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金玉之说”对宝黛爱情的积极作用

2017-07-29张鋆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0期

摘 要:“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作为《红楼梦》中两个对举的奇缘,在书中的地位斐然。然前人研究往往将其悬空于爱情之上,深赋之以全书主旨之意,弱化了“金玉之说”于文本本身发展的作用。另,学术界主流的看法是将这两个奇缘相对立,认为“金玉之说”导致了“木石前盟”的失败,未体察到“金玉之说”真正内涵。本文基于文本事实的考虑,从两个奇缘的来历引入,细数《红楼梦》中论及“金玉之说”之处,佐以贾府各派对“金玉之说”的态度发现,“金玉之说”其实是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对宝黛二人自身感情发展走向的推动,二是通过外在环境的影响化阻力为动力,对二人情感施予助推,这两种力量都是通过反向的刺激予以实现的。

关键词:“金玉之说”;“木石前盟”;宝黛定情

作者简介:张鋆(1994-),汉族,江苏南通人,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2

引言:

《红楼梦》的主旨研究正如鲁迅先生在《<绛洞花主>小引》中所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将“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象征意义放大,将其二者的冲突视为《红楼梦》主题的,支持者众。如周绚隆所持:“《红楼梦》在艺术上最大特点之一,是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紧密联系着的两重世界,即除了现实层面上的大观园之外,还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象征世界。”也有学者将此二者“放到《红楼梦》的非现实主义结构框架中解读”,消解了其象征意义的强度,作为拟神话来理解。从主旨表现的角度考虑,这两种说法都未站在“文本事实”的立场,关照这两个奇缘在《红楼梦》文本中的实质,未免有本末倒置之嫌。

从两个奇缘的关系来看,学界立足于“对立”。一是正邪对立,如张霖所持:“刻本后四十回中‘金玉良缘代替‘木石前盟是一項阴谋,直接导致黛玉夭亡和宝玉出家。”二是婚姻模式的对立:“《红楼梦》里有两种对立的婚姻: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而“对立”的强化,不仅将“金玉良缘”邪化成所谓落后的封建糟粕,扭曲了其积极意涵,更抹杀了作者构建两个奇缘的真正用意。

“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象征作用,笔者深感同意,但对其代表的象征意义略有疑议。这不仅仅是两种婚姻模式,即与宗法社会和家族荣耀相关的婚姻模式和以个人幸福为旨归的婚姻模式的象征,而是分别代表着“情”与“欲”的价值取向。这里的“情”,并不是自60年代何其芳先生提出“爱情主题说”之后为文学史普遍认可的“爱情”,这是对《红楼梦》“大旨谈情”主题的窄化。“情”字更广的含义,实际是一种人性的光辉。这一点,通过梳理“木石”之典的发轫,流变,内核形成的过程,可以明白看出。

“木石”发轫于《孟子》,指深山中的自然环境。后至《吕氏春秋》:“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 “木石”可通人心,与人同悲。再至《周书·文帝纪》:“纵使木石为心,犹当知感。况在生灵,安能无愧。”“木石”与人心相联系,甚至成为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 虽带有神话色彩,但仍是一件“情事”。 “石”其实是“玉”的质朴化、本真化,因此“木石前盟”更多代表本真的自我意识,而不仅是对爱情的执着。

至于“金玉”文化,古而有之。其作为稀有的金属和材料,又同美好的品德相联,成为掌握社会大多权力的小部分人与他人相区别的工具。

综上,“金玉”实则是美好的象征。其与“木石”的矛盾为何?王国维先生提到:“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韩洪举将此观点与叔本华的悲剧观相照应,证明了其合理性。因此“金玉”在《红楼梦》文本中指“人之大欲”,即世俗眼中冰冷的利益对等原则。个体的自由意志难敌世人眼中的“相配”。

因此,对于此二奇缘的标举,并不是要表现“东风压倒西风”式的正邪之分,强弱之别。袁茹提出以“不以正邪,而以异同”来作二者的分野。当然,仅将二者作简单异同的区分,而不承认其矛盾冲突,无疑是走向另一极端。此二者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但对其标举并不着意于激化矛盾,放大对立面,而在于主旨悲剧性的展现与表达。“情”与“欲”的关系并不全然悖逆,而是互生共存。

从文本发展的角度来看,主观上,于宝黛二人自身的情感发展而言,他们的感情从年少懵懂到两心互证,“金玉之说”不仅是其爱情之引,更伴随着二人的爱情轨迹,见证了其爱情发展的过程,其起的作用实则是通过一种反向的刺激达到的。客观上,于外在环境的推动作用而言,“金玉之说”在贾府中的传播,唤醒了贾府中的掌权者集团对宝黛,或者说是宝玉情感归属的重视,贾府中的掌权者在宝玉的爱情归宿问题上明显地分为两派,暗自展开了博弈。同时,“金玉之说”在贾府下人圈子里的弥漫,也带给黛玉以深切的不安全感,正是这种不安感从反面推进了她与宝玉的情感发展。

一、“金玉之说”于宝黛:反向触发与推动

宝黛二人青梅竹马,感情历程颇为曲折,二人中,黛玉生性敏感细腻,较宝玉先察觉到了二人之情,而宝玉从懵懂混沌到与黛玉两心相证,确为后知后觉,而“金玉之说”作为两人爱情的潜在威胁,其不时的刺痛之感,反而促进了二人的爱情发展。

小说中对宝玉初见宝钗之金锁的场景刻画详尽。“从新”、“细看”、“念了两遍”等字眼,暴露宝钗心事。因早有“金玉之说”,故宝钗真的看到了玉佩上的字和自己金锁上的字是一对,心神震动。而宝玉一个“笑”字,见出其对 “金玉之说”不察。此时林妹妹出场,言语流露出对宝钗的醋意。黛玉应是体察到宝钗与其他姐妹的不同,故有此介怀。

