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2017-07-29蔡睿
蔡睿
【摘 要】本篇论文主要论述了无公害农产品甜菜褐斑病的防治原则、病害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关键词】甜菜;褐斑病;防治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inciple, disease symptom, pathogenicity, pathogenicity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beet lignology.
[Key words]beet; tan disease;control techniques
1 防治原则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公害防治原则。
2 甜菜褐斑病
2.1 症状
甜菜褐斑病又叫“火龙”,主要发病部位是叶、叶柄和种球。叶片受害,先出现褐色或紫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边缘赤褐色,潮湿时病斑上产生大量灰白色霉状物。病斑易于破裂或脱落穿孔。病斑常联成大片,叶片干枯死亡。老叶先发病干枯脱落。新叶不断受害,使植株根冠粗大,青头伸长,似菠萝。叶柄受害,产生梭形病斑。还侵染花器,在种球产生病痕及大量灰色霉状物。多雨、高温条件下,病斑小而密,后期很多病斑融合成片。每叶病斑数多,甚至布满全叶。病叶渐黄,以至枯死。一般由外层叶先发病,渐向中层和内层叶扩展。重病地快的病株外叶平瘫于地,大部分邹于死亡,中层叶片布满褐斑,而内层叶片多保持鲜嫩健康状态。叶柄、花梗被侵染后,形成梭形,自长椭圆型病斑,种球被害后,变深褐色,瘦小也可出现先发病,也可出现褐色斑痕。
2.2 病原
甜菜褐斑病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尾孢属。
2.3 发病规律
甜菜褐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母根和种球上过冬,第二年5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期侵染。病菌落到叶片上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叶组织产生病斑,其上形成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流水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继续发病。病害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温度与湿度条件的配合。孢子形成与萌发要求高温、高湿条件,最适温度29℃,适宜湿度95%以上,因此,7~8月份多雨则褐斑病危害较重。连作和重茬种植,因田间有大量的病残体,病原菌数量大,所以发病早、病害重,要求实行5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土壤中带菌量,粘性土、低洼地发病重,反之则轻。
2.4 防治措施
2.4.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进行合理轮作倒茬,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增施磷肥,合理灌水防止田间积水,培育壮苗等措施,可促进植株键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2.4.2 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可用选用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按照种子重量0.2%进行拌种,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粉剂按照种子重量0.2%進行拌种。药剂防治:发病处期,及时防治。用75%白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用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用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用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1000~1500倍液,药剂交替使用,隔10~15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