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与热议
2017-07-29徐江
徐江
徐 江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剧集有争议总比没争议好,因为“争议”本就是“热议”的一种。但质疑的声音过多,就会对播出效果有所损伤。
电视剧最近貌似流行热议。刚刚送走了热议中略显争议的《欢乐颂2》《白鹿原》,《深夜食堂》就热热闹闹地跑出来“接班”了,和《深夜食堂》一起做伴儿的,还有半年前圈子里一片高评、观众和媒体一致期待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下文简称“军师联盟”)。
收视率与热议度,对于当下众多志在冲顶、创造收入奇迹的剧集来说,真是一组五味杂陈的神秘词汇。过去收视率基本等同于热议度,反之亦然。现在则不一定。收视好的剧,有热议度较高的,也有媒体反响相对一般的,前者像《人民的名义》,后者如今年的《射雕英雄传》《剃刀边缘》《卧底归来》,这与剧集的制作品质关系不大,更多的,是看谁拥有一个执行力足够强悍的宣传团队,能够把剧情和主演,或不着痕迹,或霸王硬上弓地“焊入”娱乐、时尚话题。
话说回来,一部戏的热议度一旦起来,收视率肯定直线上升。热议度推升收视的关键通常是好评,有时候骂也会起作用。比如“军师联盟”,摆明和《三国演义》唱对台戏,又是不完全等同于历史人物传记剧的“半戏说正剧”,一开始有不少观众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多是奔着吴秀波和李晨来的。结果有人质疑,反而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有些观众随机加入,进入常态的持续观看。这种情形,便属于热议度中的“骂”对收视的反向助推作用。
剧集有争议总比没争议好,因为“争议”本就是“热议”的一种。但质疑的声音过多,就会对播出效果有所损伤。比如《深夜食堂》,因為有原作对比,观众对剧集的要求和期待都很高,加上国人拍美食(包括原来的港剧、港片在内)大都流于戏说和偷巧,没有什么直面饮食文化的成功经验,这就将压力抛给了剧集。
虽然网络播出平台在近二十年快速崛起,但电视台依然是电视剧的第一播出载体。因此,剧集必然会首当其冲地承受舆论压力,有时这种压力甚至有些过重。比如人们会拿《深夜食堂》和原作对比,却不会拿话剧《喜剧的忧伤》去和星护导演、役所广司主演的《笑的大学》对比。因为话剧和电影的受众群体还是有一定差异性的。不少话剧人(更不要说话剧观众)根本不知道日本有一部反对军国主义和战争的影片《笑的大学》,电影观众也未必知道在电影《笑的大学》之前,还有一部在日本获奖的舞台剧《笑之大学》,对比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热议中的“无差评”未必就真的没有瑕疵,热议中的“差评”虽有苛责,但“苍蝇”终归“不叮无缝的蛋”。许多剧集在拍摄,甚至在策划、立项的时候,就会有追求收视率的意识,但追求热议度尚未成为共识。实际上,追求热议度也不太容易,毕竟一部投资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的戏,如果把宝押在热议度上,风险有些过大。但如果投资人和主创者能够稍微动用一下逆向思维,拍剧的时候多留意一下,减少一些让剧情激起负面热议的可能,收视率自然更有把握,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