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未曾离去,余荫千年

2017-07-31

支部建设 2017年21期
关键词:狄仁杰

■ 王 芳

他未曾离去,余荫千年

■ 王 芳

1

无数次地错过。这个地方毗邻太原建南汽车站,旅途总是匆匆,于是一直不去想那个门楣上写有“唐槐公园”的地方有什么样的因果。就这样错失了与一个人的相遇。

某日,细雨打湿流光,有什么牵引着我走近了这座公园。真的走近了,才知道,唐槐只是公园的名称,不是公园的实质。公园的实质是狄仁杰故里。

那株唐槐是唯一来自于唐朝的实物遗存,据说是狄仁杰母亲亲手种植的。一千三百多年的时光,这株唐槐努力地与时光对抗,根须越来越深,总还是有故事要述说的,所以一年又一年地叶生叶落。

狄仁杰的铜像就在公园中心,眸光深邃,仿佛能穿越与唐槐生长相同的年代。细雨中,我未打伞,伸手去抚摸这座雕像,冰凉的,光滑的,没有一丝温度。是,关于历史,一千三百多年,狄公的温度早已冰凉成《旧唐书》《新唐书》里的只言片语,而,狄公的唇此刻紧闭着,他想说的话,都在哪呢?

满园的落英缤纷。微雨中,燕双飞,范仲淹撰写的《狄梁公碑》洋洋洒洒地立在西边的长廊之后,黑色的背景中,清凉地同样没有温度。没有温度是应该的,它只是复制品,真迹的归宿并不在并州。

透过那座仿唐结构的《狄梁公祠》,越过1300年的岁月,狄公、狄仁杰、狄国老的故事,该由谁来讲述呢?

2

有一个人,不可或缺。

有一年,“元芳,你怎么看?”忽然成为一个流行语,占据着人们的视线和思维定势。出产这句话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再三地在各电视台轮播。一部一部的续集拍下去,越来越流于套路,被人诟病,但我还是喜欢梁冠华饰演的狄仁杰,不动声色,统揽全局,这两点该是与狄仁杰契合的吧?

后来,很多人重拍狄仁杰,包括山西,并没有超出这部剧的,那些演员也没有能超出梁冠华的表演。

之所以有这些电视剧,无非是有高罗佩的《狄公案》做蓝本。

有多少人没读过《狄公案》?喜欢侦探小说的,应该是以《狄公案》为摹本,去满足自己的推理欲。知道狄仁杰这个人的,更是在《狄公案》中找寻清官情结。大多数人是想在其中找一个俗世中欠缺的公平。

我读它的时候,刚刚参加工作,从单位的图书馆借出来,夜以继日、手不释卷读了三遍才还回去。那是要废寝忘食来读的,自那以后,再没有一部小说,让我这样能忘记周遭的一切。

据说,高罗佩的文字被翻译为29种文字。那么,高罗佩因为狄仁杰进入了世界文学史,而狄仁杰因为高罗佩成为了世界级的偶像,拥有了数以亿计的粉丝,他们互相成就,在宇宙间争相辉映。

可,高罗佩笔下的狄仁杰,是不是我们故乡成长起来的狄仁杰?是不是真的长眠于历史长河中的狄国老呢?

3

有个人说不是。这个人也喜欢高罗佩的《狄公案》,但是他说那不是真正的狄仁杰。他已经喜欢了狄仁杰50多年,刚刚习得文字便把狄仁杰作为了心中偶像。这50多年,狄仁杰越来越清晰地鲜活在他的心里,日益呼之欲出。

他决计要还原一个真实的狄仁杰。

不仅仅因为崇敬狄仁杰,还因为他在狄仁杰的故乡已经生活了40年,这40年,他去过狄村,走过狄梁公街,他在狄母亲植的唐槐下流连过,他熟悉他生活着的并州城里荡漾着的狄仁杰的气息。

他觉得把狄仁杰做一个最接近于历史真实的表述,是他的责任,且义不容辞。这是一种历史责任,也是一种文学责任,更是一种故乡情怀。

作家的身份给了他这种便利,于是,饱含着他的情怀、责任和足迹的《狄仁杰传》出世了。

他为此,付出了50年的等待和挚爱,还有几十万字的资料阅读、一年多的书写以及几万里的行程。过程被忽略在文字背后,我们今日看到的是30万字的情感浓缩。

为此而庆幸。

他叫郭天印。

4

郭天印是长治沁源人。1955年出生于。年来到太原工作。在北岳出版社供职多年。很早的时候,就写出了《太原保卫战》,之后,因为喜欢历史,写出了《大宋三杰》《郑成功》,喜欢军旅生活,写出了《中国战友》《远东虎在行动》《航空母舰北京号》等作品。

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家乡的灵空山带给他空灵的写意格局,他一度称呼自己是“灵空子”,既有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大山的孩子。家乡人骨子里的硬朗、刚正和执拗,一样是他的骨血,他必须要为家乡留下点什么,于是《沁源围困战》面世。

