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让高校贫困生再度“心理贫困”

2017-07-31陈希曦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2期
关键词:贫困生高校

陈希曦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贫困生人数也不断地增加,党和政府以及高校高度重视贫困生的问题,在经济以及物质方面给予了帮助,但是却对贫困生的精神世界关心不够。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在这些贫困生中有一部分的学生陷入了再度“心理贫困”的僵局。对此,我们应该完善贫困生助学制度,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贫困生的心理疏导;激励贫困生自立自强,培养贫困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只有将物质经济帮助与精神心灵慰藉相结合,才能保障高校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十三五”规划的提出,人们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加强高等教育化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现代化高等教育的渴望求知推动了高校扩招现象的产生,高校的扩招意味着高校学生数量的激增,高校的贫困生数量也随之增加。根据2015年12月4日,中国教育部《教育计划纲要》实施5周年发布会的报告,截止2014年,中国高校在校生规模近3600万人,居世界第一。数据显示,2012—2014年,通过实施专项计划,重点高校招收的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人数不断加大,从2012年的增加1万人攀升到2014年的增加6.9万人。高校贫困生人数的激增以及近年来,高校学费的不断提高等现象使得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贫困生问题引发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家庭和社会问题,甚至对于高校教育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为此,党和政府以及高校高度重视贫困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以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这些政策和措施更多的是从物质和经济方面去给贫困生提供帮助,而对于贫困生的精神世界却关心不够,很多的贫困生虽然经济上不再窘迫和拮据,但却再度陷入了心理贫困的境遇。所谓“心理贫困”,是指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高校的学生贫困与反贫困策略研究”项目组对24所西部高校4510名普通学生的问卷调查,用症状自评测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一90)将人际、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症状用评分分级方式统计,结果表明,在贫困学生存在明显的强迫倾向、10.5%的学生有敌对倾向、9.6%的学生存在恐怖心理、8.8%的学生有敌对倾向、7.2%的学生存在恐怖心理、8.8%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偏执倾向。在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负面心理问题倾向,由此可以看出,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远远高于非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这是亟需高校和社会给予重视的问题。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1.个性缺陷

绝大多数的贫困生内心自强而又自卑,自尊心比较强,在高中时代学业繁重,大家一心苦读,只为考入理想中的大学,很多贫困生的个性缺陷并没有完全的展露出来。步入大学后,随着环境的改变,眼界的开阔,诱惑的增大,消费欲望的膨胀,很多高校贫困生开始迷失自己,在面对与非贫困生的贫富差距,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落差,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而敏感多疑,甚至自卑自怜、自怨自艾,从而产生非理智的过激反应,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就是最为极端的案例。

2.自我认知的偏差

很多“心理贫困”的高校贫困生对于贫困的归因问题上出现了偏差,他们片面地认定,贫困群体受到社会、政府给予的机会不公平,高校给予贫困学生的补贴分配不合理,从而内心滋生不平衡的心理。还有一部分高校贫困生将原因归咎于家人能力缺乏,收入较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与家人沟通较少,自卑消极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往往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正确的评价自己,自我意识失真,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表现为自卑、自暴自弃或者过分的自恋或自尊。

(二)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金钱、利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一切以钱说了算,一切向钱看齐,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势利和虚伪。在高校里,尤其是涉及到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是锱铢必较。同时,由于一些慈善机构和公益人士救助不当或者善意被曲解,导致一部分高校贫困生产生了巨大的内心质疑和困惑,往往会认为自己被当作社会的弱势群体,去接受社会的施舍和怜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高校贫困生往往难以接受这种同情。很多贫困生是来自偏远的山区和一些西部落后的地方,從小接受教育的条件和非贫困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家庭也没有足够的能力给予特别的支持,所以,他们往往见识不多,社会接触面狭窄,思考问题的观点比较狭隘。步入大学之后,来到一个更为宽阔的世界,既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可能面临经济上的窘迫与拮据,他们往往心理压力比较大,思想负担比较重,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2.教育因素

我国现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受此模式的影响,在学生阶段尤其是初高中时期,大家衡量“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是否优秀,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身上自带光环,只要成绩好,其他的一切都好,很多贫困学生明白寒门只有苦读才有出路,往往学习较为刻苦,成绩比较优秀,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压力不算太大。步入大学后,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大学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一部分贫困生除了成绩好之外,与其他的学生相比,社会见识不多,社会接触面比较狭窄,看事情的观点比较狭隘,考虑问题不够周全,这些都会造成贫困大学生内心巨大的落差,如若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都有可能会对贫困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严重的甚至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干预对策

(一)完善贫困生助学制度,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

高校贫困生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经济方面的压力,解决心理贫困的前提条件是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压力。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包括教育、财政等)都应该高度重视贫困生及其家庭的帮扶工作,积极制定、落实解决与贫困生相配套的政策,对于成绩优异考取名牌大学的贫困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以保证贫困生能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其次,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奖、助、贷、减、免、勤”帮扶制度,对于贫困生制定详细的奖励制度,结合贫困生在校各项表现以及学业成绩,明确界定“奖、助、贷、减、免、勤”的范围,针对贫困生可以适当的放宽奖助学金获奖面,政策上对于贫困生实施一定的倾斜,适当的提高贫困生的获奖概率。加大贷款金总额,简化贫困生贷款申报以及学费减免手续,并为贫困生增加勤工俭学的机会,通过以上措施来解决高校贫困生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贫困生的心理疏导

针对贫困生有可能再度出现“心理贫困”的现象,高校应将心理健康的普及性与针对性有机结合起来。除了通过日常开展心理健康课、召开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举行心理团体辅导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之外,还应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以及思想状况,通过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他们进行人际关系改善的尝试,对于有强烈孤独感、挫折感、自卑感的心理贫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高校还可以建立贫困生心理咨询网站,开设贫困生心理交流论坛,创建贫困生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为贫困生搭建交流与宣泄的平台,扩展更多的贫困生心理健康咨询渠道。

(三)激励贫困生自立自强,培养贫困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高校要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在暂时的困难面前选择不低头、不放弃、不绝望的精神,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经济方面的困难,要学会自己自立自强,想办法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创造财富,正确的看待政府和学校的帮扶机制,不能一味地等待别人的帮助和扶持;其次,高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让贫困生意识到贫困是客观存在的,不要逃避它,要勇于面对贫困,同时也要意识到贫困只是暂时的,贫困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不要回避它,要将贫困转化为精神财富,用这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去努力的督促自己好好学习好好进步,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把命运和前途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贫困生的心理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应该为贫困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高校应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倡导同学们之间形成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真诚接纳的相处原则,让贫困生不仅仅感到经济上的帮扶,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支持;其次,要将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发动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互助活动,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的阴影,增强自信心;最后,要在全校范围内创建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全体学生要在学习和工作中争创优先,而并不是在吃、喝、玩、穿上相互攀比。

高校贫困生是高校中非常重要也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更是我们整个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们在加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和物质支持基础上,更应该重视的是他们的情感慰藉和心灵支持,只有将这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够促使高校贫困生不再度陷入“心理贫困”的僵局,才能保障高校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猜你喜欢

贫困生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的构建与完善:基于高校贫困生需求的视角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