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课堂如何润泽孩子的心灵

2017-07-29郭风岩

创新时代 2017年7期
关键词:米罗绘画美术

郭风岩

美术课上得成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主要是对学生兴趣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并不要求在技术方面进行过多的训练。不要与孩子说什么样的画作好,什么样的画作不好,要学会保留孩子的那份纯真。

一、了解关注学生

每个孩子都具有绘画的天赋,都是天才的艺术家。他们好奇、好玩、好动、好表现,他们天真可爱、自由烂漫、无拘无束,他们边画边说,想到哪里画到哪里,挥洒自如,毫无羁绊。这种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出最真实最浓郁的情感和忘我投入的最佳状态,正是儿童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最为宝贵的品质。

一位小朋友画“我喜欢的人”时,画了怀孕的阿姨。笔者奇怪地发现,她在阿姨圆圆的肚子里面画了一个表情有趣、眼睛大大的小妹妹。当笔者仔细听完孩子画画的想法后,把她好好夸奖了一番。原来她希望阿姨今后能生个像她画中一样漂亮的小妹妹,还能与她一起玩耍。这幅充满情感的画,其稚拙的笔触里,全是她美好的期待。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看似平淡无奇、不合常理的画面,经过孩子的描述立马变得鲜活生动,趣味十足。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不尊重孩子内心丰富的体验和感受,以成人的观点和方式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这种结果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

孩子在画画的时候不讲画法,不讲次序,不讲道理,一切都那么随意、自然、有趣。儿童画就是儿童的“话”,儿童的思想,儿童的味道,儿童的世界。孩子的话真实、幼稚、不完整,那么儿童画也应该是自由快乐甚至不完美的。当然这并不是提倡教师什么都不教,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由此笔者想到了奥地利著名作家吉斯塔夫·梅林写的寓言故事《癞蛤蟆的诅咒》:一只蜈蚣在广场上跳舞,优美的舞姿赢得了动物们的阵阵喝彩。非常嫉妒蜈蚣的癞蛤蟆在一个角落里专心致志地看了蜈蚣的表演。当蜈蚣休息的时候,癞蛤蟆上前致意,说自己的计算本领很高,但有一点不明白,“你怎么知道先动哪一条腿呢?哪一条腿是第2个第7个或第100个动作呢?你在动第16条腿的时候第48条腿又在干什么?是站着不动,还是伸出去,还是弯起来?”蜈蚣迷惑了一阵,然后惊恐地发现自己完全瘫痪了。这个寓言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艺术活动基本上是以一种靠直觉与本能的活动,理性往往是它的敌人。可惜我们经常不小心就扮演了“癞蛤蟆”的角色。家长的要求、教师的标准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技法扰乱了孩子依靠直觉进行绘画的实践,标准干扰了孩子绘画创作的自由。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是孩子艺术道路上的引导者、启发者、设计者,不应该光给孩子灌输技法,首先他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孩子的精神渴望,鼓励孩子大胆依靠直觉画画,并在绘画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启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点拨提示:“这里还可以加些什么呢?”“如果再大一些会更好。”“那里太空了,你能再画上你喜欢的动物吗?”“颜色能不能再丰富些?”……孩子就会马上心领神会,恣意挥洒,寥寥几笔,即刻“妙笔生花”。这样的艺术创作过程也是润泽孩子心灵的过程。

二、重视艺术情感的互动

一堂优秀的美术课,教师应把情感艺术充分融入进来,从而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将情感这一剂良药深深植入课堂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大力挖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成为学习真正的主角,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更好地进行交融,共同奏出和谐的乐章。那么,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怎么才能使得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有效地融合,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点,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呢?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本身要具备真实而细腻的情感,并且要有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

例如在欣赏现代抽象艺术作品《画家米罗》一课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面对作品无从入手,兴致不高,不会欣赏。于是笔者模拟了一对不懂抽象艺术的夫妇在美术馆欣赏作品的故事。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叙述故事的开头:一对夫妇来到一个艺术馆,看到墙上挂着的画很奇怪。男的说:“这也算是名画?六岁的小孩都画得比这个好!”女的说:“至少有很鲜艳的颜色,你看这一大团橙黄色,我很喜欢。”男的说:“不像日落,像煎鸡蛋。”事实上,这幅画看起来既不像日落,也不像煎鸡蛋,除了一角有一个深蓝色的小方块,整幅画全是橙黄色。这对夫妇继续往前走,走到另一幅画前面,男的摇摇头说:“现代艺术实在太深奥了,我根本看不懂。”

接着,笔者问学生:如果你们在欣赏这些大师作品时,是否也会跟这位男士一样,看不懂那些没有实物的绘画?当学生回答YES后,笔者就做解释,这种画叫作“非物象画”,它们本身没有任何东西,所以看起来什么都不像。

接下来,笔者用比较通俗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继续欣赏:“夏天晴朗的天空中总有很多美丽的云朵,看着看着,它们就施展魔法变身了,有的变成一头正在草原上追逐小鹿的凶猛的狮子,有的像大海中的岛屿,把天空点缀成了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其实云朵本身并不漂亮,但当我们把它们想象成别的事物时,它们就充满了魔力。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对非物象画的欣赏。非物象画不是写实的,所以它们看上去什么也不像,如果我们不纠结于绘画所画的具体实物上,而是用单纯审美的态度去欣赏,再加上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否会觉得非物象画越来越漂亮和有趣了呢?”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欣赏抽象画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想象的火花被点燃,同一幅画,每个孩子能说出不同故事。同时也被那些开始不很理解的点、线、面、色彩深深吸引,感受到了它们的美丽与神奇之处。

最后,笔者问:“教室里摆着的这些画,是西方二十世纪最有才华的艺术大师之一—米罗的作品。他的画代表了超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看了他的画以后,你能概括出他的画有哪些特点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用自己独特的美术语言来进行交流。这里笔者列举几位。

张悦妍:米罗的画是由一些很简单的物体和线条构成的,绘画时用的颜色虽然单调,但又显得非常漂亮,能把我们带入一个神奇科幻的世界,非常神奇。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他的热情与幽默,独一无二。表面上看不出什么,简单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他真是个有灵气的画家啊!

张唯:米罗的画是像从小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比如他的画看起来画得像一只猫,仔细一看又像老鼠,但实际是一条狗,而且只用了一两笔就画完了。我觉得米罗画的画荒诞幽默,同时又很活泼可爱,给人很自然、很放松的感觉。他能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东西和看不到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且他还能画出我们想象不到的东西,真了不起!

郭灏宇:米罗的作品似像非像。一个事物经过他的描绘后又像另一个事物,让人觉得他是在梦游时画的。他的画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一个字“爽”!他的画虽然只有几笔,却把他想表达的意思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他把自然界中的许多东西结合起来,这样使他的画看起来既像这个,又像那个,给了我们无穷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把他的画联想成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故事。通过他的画,我们似乎被邀请到了他的艺术世界里。天上的白云,地上的动物,空中的飞鸟,水里的游鱼和我们一起欢乐共舞!

从学生不知如何欣赏到争先恐后地表达他对作品的理解和看法,可见只有教师拥有了艺术的情感,就有可能带动学生引发情感的共鸣。美术课堂不是悄无声息地照搬照抄美术课本,而是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互相切磋交流,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陶行之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创造引人入胜的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和教师用心去交流,真正主动地学到对自己有益的知識,才能使美术课堂成为润泽儿童心灵的课堂。

猜你喜欢

米罗绘画美术
米罗的色彩狂欢
一江春水向东流
米罗爷爷的秘密电视机
创意美术
米罗“粉”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