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化学史走进中学化学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2017-07-30王翻陈迪妹
王翻+陈迪妹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摘 要:将化学史融入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以化学史为中心,以创新性、实用性为两个基本点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文章从潜入化学史、润物细无声,深知化学史、当春乃发生,妙用化学史、只为成就你等方面,研究如何推进化学史走进中学化学课堂。
关键词:化学史;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9-0077-02
化学史是人类对化学知识系统的、历史的描述,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利用化学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潜入化学史、深知化学史、妙用化学史等方面,研究如何推进化学史走进中学化学课堂。
一、潜入化学史,润物细无声
我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说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若教师能够博古通今,融会贯通,就会改变单一、枯燥的“读”史实的教学方式,而从海量的化学史实中摘选出代表性强,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精神的有效信息,再加以艺术手法的渲染,使史实具有代入性,让学生慢慢领悟并学习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在潜移默化中明白科学发现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以黄绿色气体“氯气”的发现过程为例:舍勒发现一种黄绿色气体,受当时流行的燃素说的影响,未能确认这种黄绿色气体的“庐山真面目”→拉瓦锡认为“一切酸中都含有氧”,认为这种黄绿色气体是“氧化的盐酸”→戴维证明了这种黄绿色的气体不是含氧的化合物,并大胆推测该气体是一种单质,他将这一新发现的元素命名为 chlorine(中文译名为“氯”)。对于氯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史实和实际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会达到1+1>2的效果。因为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看着课本机械地“照方抓药”,而是沿着历史的足迹和杰出的化学家们一起来探究这种黄绿色的气体究竟是什么,它的性质又是怎么一波三折地被发现的。由表及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顺利得出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問题提出——信息搜集——科学假设——实验验证——科学结论。以化学史为基础来学习“氯”,学生除了可以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外,还能够懂得以下道理。第一,真理一开始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舍勒由于不能冲破前人的“枷锁”,不敢质疑前人的结论,而与成功失之交臂。其实,有些研究结论只是一种假说,我们不能迷信,要勇于向权威说“不”。第二,科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反复的。科学史记录了化学家们“披荆斩棘”逐渐向真理迈进的过程,比如拉瓦锡对氧气性质的深入研究使其对推翻燃素说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他对这种黄绿色气体的“偏见”,也阻碍了他人对其进一步研究。第三,化学家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深知化学史,当春乃发生
教师深入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是用好化学史的必要条件。要深入了解化学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运筹帷幄。浏览某一知识点相关史实,对这一历史发现有一个全局的把握。第二,熟记于心。深入细研化学史,做到手中无史,心中有史。第三,不拘泥于表面。历史的发展是动态的、全面的,牵一处而动全身。第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学生一样思考,像学生一样去读史实,想象他们能读到什么程度。
针对某一具体学科知识点需要用到的某一特定史实,教师要进行自问自答。可作如下设问:这一科学结论的得出,有多少位科学家做了努力,每位科学家的发现之间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运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将化学史与化学教学结合起来,使化学史释放出更旺盛的生命力?化学史与化学教材之间如何进行“无缝衔接”?化学史的引入所能体现出的创新点在哪里?如何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化学史的导入可以提高百分之几的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妙用化学史,只为成就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整体感知、深入了解化学史实的基础上,要研究如何将化学史和化学教学结合在一起呈现给学生,以实现“不是单纯地教史实,而是史实在潜移默化地教”的目的。
第一回合:山是山,水是水——教师要会“品”史实
“山是山,水是水”表明教师在读史实时要反复诵读,多次体会,思考它和教材的衔接之处在哪里,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要达到此种境界,教师需要学会“品”史实。品史实意味着教师要做到不显山不露水,心中自有丘壑,而不是“喝茶解渴”,要带着自己的目标,有目的地进行细细品味。“品”史实和平日所讲“读”史实不同,读史实只是把史实内容映入眼中,未必放在心里,只为达到原封不动地复述给学生,实现对学生双基以及三维目标进行培养的目的,而品史实则是教师对史实内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度剖析,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史实与化学学习三维目标进行精准的匹配,以达到更深层次地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培养的目的。
第二回合: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教师要会“拼”史实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表明教师在深度挖掘史实与教学任务的关联后,还要能够从中跳出来,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人们常说,数理化不分家。科学的发展,绝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各门学科齐头并进。因此,教师要打开学科之间那道虚掩着的玻璃门,让不同学科之间任意碰撞,让学生的学习不只拘泥于一门学科的精通。要达到此种境界,教师就要学会“拼”史实。拼史实可以理解为对史实不以时间的先后为主线进行教学;拼史实也可以理解为将所需要用到的各类史实进行适当的排列组合,交叉融合,以更加精彩纷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拼史实”还可以理解为将一小段史实进行拆分,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能够学会辩证和全面地思考问题。新一轮的课改将知识作为方法的载体,而拼史实就是立足于知识,通过更为合理的安排,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像品史实那样读懂历史,分析历史,然后像拼史实那样分解历史,呈现历史,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感悟科学家的科学态度。
第三回合: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教师要会“采”史实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表明教师在对史实有了一定的积淀以后,要能够再回到原来的史实里,回到学习任务里,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从哪里出发。先走出去,开拓思路,再走回来,不失本心。要达到此种境界,教师就要学会“采”史实,采史实可以理解为在达到前面两种境界之后,对于“果实”的采摘。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将化学史实和化学教学任务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教师要对教材、对史实“吃透”,在一个宏观的层面上进行重组。
四、反思与评价
“教育者先受教育”,如何提高未来化学教师的化学素养,使其接受科学教育,已成为当前师范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化学史课程内容相对枯燥无味,部分教师授课形式一成不变,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学术化倾向,使师范生对学习化学史的价值并不明确,导致很少有师范生对此感兴趣。“化学史”作为一门选修课,甚至由于所选学生少而不能顺利开课,使得“化学史”在本科师范教育中被打入“冷宫”。塞万提斯曾说过:“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能把逸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因此,让化学史走入中学化学课堂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黄兵,孟献华.中国化学史教学研究三十年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2010(12).
[2]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饶志明,何锦红.化学史课程改革初探——案例教学法:科学素养教育的切入点[J].化学教育,2005(04).
[4]黄英.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5]张雪琳.基于化学史教育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6]严四清.有效利用化学史故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J].江苏教育研究,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