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策略思考
2017-07-29刘学斌余碧莹李颛森柴鑫郑书仪
刘学斌 余碧莹 李颛森 柴鑫 郑书仪
【摘 要】 国有企业改革关系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成败。目前,国有企业负担沉重、大量亏损,严重影响了其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产权结构多元化、政企分开、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困难重重。
【关键词】 国企改革 产权改革 股份制改革 国资委定位
一、国企改革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改革的中心环节,但国有企业改革远未达到预期目的,在新世纪,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显得更加急迫。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性意义,不仅体现在国有企业本身的重要性上,还体现在其对于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其他问题的决定作用上。在20多年的经济改革过程中,中国面临着几方面的问题。除了国有企业问题之外,还包括经济的周期波动、金融体系的弊端、贪污腐化的孳生、地区差距扩大等方面的问题。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环境变化给国有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宏观经济因素的制约。2000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变缓,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与价格,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同样受到世界大环境的冲击。目前,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投资需求的增长并不稳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很有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制约。
政策优惠逐步消失。我国政府已经对与WTO条款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投资、贸易、税收等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对于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上市公司来说,原有的各种优惠政策、税收减免和补贴等保护措施已开始逐步取消,对内资与外资企业开始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这必然会影响到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利润,使为数众多的国有企业面临新环境下的重大挑战。
技术的挑战。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资讯技术,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得更加迅速,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之间竞争或联合的方式、市场结构等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国有企业而言既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又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二)国有企业负担沉重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盈利水平持续下滑,至1998年已是总体亏损。其一、1998年,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中“企业亏损补贴”就是333.49亿元,即统计的帐面利润还小于“企业亏损补贴”119.79亿;其二、如果剔出烟草、电信等国企的垄断利润,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企此期的亏损额肯定是触目惊心的。2006年1-8月累计,全国6.89万户国有工业企业中盈利的只有3.74万户,盈利额688亿元,同比上升49.6%;有3.15万户亏损,亏损额602.6亿元,同比上升46.9%;盈亏相抵后仅盈利85.4亿元,同比下降79.6。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广东等效益好的沿海地区,盈利水平也在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度增加。目前,全国有7%左右的国有工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涉及职工约750万人,有近2000万名职工在亏损企业中工作;不少国有企业目前已困难到不能正常支付职工工资,大量的亏损削弱了国企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三、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
(一)从全局出发深化所有权结构改革
改革肯定能完善国有企业,但不能理想化、万能化,背离客观规律去强求国有企业尽善尽美,“占尽风流”。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没有全面优势而只有比较优势,都必须从属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需要。因此,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实施有进有退的战略选择,在有些不必由国家经营的行业和领域有步骤地实行“适当的退出”,集中资金搞好非国有企业不宜或一时无力进入的“命脉”、“基础”和“高精尖”等行业和领域,应当看作是战略性改组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不仅不应是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而且也不能只是搞活整个国有经济,其战略基点应当是面向整个国民经济、面向整个产业和行业调整。这是我们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真正具备的全局观念和宏观意识。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達10万个左右,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需要继续进行资产重组等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已有77家中央企业进行了41次重组,企业数已从196家减少到2007年初的157家。2007年底进一步减为151家。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因此,今后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
(二)着力于机制创建,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行业的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根本没有进行股份制改造,或是没有进行根本性的股份制改造;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也普遍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问题,并没有实现企业机制上的转换。中央企业是中国国有企业的主干,只有19家进行了公司制改革,成立了国有独资公司,成立了董事会,总共只有6家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实现了股权多元化,绝大部分企业还有待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外资料表明,股权多元化公司比国有独资企业绩效好得多,有人计算过,2004年,中国国有独资公司销售利润率为6.12%,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率为6.67%,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利润率为9.38%。所以,今后应重点推进中央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整体上市,在此基础上改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竞争力。
国企股份制应把握好三个方面
第一,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资本一般要保持控股;对于那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国有企业,也没有必要为了改革而改革;对于处于夕阳产业而且自身素质已经非常差的企业,不应该指望外部资本购买这类企业的股票,而应该更多地采用并购重组、整体破产的方式处理。
第二,为了保持国家利益不受损害,要借鉴国际经验,在股份制改革方案中加入限制国家股权利或保留某些权利的内容,以减少外部资本进入企业的顾虑。应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是制定保证国家在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中特殊权益的“金股”制度。即通过立法或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在一定情况下,按照规定的程序,政府对企业决策有否决权。二是设定特许经营制度等委托经营方式和“优先选择权”,即对一定股份设定“优先选择权”。在一定情况下,政府有权按固定价格重购这一部分股份,从而形成多数行使控制权。三是制定个别不受一般商法约束的例外规定。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通过立法规定,在什么情况下,持少量股份的股东,可派代表在董事会或监事会中占多数席位。
第三,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创造良好竞争环境。国家需要通過立法继续清除各种障碍,在部分公共行业如金融、电信等领域不断引入竞争机制,改善竞争环境,允许符合条件的外部资本更多地进入垄断行业,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四、结语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国企的进一步改革,让国有企业在新形势下陷入了困境。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国企改革历史进程的纵向分析和国内外国企改革经验教训的横向研究,揭示国企改革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以产权改革为根本,以股份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明确国资委定位、建立新型政企关系、转变政府职能配套推进为推动力的系统观点;提出了深化股份制改革要以股份合作制、劳动者股份所有制和虚拟股份制为方向的新观点;提出了新形势下对国资委定位、建立政企新型关系的新看法以及配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又深刻的变革,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和教训,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国有企业定会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刘学斌(1993—),男(汉),河北省张家口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