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启超艺术情感思想探析

2017-07-29张依

大经贸 2017年6期
关键词:梁启超情感

【摘 要】 “情感”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梁启超十分重视“情感”在艺术创作与欣赏过程中的作用。梁启超认为,艺术情感是生命、情感、审美的统一,并从艺术情感本质、艺术情感个性、艺术情感教育三方面,对艺术情感问题展开了详细系统的解读,形成其极具特色的艺术情感理论体系。

【关键词】 梁启超 情感 艺术情感

“情感”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哲学将情感定义为人类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综合来讲,情感就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情感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其中最优美、最生动的表达方式就是艺术,在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中,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情感就是艺术的本质。关于艺术情感问题,梁启超从艺术情感本质、艺术情感个性、艺术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对于情感本质的认识,是梁启超艺术情感思想的基石。梁启超是从艺术创作、生命价值两个角度来解读情感的性质和意义,梁启超认为,情感不仅是艺术的本质、内容和目的,也是生命的动力与“关门”。

在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中,情感就是艺术的本质、内容和目的。“情感是艺术的本质”这一观点,自古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文艺迈向情感的审美世界始于魏晋的诗缘情说。“诗缘情”即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讲求文艺的创作是源于内心的情感,凸显了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在西方美学思想中,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也认为艺术是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欣赏,把情感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梁启超提出的“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1]这一命题,不仅突出了艺术表现人类情感的审美本质,还强调了艺术自身的独立性。人类因内心情感的刺激而创作艺术,艺术的创作也是为了使人的情感得以向外的表达,情感不仅是艺术的本质、内容和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情感就是艺术的生命。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生命的动力与“关门”。这一观点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进行过详细的论述:首先,情感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2]。梁启超接受了西方美学理论中将情感与理性作为人类心理两大因素的观点,但是梁启超认为“用理解来引导人”远不如“用情感来激发人” [3],他用磁力吸铁比喻情感的感染力,彰显了情感相对于理性,更能深入地作用于人心,因为情感作为一种感性冲动和内心体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动力,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4]。其次,情感是“入生命之奥的关门” [5]。梁启超认为情感属于“生命之奥”[6],所谓“生命之奥”就是儒家人生观追求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7],在梁启超看来,要想入到这种人生境界,除却情感这一个关门,别无他路。因为情感既具有实在性,又具有超越性,它能引人到超本能的境界,又能引人到超现在的境界,情感还可以通过内省的方式使主客体融合为一,当主客体到达无二境界,人的认知也就达到了绝对的领域。因此梁启超认为,只有情感才能把握生命与宇宙的本质,情感就是人的生命存在與生命活动的基石。

在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中,情感与个性是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两面大旗。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了《屈原研究》《情圣杜甫》《陶渊明》三篇古典作家专论以及《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篇表情艺术的研究。在这四篇文章中,梁启超分别论述了艺术家的情感个性与艺术作品的情感个性。

梁启超曾说,批评文艺有两个着眼点,其中一个就是作者个性。梁启超从文艺批评的角度,对屈原、杜甫、陶渊明三位中国古典文艺作家的情感个性作了精要的解读。梁启超将屈原的情感个性总结为“All or nothing”,这是易卜生的名言,意思是“要整个不然宁可什么也不要”。中国人爱讲“调和”,当矛盾激化到无法化解时,“迁就主义”就派上了用场,但屈原是一位有情感洁癖的多情之人,对于“迁就主义”是断然排斥的,他还将这种“独立不迁”的不悔态度纯然表现在自己的文艺作品之中,正如他在《橘颂》中吟唱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对于杜甫,梁启超则不同于常人的将其称为“情圣”。关于“情圣”的徽号,梁启超解释道,首先是因为杜甫的情感内容,是极丰富,极真实,极深刻的,其次是因为杜甫的表情方法往往能鞭辟入里,震动心弦。而杜甫最具个性的情感特质就是极富同情心,“他是一位极热肠的人”,“他的眼光常常注视到社会最下层”[8],杜甫的诗多是“诉人生苦痛,写人生黑暗”[9],这是其同情心的表现,是其情感个性的流露。而陶渊明,梁启超认为他的情感个性全在于一个“真”。怎样才算“真”?梁启超说:“要绝无一点矫揉雕饰,把作者的实感,赤裸裸地全盘表现。”[10]陶渊明就是一位这样的“真人”,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直白地将其求官弃官的动机坦露出来,毫无掩饰,梁启超认为,“这样的人,才是‘真人,这样的文艺,才是‘真文艺” [11]。因此,梁启超认为陶渊明的情感个性就是“真”。

