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工程里的是是非非
2017-07-31李国强
李国强
达到使用标准的在建工程,如果延迟转为固定资产,则会导致晚提折旧,使当期费用少列支,从而虚增利润。如果在建工程是通过借款的方式,那么整个修建过程中,利息是可以资本化的,从而减少当期财务费用。
十多年前,我在某上市公司财务部负责财务报表工作。有一次去一家分公司检查财务工作,尽管我再三推辞,还是在盛情邀请之下用公款吃了海鲜大餐,这顿饭让我面对中小投资者深感自责。由于我参与制订了公司很多严格的费用管理制度,所以知道这种超标准的就餐费用很难入账。回到公司本部,我便到系统里查查这笔费用去向,最终的结局让我大跌眼镜:乖乖地躺在在建工程里。在建工程通常是建设、大维修的项目,餐费也居然改头换面藏入其中。
从此以后,我在出具财务报表的时候,开始有意识地留意在建工程的组成。发现除了一些不规范的费用会进入在建工程外,各分公司还普遍存在着延迟转固定资产等情况。
在建工程指企业固定资产的新建、改建、扩建,或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大修理工程等尚未完工的工程支出。与固定资产处理方式不同的是,在建工程是不需要计提折旧的。
根据会计准则要求,达到使用标准的在建工程,是必须转成固定资产并开始提取折旧,而延迟转固则会导致晚提折旧,使当期费用少列支,从而虚增利润。另外,如果在建工程是通过借款的方式,那么整个修建过程中,利息是可以资本化(列入在建工程并在竣工后转入固定资产)的,从而减少当期财务费用。
打开上市公司的年报,会发现有些公司的在建工程也是存疑的。我使用净利润作为参照物,用在建工程进行对比,将A股3000多家公司的在建工程与净利润的比值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国联通(600050.SH),2016年在建工程是净利润的500多倍,考虑到联通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4G改造,这样巨大的在建工程似乎也可以理解。此外,排在前列的大多数是钢铁、水电、港口等基建比较发达的公司,这些公司巨量的在建工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几家并非此类却名次非常靠前的公司让我起了疑心。
在转固时间点上玩花样的金晶科技
金晶科技(600586.SH)主要业务涵盖玻璃和纯碱两类产品,采取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57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75万元。单纯从财务指标看,属于质地还算不错的公司。
只不过,金晶科技2016年的财报显示,有13.56亿元的在建工程,远远高于当年的净利润。如此庞大的在建工程中,有没有海鲜大餐?
其实,与海鲜大餐相比,推迟转固定资产才是更重大的因素。金晶科技2016年的累计折旧为4.08亿元,有没有少提或者多提折旧,少提或者多提了多少折旧,都会对利润的真实性产生巨大的影响。
公司财报里,在建工程中,“太阳能电池基板及LOW-E玻璃项目工程”和“宁夏金晶玻璃生产线”两个项目就占据了9.2亿元的在建工程余额,是全部在建工程的70%以上,其中“太阳能电池基板及LOW-E玻璃项目工程”完工进度为空值,“宁夏金晶玻璃生产线”完工进度50%。
追溯到2015年,这两个项目依然躺在在建工程里,虽然金额发生了些许变化,但整体占比依然非常高,近90%,其中“太阳能电池基板及LOW-E玻璃项目工程”完工进度99%,“宁夏金晶玻璃生产线”完工进度20%;2014年的财报里,这两个项目占比70%以上,前一个项目完工进度98%,后一个项目完工进度15%;2013年,“太阳能电池基板及LOW-E玻璃项目工程”就已经在在建工程了!
