年中标书商经常更换,就变成我们图书馆实际面对多家书商轮流更替的局面。当年中标的书商,我们只能监控其在中标期内的图书加工质量水准。当图书采购加工完毕,中标合同结算后,如果该书商不再中標,那么后继发现的各种问题,比如数据错漏,图书物理加工标识出错等,只能由我馆的采编工作人员来自己修正。笔者在处理问题数据时发现,我们采编人员要对一条错误的数据进行修订时,首先要找到图书实物,并根据图书的信息与数据库的书目信息对照,才能发现其错因后将错修正,这样的过程所花费的时间等同于新做一本图书的时间。一本图书要花两倍的时间才能完成书目信息编录,这就反而增加了图书书目数据建立的时间成本。这不但有违外包行为节约时间成本的初衷,还增加了图书馆采编人员的重复劳动量。
四、思考和建议
1.部分加工外包模式更有利图书馆的采编业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采编业务全加工外包模式,将会使图书馆忽视对采编人员技术岗位培训,采编部门逐渐失去本身的编目能力,从根本上不利于图书馆对本馆图书质量的管控,进而影响图书馆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而部分加工外包模式即保证本馆编目技术能力的持续性,又能保证在纸质图书供应商不再提供采编业务外包服务后处于被动状态,这对图书馆的长久发展战略上看显得更为有利。
2.图书馆应建立本馆的采编人员队伍、加强采编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学习
综上所述,我认为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尽快建立起本馆采编业务队伍,培养本馆的采编业务技术力量。已有采编业务队伍的图书馆应加强本馆采编人员的技能培训以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丽.图书馆业务外包后的采编工作.大理学院学报.2008, 7 (9):78-80.
[2]李亚君,朱淑南,高源,宋进英.采编业务深加工外包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以河北理工大学图书馆汇文系统为例.图书馆建设. 2010(7):65-68
[3]周杭群.混合加工图书采编业务外包在高职院校的实际应用.价值工程. 2014(20):219-220.
[4]王倩雯.计件工资制的劳动法限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2016.
作者简介:范先东(1972-),男,广西南宁人,助理馆员,本科,主要从事图书馆采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