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园论笔
2017-07-31束新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束新水(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写园论笔
束新水(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本文记述三次写生苏州园林的不同感受,从排斥到接纳,园林有别于从前写生之景,苏州园林独有妙处,这独有的妙处如何对应写生之笔墨,是被动适应还是主动应对,其中甘苦三次写生皆有不同体会。
苏州园林;写生;突破
画苏州园林到今年已是第三次了。第一次在数年前,并不是专程写生,只是顺便画画。进了园子,一看满目繁复、眼花缭乱,一时竟无从动笔,最后草草画了一张,当然相当不如意。去年,随周老师率队芥墨南北写生展的团队,再次去了苏州。这次,是在常熟的兴福禅寺。兴福禅寺是一座新老结合的寺庙,与苏州园林有些不同。苏州园林基本上是游人如潮,这儿相对安静。据说文革时由于驻军,才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兴福禅寺寺内寺外的感觉有些不同,寺内紧凑,寺外比较疏朗。寺内小桥流水,亭台阁楼,不似印象中的寺庙,更像苏州的园林,很有些书卷气、文人气。寺外有大虞山、九棵大柏树,一条小溪,加之香客游人不多,有旷古幽远之感。当时甚为喜欢,在寺外多画了几张。寺内画的少些。因为我的笔墨总体是拙的,但这兴福禅寺里的气息分明是精致细腻的,落笔就觉得形意不逮。一张画开始感觉不好,后面就会越画越烦躁,结果,匆匆告别大部队逃到老家写生去了。
有了前两次苏州园林写生失败的经验,今年五月第三次去苏州园林写生,心理准备充足多了。我对自己的写生作品常会静静地长时间地冷静审视,尤其是心理审视。对于前两次苏州写生的得失成败,在内心不知重复地敲打过多少次。其中有一个问题浮现次数最多的,即客体本身的气息与画家自己本性及笔墨语言相背时,有无表现之可能?有无准确表达之可能?是物化我?还是我化物?带着这一问题,再次来到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是苏州大大小小园林的统称,名气之大自不必说。名气越大游人必然越多,游人多必影响写生。这种情况我在黄山写生时已领教过。在苏州园林写生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好在有同门博士徐钢是苏州人,知道哪里景好亦可避开游人。
图1 束新水~苏州环绣山庄写生一60×83cm 约4.5平尺 纸本水墨 2014年-01
这次苏州写生前后大概有二十天,是两个不同单位组织的,前一段一周是采风团组织的,后一段是艺术馆组织的“南北写生展第二回”。去年搞了第一回南北写生展反响不错,今年就继续搞了。这次的两段写生感触和作品表现方式也有些不同,第一段七天大都集中在艺圃这个园子里,第二阶段画了艺圃、耦园网师园、沧浪亭、虎丘和环绣山庄,去的园子比较多思考得也不少。二段写生较前次有突破,有获益,留有余思。
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出现园林元素的作品很早,如南北朝顾恺之的《洛神赋》,隋朝展子虔画的《游春图》唐朝王维的《辋川图》等,以后历代又有无数画家描绘过园林,或画中出现园林这种元素,甚至有以园林为专门题材的画家,明清时代不在少数。
中国历代画园林的画家,或画中有园林元素的画家大都以园林寄托文人情怀,从唐王维的《辋川图》中可看出这种寄托文人情怀的一种典型,《辋川图》中王维构建的园林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景,但一定是王维心中的“理想家园”。王维被明朝董其昌尊为南宗之祖,亦为文人画之祖,他的美学绘画思想也影响到后代画家。他所营构的“辋川”之景当然成了后代画家心中最向往之处了。中国园林与文人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否始于王维虽难说定,但王维的美学、绘画思想应对中国园林构建的影响是巨大的。
图2 束新水~苏州耦园写生十一60×83cm 约4.5平尺 纸本水墨2014年-01
图3 束新水~苏州网丝园真意园写生60×83cm 约4.5平尺 纸本水墨 2014年-01
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型和集中代表,以私家园子居多,据考证最早始于春秋,当时苏州是吴国的都城,当年园林之盛可以想象,但风格的形成应在五代以后,在宋朝开始成熟定型,大盛要到明清的时候,从现在遗留保存完整的六十多处园林可推想当时苏州城鼎盛期园林的情形,一定令人惊叹。
苏州园林各处园子,各有风格,各有精妙,作为写生者当然都想画一画,但考虑游客的因素,作为当地人的徐钢显然经验丰富,先领我们去了艺圃。
艺圃是个小园子,在苏州众多园林中算是不知名的。进去一看果然游人比估计的少些,但细细看下去,却发现这艺圃也不简单。这个坐落于苏州西北角落的小园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朝大画家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曾住过,也算与画家、文人有过联系,园中有了文人气。苏州许多有名气的园林皆是清朝的作品,象艺圃这样地道的明人作品当然要在写生过程中细细品味一番。
图4 束新水~苏州桃花坞写生60×83cm 约4.5平尺 纸本水墨2014年-01
