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
2017-07-31
每年夏天,中国的几百万学生将面临一场决定他们命运的选择——高考,有些人能借此摆脱穷苦的宿命,有些人则被残酷的竞争淘汰。虽然每个省份的录取分数不尽相同,但客观地讲这是一场相对公平的选拔,只要你足够努力,老天都会扶你一把。
恍惚间,高考对我来说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我也经历了每一个中国学生在那时必须经历的成长之路。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有幸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汽车类院校——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学院的一员,受到了完整而专业的汽车知识启蒙,并在此间萌生了今后的理想。毕业之后几经转折终于进到了汽车媒体行业,跟其他同学相比算不务正业了,但却给我打开了一扇更广阔的窗。这20年来,我驾驶过几百款不同的新车,参加过不计其数的发布会,为服务的媒体留下了几十万字的文章,我很庆幸能够见证中国汽车发展最快的20年,同时也深深地感谢培养我的母校,即使她现在的名称已经不复存在。
我记得毕业时老师最后的一句话:“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也许没有清华的优秀,但是当你进入这个行业就会发现,只要是工大毕业的校友,都会成为你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这句话在我毕业之后很长时间开始慢慢印证,我采访过很多已经在汽车行业成为领军人物的校友,有了师兄弟这层关系,就会有一种本能的信任感,交流起来似乎也没有了障碍。有人说大学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人脉,尤其是汽车这种相对专业的领域,会给人更多的安全感。
同样,在我们那个年代,想要成为一名汽车记者,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首先有一个知名大学汽车专业的学历很重要,其次至少在專业媒体里摸爬滚打几年,做新闻,翻译资料,提试驾车,摆桩桶,洗车这些基本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功课,慢慢才会有独立撰写的资格,还要诚恳地接受老编辑“友好”地批评。慢慢的你也变成“老师”了,才会明白这几年的付出其实很有价值。然而现在的年轻一代,由于网络的发展,已经不需要或者说不希望再经历这样的锻炼,只要你有想法,而且够独特,不在乎文笔,不需要专业知识,开一个账号就能做自己的媒体,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这种声音,这些新兴的媒体人也渐渐成为了年轻人的意见领袖。
就像现在的汽车行业正朝着新能源,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等新的方向发展一样,汽车媒体也早已突破了原来的以专业技术为根本的模式,视频,微信,音频多种形式传递信息非常快,满足了很多人对于内容快餐化的需求。作为一个看着杂志长大又做了十几年杂志的大叔,我不想抨击这种新兴事物,但我更愿意阅读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字,因为文字存在的价值已经由简单的记录进化为对思想的传承,好的文字可以一直流传下去,而不仅仅是打发时间的工具。
也许我们仍然在从事一个古老的行业,写下对事物的认识,排成精美的版式,用纸张记录,希望它能够被时间认可,慢慢变老。与那些完全在手机上短暂生存的内容不同,不论好与坏,它都会流传更久。
匆匆那年,满怀着崇拜进入这个行业,把媒体作为自己的信仰,匆匆那年,为了得到一个数据、一张照片风雨无阻,匆匆那年,为在杂志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而废寝忘食,时间带走的仅仅是青春,带不走的是被记录下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