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植物配置对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
2017-07-31赵毅娜
赵毅娜
(福建省集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浅议植物配置对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
赵毅娜
(福建省集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本文选择某地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几种较为典型的植物配置方式,通过不同地点的道路绿地作为监测点,测定不同监测点的pm2.5浓度,根据具体的数据探究不同的植物配置对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植物的宽度与pm2.5的消减效果成正比,而通过不同植物配置方式的对比分析,得出“乔+灌+草-乔”的植物配置方式,对于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最佳,本文的研究也为之后城市道路的植物配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对相关工作有所裨益。
植物配置;pm2.5;消减作用
前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分析我国的空气污染状况可以看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指标为颗粒物,控制颗粒物也成为了提高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则,绿化植物能起到吸附空气中颗粒物的效果,在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通过已有的实践结果可以看出,城市绿地能有效的降低城市pm2.5的浓度,而不同的植物配置对颗粒物的吸附效果并不同。
1 概述
在城市中,人类主要的活动区域都集中在市中心或者公园绿地出,各种绿化带和公园植物改变了城市环境,也提高了人们的舒适度,提高了空气质量。从近年来对城市植物配置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pm2.5(细颗粒物)浓度和植物配置密不可分,分析城市最佳的植物配置方式,能有效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pm2.5是环境中细颗粒物的浓度小于等于2.5μm,粒径较小,传播距离较远,而且极大的影响空气质量,并且其中包含了较多的有毒有害物质,长时间在空气中悬浮,影响人体健康,而且这也降低了能见度,引起了气候变化。
根据环保局的调查结果,pm2.5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物和道路扬尘,比重超过30%,而道路绿地和城市道路距离较近,成为了消减污染源,降低pm2.5浓度的主要选择。相关专家学者在研究中也发现,绿地植物能有效的改善城市的微气候,降低pm2.5浓度。目前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分析植物配置对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大多数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本文选择了某地区市内的三个典型的植物配置方式,通过监测点对pm2.5浓度的测量,分析不同植物配置对大气pm2.5消减作用,得出相关规律,也为城市道路的绿地植物配置提供必要的参考。
2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本文选择某地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几种较为典型的植物配置方式,通过不同地点的道路绿地作为监测点,测定不同监测点的pm2.5浓度,根据具体的数据探究不同的植物配置对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某地区市区内的细颗粒物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并且四季分明,夏季降水量较多,气候较为干燥,周边有粉砂土质聚集点,在风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干燥起尘。
结合该地市区内的模块划分以及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选择了A、B、C三个路段旁边的道路绿地作为研究区,在植物配置方式上,A地为“草+灌+乔”,第一层5m草坪,第二层灌木群和小乔木18m,第三层乔木6m,郁闭度60%左右;B地为“草+灌+乔”,第一层3m草本,第二层花灌木15m,第三层乔木12m,郁闭度65%左右;C地为“乔+灌+草-乔”,第一层10m乔灌草多层配置,第二层混交乔木20m,郁闭度70%左右。
2.2 监测点设置
结合每块监测点的实际情况,在A、B、C三个路段研究区内各选择5处监测点,每隔5m一处,并在道路边缘处设置对照点。通过对这三个路段研究区监测点的监测结果,选择无风无云天气进行pm2.5浓度进行测量,测量高度为垂直地面1.6m处,和成人的平均呼吸高度相同,并且在全天每隔1h测量一次,数据采集时间为60s,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2.3 数据计算与分析
道路pm2.5消减率的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Cs为对照点pm2.5浓度,Cm为各个监测点pm2.5浓度。
借助Excel软件和SPSS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公园pm2.5消减率的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Cs对照点处pm2.5的浓度,Cm是不同类型绿地pm2.5的浓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pm2.5浓度变化规律