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巨额的在建工程没有完全转固定资产,甚至在年报里体现出一年完工进度不到1%的可疑情况。如果这9亿元左右的在建工程部分符合固定资产标准,也就是相当一部分资产没有计提折旧——假设2015年底已经完工98%的在建工程在2016年已经完工并转入固定资产,参照固定资产折旧情况,可计算出该公司平均折旧率约10%,按此标准计算,2016年需要计提的累计折旧有9000万元,其利润一下子从盈利3975万变成亏损5000多万。
这样的假设是否可能?笔者预设“有罪”的方式是否不合理?很遗憾,我们看不到该公司的账本和凭证,但是,连续4年的报表数据,其实已经非常接近真相了。
查阅了该公司历年的公告,在2015年1月30日,金晶科技发布2014年度业绩预减公告,称“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14年度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减少50%以上”。上交所为此向其发了监管函,对此,金晶科技称,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公司管理層在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的确认时点、联营公司年报审计调整、补提存货减值准备等方面与年报审计师的判断不一致。
可见,通过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时间点来调节利润,金晶科技早有前科。
从电脑业务到房地产业务的中国长城
笔者曾经有一台办公电脑,显示器上“GreatWall”的标志非常耀眼,长城电脑也是当年国产品牌电脑的翘楚。所以当我打开中国长城(000066.SZ)年报,看到这家电脑公司竟然成了商业地产开发商,还是大跌眼镜的。
一般情况下,科技类公司都是相对轻资产,同类的浪潮信息(000977.SZ)在2016年年报中只有不足500万元的在建工程,同期净利润2.9亿元;而中国长城在2016年财报里有高达8.9亿元的在建工程(2017年一季报在建工程更是高达14亿元),与当年3300多万元的净利润相比,这个数值太高了。
在年报的重点在建工程附表里,7.2亿元的“中电长城大厦”占在建工程的90%以上,2016年年报中的工程进度35.41%。按图索骥找到2015年的年报,工程进度30.4%。而2014年的年报里,“中电长城大厦”的完工进度却是43.35%。
这组前后矛盾的进度数据,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2015年比2014年的完工进度还要低,2016年只比2015年增加了5%的完工进度(这是在“中国速度”的深圳啊)。这些明显不合逻辑的进度变化数值或许勉强可以用修改设计方案来解释,但是,我在百度“中电长城大厦”的时候,却不小心搜到了中国长城官方与股民的对话,声称这栋大楼将在2018年竣工验收。那么按照这个进度,财报上关于2016年底35.41%的完工进度其实是有问题的——四年完工刚刚三分之一,不到两年就要竣工了?是否按照真正的完工进度及时转为固定资产,当期是否少计提折旧,虚增了利润?
在2016年的年报里,该项目已经资本化的利息高达8669万元(当年资本化利息3490万元)。怎么看,当年的盈利都岌岌可危!
一半资产都是在建工程的利源精制
利源精制(002501.SZ)是一家生产销售铝合金精密加工件、铝型材深加工部件的企业,属于典型的制造业行业。该公司连续三年盈利,2016年营收25.6亿元,净利润5.5亿元。2017年一季度净利润也过亿元,盈利能力非常强。目前国家提倡“脱虚向实”,这种业绩好的上市公司自然是投资者的宠爱。
但是,这家总资产121亿元的公司,竟然有60.5亿元的在建工程,超过一半的资产为在建工程,资产的配比非常奇特。仅从报表看,这样的数值是非常不合常理的。而在年报上,这么重大的事项仅有一句话概括:在建工程增加是因为公司在沈阳新厂房开工建设的轨道车辆制造及铝型材深加工项目投入所致。
按照年报披露要求,重大的在建工程应该列出比较清晰的明细项目,便于投资者进行判断。利源精制却只用简单的一行数字列出其一半资产,即便是报表上的盈利水平很好看,但这样的在建工程,也会让人感到忧心忡忡:天价的在建工程里,是否有实际已经达到转固定资产标准的?是否有本来就是固定资产的(比如电脑、办公设备)?又隐藏了多少少提的累计折旧?
在迷雾重重的A股市场,投资者不仅仅需要学会并了解基本的财务知识看懂财报,还因为部分事务所并没有起到应尽的责任,导致投资者还需要擦亮眼睛,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各种知识体系,从各种角度分析是否存在地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