关于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个性,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作了专门的表情艺术研究,这种艺术作品中体现出的情感个性也可以称为表情法,梁启超分别论述了五种表情法:第一种是奔迸的表情法,“凡这一类,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 [12]这种表情法适用于表悲痛;第二种是回荡的表情法,这是一种极浓郁的情感,是数种情感的交错纠结,这种情感转从热烈方面尽量发挥,在人类情感中居多;第三种是含蕴蕴藉的表情法,这种表情法是温和的、内敛的,既可以用节制的方式表达,又可以用烘托、象征的手法表达;第四种是浪漫派的表情法,这种表情法的特色在用想象力构造境界;第五种是写实派的表情法,这类是作者收起自己的情感,纯用客观态度描写别人的情感。这五种表情法就是艺术作品中体现的五种的情感个性。

梁启超对于情感的推崇不是盲目的,正如他所说:“情感的作用虽是神圣的,但它的本质却不能说它都是善的都是美的。”[13] 在梁启超看来,情感本身是盲目的,因此梁启超极力主张要通过艺术这一最大的利器对情感进行陶养,以培养美的、善的情感,淘汰丑的、恶的情感。梁启超对艺术情感的重视,最终归结到一点,就是艺术情感教育的实施。

关于艺术情感教育的实施,梁启超明确指出艺术就是实施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因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14],“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15],艺术不仅能将“那霎时间便过去的情感,捉住它令它随时可以再现”,还可以“把艺术家自己‘个性的情感打进别人们的‘情阈里头”[16]。由此可见,艺术不仅可以再现过去的情感,还可以占领别人的“情阈”,将个性的情感打入“他心”。因此,梁启超认为艺术就是实施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而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同样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为艺术“是把艺术家自己‘个性的情感,打进别人们的‘情阈里头,在若干期间内占领了‘他心的位置”[17],因此,作为情感教育实施的主要承担者,艺术家的责任十分重大。在艺术创作之时,艺术家首先要注意自我情感的修养,应极力将情感往真善美的层面提升,才能传递出优美的情感;传递出优美的情感,还需要美妙的表情技术,艺术家其次要注意表情技术的提升,用美妙的技术将情感表现出来,才能使之更加优美动人,因此表情技术的提升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

梁启超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18]梁启超如此重视艺术情感教育的实施,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情感教育来激发人们美的善的情感,淘汰丑的恶的情感,从而培养人们积极健康的情感取向。培养美的、善的情感固然是艺术情感教育最直接的目的,但梁启超提倡的艺术情感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人生教育,它最崇高的目的则是教人超越忧患,乐生爱美,实现人生的趣味化和艺术化。梁启超在论述人性的圆满发达时曾指出,“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19],何谓“仁者不忧”?首先,“仁者”超越了小我、大我,进入了无我的境界,体验到了宇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宇宙。然而宇宙处于永不圆满的状态,既然宇宙都是永不圆满的,人作为宇宙的一个断片,终极的圆满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所做的却能推进这种圆满的进程。体悟到这个道理,那么只要肯做事,它就都是成功的;其次,“仁者”将做事看做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将得失作为做事的标准,不论做什么总是想我能得到什么,人生就有无尽的烦恼。“仁者”是为学問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这样自然“不忧”。梁启超认为,这种境界正是靠着情感体验的方式得来的,因此艺术情感教育最高目的是就是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参考文献】

[1][8][9][14]梁启超:《情圣杜甫》,《梁启超全集》[M],第七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

[2][3][4][5][6][12][13][15][16][17][18]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梁启超全集》[M],第七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

[7][19] 梁启超:《为学与做人》,《梁启超全集》[M],第七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

[10][11] 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梁启超全集》[M],第七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张依(1992-8)女,湖北黄冈人,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美学

项目基金:本文属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CX16048)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梁启超情感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