结合不同监测点和不同时段的pm2.5浓度数据变化,发现普遍规律为早晚高,白天低,曲线呈“M”型,pm2.5浓度在早高峰之后降低,15:00时左右达到最低点,两个小时后又上升,18:00pm2.5浓度最高。分析pm2.5浓度变化规律产生的原因,不难发现,pm2.5浓度较高的时期,往往都是车辆的高峰期,车辆排放的废气家都哦,对空气的污染较为严重,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很难移动,因此早晚的车辆高峰期pm2.5浓度最高,而到了中午的时候,车辆相对减少,空气对流效果变得更高,这时空气中的pm2.5进行扩散,降低了pm2.5浓度。
3.2 植物配置对pm2.5的消减作用
城市道路绿地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空气中的pm2.5,也就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空气质量。植物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对pm2.5有消减作用。结合这些监测点测量得出的pm2.5浓度变化,并且对对照点进行对比,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对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排列方式为C>B>A。
每一个地点本身的污染状况不同,相应的植物配置对pm2.5的消减率也不同,在污染程度较轻,pm2.5<115μg/m3的状况下,对pm2.5的消减作用较好;在污染程度一般,115μg/m3<pm2.5<150μg/m3的状况下,植物配置对pm2.5的消减作用明显降低;而在污染程度较高,pm2.5>150μg/m3的状况下,植物配置对pm2.5的消减作用并不明显。
综合分析这几个监测点的状况,可以看出,C路段的pm2.5消减作用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路段,正是由于郁闭度的不同,导致了pm2.5的消减作用出现了不同,这也证明植物配置对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会有影响。根据城市道路宽度的不同,24m左右位置时,pm2.5消减作用作家,再加上不同植物配置对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的影响,即使空气污染状况较为严重的时候,郁闭度较高的植物配置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这也证明,多层复杂结构的植物配置模式能明显提高对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
3.3 不同监测点对pm2.5消减作用的影响
城市道路绿地宽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pm2.5消减作用,在24m处消减率最佳,而在天气较为恶劣的时候,对pm2.5的消减作用降低。
3.4 典型城市道路植物配置
为了更好的提高植物配置对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因此可以选择增加道路两边植物数量,并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形成多层复杂的植物配置方式。在植物选择上,尽可能的选择具有空气清洁效果的植物,可以吸附一些二氧化硫和臭氧等,包括刺槐、榆树、朴树、银杏、香樟等。增加灌木带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本身叶面积较大,道路行驶过程中车辆产生的粉尘能在灌木群的作用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吸附和截留,停留在绿化带周围,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综合对比几块监测地点的植物配置状况,可以看出,和一般的“乔-灌-草”的植物配置相比,“乔+灌+草-乔”的植物配置方式优势更为明显,能有效的应对pm2.5,也避免了原本植物没有复层混交而影响到pm2.5消减作用的情况。不过在保证郁闭度较高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对通风和植物正常生长的要求,植物密度不能太大,并且保持林中较好的通风条件,能实现对pm2.5的输送。因此在一般的城市道路植物配置中,应该适当增加净化类型的植物,在保证视线不受遮挡,道路模块不完全分割的同时,将几种植物更为复杂的组合在一起,这样能提高对pm2.5的消减作用,在之后的城市道路中也可以加以应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恶劣天气状况下,植物对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会产生影响,天气条件对其影响不可忽视,车流量变化下,pm2.5浓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同监测点的植物配置方式不同,对于大气pm2.5的消减作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pm2.5和植物种类以及植物配置方式有密切的联系,郁闭度较高的多复层群落结构明显高于郁闭度较低的单层群落结构。
[1]李新宇,赵松婷,郭佳,李延明.公园绿地植物配置对大气PM_(2.5)浓度的消减作用及影响因子[J].中国园林,2016,08:10~13.
[2]李新宇,赵松婷,李延明,郭佳,李薇.北京市不同主干道绿地群落对大气 PM_(2.5)浓度消减作用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4,04:615~621.
[3]徐欢,赵晶晶,李红.道路绿地植物配置对PM_(2.5)浓度分布与消减作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6,24:65~69.
TU986
A
1005-7897(2017)12-0045-02
2017-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