图5 常熟兴福禅寺山门写生 83.5cm×60cm7
艺圃游人少,也为我们写生选择不同的角度提供方便。我在园中发现处处成景,处处有画。这个园子的明人气息的确纯粹地道,不象清人的园子繁琐、堆砌,它很简练开朗,质朴自然。园子的南边是假山,北边是建筑,中间偏南是座池塘,当然少不了用回廊、小桥等元素,把它们串联起来,园虽小但布局开阔。小中见大,幽中见明,透出园主人当初构筑此园的别具匠心。
图6 常熟兴福禅寺写生 83.5cm×60cm
写生此园受园中开阔之气的感染,决定一反画园林多以精细笔墨为之,决定仍以我从前宽拙笔墨一试。用宽拙笔墨得先找第一个用笔的落点,这个落点十分关键。在精巧雅致的苏州园林中,找这样的落点并不易。亭台楼阁、青砖灰瓦、小桥花草皆不易与宽拙笔墨相对应。与景不应,与自己的心也就难契合。第一点画别扭了,后面想画出好感觉也就难了。沾上墨持笔思考许久,这是每次写生都会遇到的同样的事。想笔墨与景的契合,想一笔贯之的障碍,想通幅全篇的经营,想满眼精彩的取舍,都不容轻易下笔,但这次落笔前思考的时间更长于从前,想以拙表现巧,以涩表现润,心里的底气还是不太足。眼目所及,率先入眼的还是一棵松树。苏州园林里种有诸多树木,但松树往往是园中树木之主,其他树木如梧桐、老槐、榆树等,往往三五成林,偏于园中一角,或是亭后衬景,但园中松就不同了,总是在园中最显眼处出现,要么鹤然立于一片水面边的假山上,要么高悬于一座小桥之上,或一片开阔的草坪之上,占足了重要之地,眼目所及便是中心,自该不同凡响。其他树木大多成片成林,看起来就不易“抢镜头”了,而这“舞台”中央的“角”——松树,它必须是出彩的、卓而不同的,它该有不凡的身姿,该有不凡的气质,也该占着不凡的位置,故苏州园林的松树,每株都被塑造成龙、虎、鹤等各种奇形怪状的形,显然,松树就是园林中的主角,是园之眼。
眼睛落在艺圃池边的这棵松树,心里顿觉舒畅,感觉一下子上来了,也终于找到与从前写生相接的心里感觉,于是放笔直下,以涩拙之笔墨一笔写出虬劲之树干,然后枯笔写出松针。有了这一,后面二、三、四等元素,就容易些了。仍以宽拙生涩之笔一一写出,从假山到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景从笔墨,删繁就简,给笔墨以较大的空间。凡景不便于笔墨表达的,尽量服从笔墨。凡景与笔墨相契合之处,尽量不厌其烦地表现。最后完成的写生,已不似从前画园林的感觉,不似从前画面中有躲闪,有迁就,有障碍,不能一以贯之。这次写生,做到以我为主,以自我笔墨为主,虽是精雅之苏州园林,也可画出通透壮阔之气,在笔墨上对自己算是有了一个交代。当然对自己厚了,难免对景就有薄之感觉,但凡事很难面面俱到。于景于笔墨,谁先谁后,在艺圃写生之初我便作出了抉择,还是笔墨优先,虽然这种笔墨不利于表达传统感觉上的精致雅趣之园林,但宽拙之笔墨亦可表达园林之别样的感觉。
图7 束新水·梦园之三220cmx620cm纸本水墨2015年
起初,我并不喜欢画园林,觉得与我的笔墨有隔膜,很难贴近地表达出园林的雅致味道。但几次写生后,我改变了当初的感觉,已经有点喜欢上与园林打交道,喜欢上画园林了。在我现在看来,园林与我从前写生的诸多之景是大有不同之处的。从前写生大多为自然之景,有黄山、华山等名山大川,有皖南、沂蒙之小山小景,亦有黄土高坡、窑洞等西北之景,也有大西南凤凰古城、千户苗寨之少数民族风情。但苏州园林不同,它的每一个园子都有极其深厚的文人底蕴。每一个园子都几易其主,每届园主都有其个性他们的个性也都会在园子的方方面面留下印记。朝代更迭,时势变幻,也能在园子中残留踪影。春雨夏阳秋雾冬雪也无不在园子中留下痕迹。甚至几百年来过往园中的客人亦会不经意中留下蛛丝马迹。历经岁月,园林的内涵信息量已扩大多矣,一处园林所承载的信息量要远远多于一处荒山野岭所带来的信息量写生者要画什么、表现什么?一棵园中松树、一介小亭、一池园水、或是园中建筑?太多的信息量充盈于我的大脑,为自己写生中所观所画而不逮。正在胡思乱想为所画不逮园中之味时,导师周京新在一边说了一句:“要画出园林的腐朽气”,唉!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园子经久弥年,它不是简单之建筑,不是简单怡情之小院,不是仅供文人雅士品评之场所,它已有自己的独特气质。“腐朽气” 便是其气质之一。周老师写生园林早已跨过山水亭台之具象,所画所写已是园之灵魂。具象可追,精神难摹,中国画之最高境便是传神达意,从前似有疑之,今日豁然。国画写意之目标,即是心象终极目标,心象多高,其画之格也会更高。韦庄有诗言:“人言格调胜玄度”说的即是格调在风度仪表之外,画出景之精神之灵魂也应超越其表象。园林盛着古今丰富之信息,不同的园林也会有不同之象、不同之气质、不同之韵味。此次写生,先画艺圃,再画耦园,再画沧浪亭,也画过虎丘和朴园最后是环绣山。耦园是“东园载酒西园醉”;沧浪亭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虎丘有:“本来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称金气精。”;环秀山庄更是:“风景自清嘉,有画舫补秋,奇峰环秀:园林占优胜,看寒泉飞雪,高阁涵云”。它们各具面貌,故写生各有所得,体会也皆有深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园子内涵无尽,写生所画有限,以有限表无限难,然写生之路仍会继续,有限也会向无限接近。一语自励,终日勤勤,写生不止。
(责任编辑:杨身源)
J023
A
1008-9675(2017)03-0145-03
2017-01-25
束新水(1970- ),男,安徽南陵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