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作用

2017-07-31万建蓉罗克学

花卉 2017年10期
关键词:载体林业文明

万建蓉 罗克学

(思南县林业局 贵州思南 565100)

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作用

万建蓉 罗克学

(思南县林业局 贵州思南 565100)

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是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比较关注的一种生态文化建设模式。以当前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发展的情况为基础,结合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情况,阐述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会对生态文明社会构建产生的作用。

林业;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发展

引言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下各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出现一系列的恶性环境事件,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根据该特点,我党提出了建设新农村战略思想模式,关注文化改革问题,并不断的弘扬各种生态文化,从根本上提升全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力度,促进社会结构可以更好更快的转型,下文将分别对相关问题加以阐述。

1 林业生态文化内涵及林业生态文化特点阐述

林业生态文化,代指了森林资源、湿地资源与荒漠资源这三种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特点,需要通过生产、发展等模式来进行文化沉淀。林业生态文化深入人们的视野且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以林木水资源为主体,不断的对各种内部的环境进行深入认知。和广义层面的文化相通,林业生态文化自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表现在人和自然和谐价值观的层面,自身也有一定的具象属性特点,可以用其来表现林业资源实物或者林业资源非实物载体。从该角度来看,林业生态文化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将其看成人和自然二者和谐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从广义的角度上来看,也可以将其看成是一种核心价值观与林业可触及资源的表现形式,代表了核心价值观与非实物载体二者相互融合的结果。

林业生态文化可以利用林业可触及资源物质或者是各种非物质载体来进行表征,因为林业的生态文化载体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生态文化概念形式,转变无形意识为实物,并且这种苏在载体的过程还可以扩张核心价值观,让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分别从深度、从广度这两个方面来形成共识。所以从该角度来看,林业生态文化的日常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整体背景,并对所有立足林业的资源以及林业生态文化载体进行全方位规划,保证规划载体可以正常构建,提升林业生态文化传播质量,其特点包含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关注林业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工作内容,从载体自身功能角度的方向入手,构建更加全面的感知载体与教育模式载体、日常活动载体,搭配产品载体来实现全面高效的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体系构建。

(2)要关注所有林业可以触及到的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归纳建设,提升资源基础建设质量。建设的方向包含了林业、水资源行业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等多方面的内容,保证人工生态系统与人文资源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3)要构建一些专业化的社会需求建设体系结构,秉承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并按照不同地区公众的需求,明确不同的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工作体系与工作结构,保证项目规划方案可以正常实施。将社会背景建设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秉承因地制宜的工作理念,构建更加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林业生态文化结构,并服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文化属性演变规律如图1所示。

图1 文化属性演变规律

2 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社会构建问题研究

2.1 促进生态文明社会发展

林业建设对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来缓解资源过度开采方面的问题,并为自然环境恢复提供参考。一些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地质条件比较差,想要在这些地区对森林资源进行培育压力比较大,很容易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影响目标区域经济的正常发展。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时,工作人员可以按照日常工作开展的情况来构建一些长期性的项目建设计划,并利用项目建设计划中的各种内容来对目标区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优化生态环境,让人与自然能够更好的相处。所以从该角度来看,人类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自然资源来为发展做支撑,不断的哦固件林业生态文明系统,并综合一些环保理念来使人们形成思维导向。

2.2 对生态文化意识进行培养

林业生态方面的文化建设,主要依托于自然环境,拉近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也增加了二者之间的亲和力,让人可以充分发挥出对自然的热爱情绪。因为当前社会发展速度比较快,人们自身对于自然的热爱被生活压力所打压,导致人们失去了生态意识能力与生态环境感知能力,最终导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日渐薄弱。将自然环境作为基础,不断的开发自然环境并利用自然资源来推动林业生态的正常发展,改造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关系,营造出更加适合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使用山水环境、自然景观环境等,激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并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自然保护意识体系,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升自然保护意识,将生态文化载体作为认知教育的教材,教育起来更加直观,而且效果也更加明显,对促进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下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推动作用。

2.3 强化生态实践能力的培养

林业生态化环境建设是一项周期比较长的工作内容,需要紧跟当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节奏,并利用一些多样化的文化表现形式来提升社会公众对于环境的认知程度,让林业生态化建设内容可以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此来凸显以人为本的基本工作理念。以人为本,必须要从人的角度去思考各种问题,并不断的对生态文明载体文化进行探究,选择最佳的工作方式,让生态文化建设可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坚决秉承因地制宜工作原则,并按照项目建设的情况,对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土壤环境、气候环境、动植物资源等进行考察,尽量多的突出不同地区地域方面的特色,并建设一些可以满足当前区域发展需求的生态文明项目,让生态实践能力更上一层楼。

3 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社会构建问题阐述

3.1 多样化特点

林业生态文化载体自身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会影响到的行业与范围更加的宽广。所以从广度层面来分析,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最主要的目标应当的林业生态文化载体,依托自然界的各种绿色资源来对目标项目进行建设,影响范围较大。

3.2 自然化特点

林业生态完全来自于大自然,亲和力理想,而且传播起来效果也更加的明显,可以利用其自然化的特点辅助孕育人类文明。因为所有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对大自然原始喜爱,但是因为社会的不但发展,导致人们的天性被剥夺,无处释放,影响了生态感知,导致生态感知出现缺失,对应的生态意识也会变得更加淡薄。以自然环境为发展的方向,结合自然资源与林业生态文化载体等方面的要求,最大限度的弥补了人和自然二者之间架构空挡,并提供更加完善的、更加适合人们观赏的绿色空间,利用这些绿色空间来激起人们对自然的感情,培养爱护自然的个人意识。

3.3 生活化特点

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囊括了以人为本以及因地制宜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所以可以让生态文化更好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深化当中,让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内化于心,并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以人为本工作内涵进行讨论,站在思维的角度去思考相关问题,尽量提出一些实践主体可以接受的载体或者是可以接受的文化承载途径。通过规划与设计相互结合的形式,实现生态文化与人心内化的转变。如果从因地制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可以按照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不同地区动植物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利用融合的方式来反应出不同地区的特色,并对当地的林业生态文化载体项目进行规划,提出最佳的项目生态文化表现方式,构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4 结束语

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提出的一种文化建设模式,对促进社会发展、缓解环境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文首先阐述了林业生态文化内涵及林业生态文化特点,之后从强化生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生态文化意识进行培养、促进生态文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社会构建问题,阐述生活化特点、自然化特点、多样化特点三个特点,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张昶,王成.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作用[J].林业经济,2014,01:22~25.

[2]杨沅志,邓鉴锋,姜杰,李爱英.省级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5,05:26~31+150.

[3]刘芳,苗旺.水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要素的体系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05:117~122.

[4]程海亮,韩俊丽.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构建社会文明生态——以廉政文化引领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的培育和健康发展[J].理论探讨,2011,05:118~122.

F326.2

A

1005-7897(2017)10-0094-02

2017-4-18

猜你喜欢

载体林业文明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请文明演绎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漫说文明
land produces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