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017-07-31何成宁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2期
关键词:视阈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

何成宁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经济、资源环境、人口、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马克思主义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念,以及马克思主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因此,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阈;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以来,整的人类社会进入空前高速发展的阶段。正如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在不到100年时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一切时代的总和,生产力的发展,各种机器的广泛应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交通方式的变化,人口大量增长等等,这一切仿佛是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这一“法术”彻底改变了世界。人们在享受日益丰富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在承担着这一“法术”带来的种种恶果。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开始困扰着我们。同时人类的欲望也得到了空前的膨胀,为了满足这种膨胀的欲望,更加剧了这些危机。这些危机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些问题不解决,人类社会便无法发展,甚至可能出现倒退。这些危机的出现开始促使人类反思以往的发展法式,并探索新的发展方式。

1972年,当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还在为其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沾沾自喜的时候,著名的“罗马俱乐部”(Romanclub)集合了众多有识之士,开始探讨人类发展的困境,并完成了《增长的极限》一书。该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第一次正面提出了这一问题,指出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发展是受到有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的。这是人类社会对以往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的发展方式的反思。人们开始讨论这一问题。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反映了当代世界文明成果。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界定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之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学者和各类机构的广泛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界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

全球范围的资源,环境危机接踵而至,面对这些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时。迫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进行总结。促进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标志着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各国的关注,并在各国取得了合法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的界定是最为广泛接受的定义。这一定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是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首要条件。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就是不断改善改善人类的生存、生活质量,最终消灭贫困。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首先要通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特别是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国家面临着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问题。贫困會加剧环境的恶化,同时环境的恶化又会加剧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要把发展摆在首位。不发展贫困问题就无法解决,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2.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如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会危害后代的发展。短期内通过向自然资源环境的索取可以换来一定的经济发展。但人类的活动无法摆脱自然规律的限制。无节制的索取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报复,必将影响后代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一定是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没有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人口可持续发展,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强调适度的人口规模、良好的人口结构以及较高的人口质量。当今,人口问题已成为困扰我们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规模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人口结构失调、人口素质不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4.全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全球人类共同的目标。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它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任何国家的问题都会影响到其它国家。特别是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比如全球暖,臭氧层的破坏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全球人类,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二、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念,以及马克思主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目标

经典作家深刻地论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与以往的社会相比,有了重大的历史进步,同时还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存在以及社会私有制的存在导致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更高一级的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私有制,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决定了由人民群众共享劳动财富,从而消除了两极分化,同时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彻底化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马克思所义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及全面协调发展。关于这个理念,马克思都进行过系统而深刻的论述。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會的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的,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可实现发展同时,人类的发展又受到资源环境及自然规律的制约,如违背了自然规律及无节制的索取自然资源,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其次,关于适度人口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提出人口自身生产的可持续问题,而且指出人口的生产要与物质生产及自然相适应。只有人口生产、物质生产与自然这三者的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这里的生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人口自身规模扩大时,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也将增加,这时要求扩大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样一来,就会加大人类对资源与环境的索取,因此,保持适度的人口是非常必要的。可见,适度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再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着丰富的全面协调发展思想,论述了城乡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问题,环境资源制约着可持续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不尊重自然规律必定会造成环境的破坏,阻断发展的可持续性。相反,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尊重自然规律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不能因为保护环境就“限制增长”或者要求“零增长”或“负增长”。若不解决人口的贫困问题,也不可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贫困往往会加剧环境的破坏。贫困人口为了生存的需要会不择手段的掠取资源,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因此,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发展。停止经济发展或者采取负增长只能是延缓现有资源的使用时间,并没有解决现有的资源的有限性问题。而经济发展却给人类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空间,不断地开发新资源和替代资源。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停止科技进步,而是改变技术的使用方式。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从最初的从属与自然、敬畏自然,依靠自然发展为利用自然,并试图主导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恶化,导致人类发展的非可持续性。。所以,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应该尊重自然,正确利用自然,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论述较为薄弱。即便如此,马克思主义还是对社会建设理论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社会发展阶段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善待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目标论,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建设途径论。这些理论对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一)社会发展阶段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的阶段,把共产主义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理论,把”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把”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这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理论渊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共产主义又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发展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也不能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我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探索符合实际的道路,这就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进,我们就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条道路实际上就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同时吸收资本主义的相对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目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的发展等多个方面。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充分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向。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才可能持续。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高质量的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使人们更加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资源、规律等的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人们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

(三)善待自然是马克思主与可持续发展的共有之意

善待自然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要以持续性为原则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其次,生态系统是一个完善的有机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它表现出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协调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一旦被人为地打破就很难恢复。再次,我们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做依赖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适应自然。善待自然的意义在于,倡导我们以系统全面的思维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以往的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影响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两大障碍时,资源环境的破坏和贫困问题。这两大障碍需要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来清除。第一,由于对经济发展的过分追求,以及为了满足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人们无节制的索取资源,造成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各种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空气污染,河流污染,水土流失,全球变暖等等不断困扰着我们。这些问题是无法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的。必须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加强社会管理来实现。加强社会管理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限制人们过多的从自然索取。同时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这些都有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第二,贫困问题日益凸显,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这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发展是为了什么?要不要继续发展?贫困问题同样无法通过市场手段加以解决。需要通过加强社会保障来解决。不管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都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有利于让所有人共享发展的成果,从而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调动最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视阈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螺丝在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