此为宝黛爱情的伊始,此后,两人渐脱儿时之情,爱情萌发。

元妃省亲后,赏赐宝玉和宝钗一样之物,意在撮合。宝玉只是笑道:“别是传错了罢!”他在潜意识中认定自己与黛玉的伴侣关系,才有如此失语。至于宝钗“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以宝钗之心智,怎会喜怒略形于色?心里越发觉得没意思起来——正是得意。黛玉态度,小说中并未明示,然林妹妹生性细腻,必有觉察。但她吃醋从不明说,必借个由头与宝玉闹别扭:“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宝玉由此心动疑猜:“宝玉听她提出‘金玉二字来,不觉心动疑猜,便说道:‘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宝玉本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托生成人,既然“得了人身”,必是无意于“金玉”之念了。

两人皆有情,但因事争执拌嘴,也是情之过切。

张道士提亲和金麒麟的出现是宝黛定情的强心针。“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男女情重愈斟情”,两人情意愈深。但金麒麟勾起了黛玉的疑心:“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戴的东西上越发留心。”黛玉总恨宝玉与姐妹们纠缠,她明知宝玉之心,可情之过切,总有猜忌。而宝玉天性多情,是娘胎里带来的痴性子。 “又掏了出来”是怕黛玉生气,“到了家穿上你戴”,他拿麒麟不过是要逗弄湘云,或是不忍让麒麟落入凡俗之手,污了湘云。“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这是二人定情前的最后一次争执,因情浓而拌嘴,是情到深处。

黛玉的不安感在第三十二回中消解了。她试探赶去送麒麟给湘云的宝玉:“你死了到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宝玉痴性,说出了“你放心”三个字。不久之后,宝玉遣晴雯给黛玉送了两方旧帕,以作信物。二人再无为金玉之事有过口角。

感情的触发需要契机,“金玉之说”正扮演这一角色,使二人爱情从不察到疑惑,从疑惑到酸心,从酸心至情重,从情重到情定,贯穿了宝黛定情的始终。再者,小说中明确提到“金玉之说”的只在宝黛定情这一阶段,也足见可见“金玉之说”对宝黛定情的影响之独特,作用发挥之极致。

二、“金玉之说”于贾府掌权者:两派之争,加速定情

孔令彬在其论文中指出:“金玉良缘就像是一片云彩,甚至一个幽灵一样飘过许多人的心头。”“金玉之说”是通过一种隐秘地、通过影响人心理的方式在施加作用,然而他并未点明“金玉之说”的施受方式,是以消极的方式达到了积极的效果,对宝黛二人和贾母来说,是歪打正着,对王夫人和薛姨妈来说,是出乎意料,这是一个反向施受的过程。

宝黛轰轰烈烈的爱情,在实际掌权者面前不堪一击。贾府权力集团的中心,王夫人一派和贾母一派于“金玉之说”的态度真正决定着二人婚姻的归属。

“金玉”之说在贾府的扩散随着薛姨妈一家进府展开。第七回借周瑞家的眼睛写到:“周瑞家的轻轻掀帘进去,只见王夫人和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等语。” “家务”可以想见,大约是些管理之事。至于“人情”,第二十八回提到:“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薛姨妈少不得在王夫人面前推销“金玉之说”。元妃省亲之时,小说草草一笔:“母女姊妹深叙些离别情景,及家务私情。”脂批道:“‘深字妙。”不难想象,是王夫人在元妃面前表露对“金玉之说”的支持触发了元妃的赏赐之举。

贾母是否知道“金玉之说”?元妃赏赐,袭人解释道:“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老太太说了,明儿叫你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呢。”这是书中一次较为明朗地表示贾母了解“金玉之说”的段落。她面对王夫人对宝钗和宝玉的撮合,很快给出了答案。

第二十九回,张道士为宝玉做媒,贾母道:“也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根基不富贵的是谁?模样儿配得上的又是谁?贾母这段话点出她属意于黛玉,更是对前段时间王夫人和薛姨妈的私下动作的警告。后宝黛二人为“金玉之说”怄气,贾母着急地抱怨:“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冤家”是用来形容情侣的词汇,贾母实则已经将宝黛二人视作一对,为其忧心烦神。此外,凤姐的态度也有暗示,早在二十五回,她就打趣林妹妹怎么还不做她家媳妇儿。到了第三十回,宝黛二人和好,她又忍不住调笑:“到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和。”这种公开的将二人凑成一对,非得贾母暗许而不能有。

“金玉之说”在贾府掌权者的圈子中是半公开的,王夫人和贾母心如明镜。面对王夫人的一再暗示,贾母更露骨地表达了对宝黛二人的支持,安定宝黛之心。因而“金玉之说”在贾府上位者圈子中的传播,起到了两个层面的反效果。一是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宣传,刺激了贾母对宝玉爱情归宿的决定;二是宝黛二人敏锐地从贾母对“金玉之说”的态度中咀嚼出了贾母对其感情的支持,获得了一种来自实际掌权者的默认和肯定,为其爱情发展撑开了一把保护伞。

而“金玉之说”在贾府下人中的流传,也形成了外在环境的刺激,黛玉之情无处可发,二人在争吵中达到了心意相通。如果说“金玉之说”在贾府的传播是薛姨妈的策略,目的是让其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说法为贾府众人广泛接受,那么薛姨妈此举可以说是弄巧成拙了。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2]何其芳:《论红楼梦》影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3]张兴德:《前八十回就寶黛婚姻对贾母、王夫人矛盾德描写及意义》,《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4辑。

[4]孔令彬:《试论“金玉良缘”对宝、钗、黛等人的心理暗示作用》,《学术交流》,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