更为叫绝的是,1996年他就预测到了美国将在2008年诞生一位黑人总统,并写出了《美利坚大崩溃》。奥巴马当选的那一刻,他被许多媒体的光环所笼罩。

他写了这么多,文字越来越老到。皓手穷经,他的历史储备越来越厚重,他这才慎之又慎地拿起了笔,他与狄仁杰的机缘成熟了。

这么多上千万的文字,其中一脉以贯穿的是激情。能想像得出,那个书香浓郁的书斋内,这几十年来,他守着那些人物,来自于历史中的,来自于军旅中的,林林总总,他为他们笑,他也为他们流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心潮久久都不能平静。

5

激情涌动,延续着狄仁杰的生命。

我去听郭天印讲课,讲他心中的狄仁杰。没有想到的是,他赋予狄仁杰的情感这样地深,总要讲到声泪俱下。

狄仁杰在应试赶考时,路过华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利用针灸术救了一个得了绝症(应该说是当时没人能治)的孩子,而后分文不取。他感叹狄仁杰的医者仁心,不愧为仁杰,可为什么到现在就医成了人们的一个老大难了呢?为什么医患矛盾越来越尖锐?

郭天印讲到狄仁杰在弥留之际,把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五个朝臣,一个一个叫过来,面授机宜,详细地交待自己死后这五个人需要做的事情,以及几个朝臣匡扶李唐社稷的责任。之后,狄仁杰安静地离开了人世。讲到这里,上百人的讲堂内很安静,安静得听不到一丝呼吸的声音。郭天印在压抑自己的情感,千年前,柱梁摧兮、朝堂空矣的悲凉感攫住了每个人的心。

郭天印还讲,他在去宁县寻访狄仁杰的路上,所租的车抛锚,他和同伴束手无策,终于来了一辆车,可是搭车费要二三百元,他拿出身份证、工作证,言明自己是来宁县采访狄公事迹的,没想到,听他说明后,司机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马上拉上他们就走,还说宁县与太原都是一家人,还说狄公也是他们的狄公。然后司机请他们吃饭,帮他们修车。讲到这里,郭天印都会哽咽难言,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我们这些后人还能感受到狄公的余荫。停顿、停顿,讲堂上死一般的沉寂,他拿手绢揩泪,听众也默默以泪相陪。

我从郭天印的讲座中体味出他的深情,我也从追随而来的七十多岁的老人们身上感知到一千多年来狄仁杰从未离去的身影。

郭天印说,狄公是四清宰相,清正、清明、清廉、清醒,功在当代,祚在千秋,不愧是千古一相。

6

清醒?是,清醒。

历史上有许多官员能做到清正清明清廉,唯其清醒不可得。

海瑞清廉,却和整个大明朝格格不入。岳飞清正,却不知道他的君王赵构在想什么。包公明镜高悬,深得人心是他的故事,却不明白大宋朝文强武弱,更谈不上惠及后代。范蠡勉强算是一个清醒的,却只是自己泛舟西湖,做了陶朱公,求了一个自己的善终,只是一己之私,没有忧天下之忧。

狄仁杰不同。狄公象萧何一样也自污,求善终,实际上也得了善终,但是萧何连当朝的时局都左右不了,留下一个成败萧何的悲情,更谈不上左右身后的时局了。而狄公却在身死之后,依然能让政局循着他的规划发展。狄公为人圆融,也会象魏征一样犯颜直谏,也会象张居正一样讲究妥协的艺术。狄公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女皇的全面信任,这多么不容易!

郭天印说得对,狄公比这些历史中的佼佼者们,总是多出了一截。

以至于狄公辞世,国祚竟能还政于李唐。狄公提拔过的官员在多少年后还要继续拯救大唐江山。

狄公死后,事迹就被写成传奇,且一直传奇到现在,千百年不曾断绝。小说家喜欢,官员们喜欢,文人喜欢,百姓们也喜欢,于是故事就被口口相传。狄仁杰事、范仲淹文、黄庭坚书的三绝碑在历史上闪耀出了绝世的光芒。

而这,是一笔财富吧?是山西的财富、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

7

在落叶铺陈的绝美情境中,我徘徊在狄梁公街上,初冬的温度已经很低了。我总是这样,孤身一人在世间行走,我用灵魂去感知那些人物的存在。

狄公一直都在,在并州城的大街小巷,与民同欢,与并州城共兴衰。狄公肯定看到了郭天印今天的倾情书写。狄公笑了。由郭天印来书写,来还原一个真实的狄仁杰,也是狄公衷心所望。狄公不愿意他的后人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神探,狄公期望,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有智慧、有谋略、有胆识、但也有瑕疵的人。

在许多人捧着《狄仁杰传》阅读并感知郭天印激情的时候,狄公悄悄地背转身离去,去往他曾经建起过生祠的其他几个被他视为故乡的地方,宁州、彭泽、江南……

一切,刚刚好。

(责编:于晋芳)

猜你喜欢

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
人小鬼大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