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绍诚:《易》其实没那么不易

2017-07-29

中国慈善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易学阴阳宇宙

陈绍诚,祖父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外祖父为国学大师林尹。现为台湾“财团法人 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兼副执行长,曾就读于美国普度大学工业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于2015年受邀于隶属台湾教育部之国立教育广播电台主持儒学相关广播单元“谈笑自儒”,将儒學以深入浅出且生活化的方式解释给听众。

中华文化的起源来自于《易》,有关易学的书籍不下万本,由古至今谈到学问基本离不开《易》,所以历代大学问家都撰有易学专著。数学原为六艺之一,但宋朝后科举不再考数学,是为自此之后中国的科学与数学开始落后的一大原因。 易学以数学为基础,以配合说明象与理,但不容易被学者解释,多数只能在符号数字中兜圈子,容易越讲越糊涂,正如电学里都是微积分及其他方程式,如果电没有应用在生活里,则电学很难被人重视。

《易》和科学有何关系呢?西方著名古哲学家自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等均是科学家出身,他们观察事物而渐渐从其中得出原理,进而用在人文方面。《易经·系辞》: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也是从观察天地事物而得出的原理,可见中西方哲学从科学观察的起始并无差异。即使到近代,多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亦有许多哲学思想的言论,比如爱因斯坦、理查·费曼等,甚至新一代的天文学家Neil deGrasse Tyson,亦是如此。因此我们要理解《易》,其实是以科学作为基础的,而非一般人所误以为的只是哲学或玄学。

《易》是由阴阳而衍生的,阴阳并非只是个哲学概念,而绝对有其科学基础。阴阳是古人观察到的自然界中各种对立但又统一的现象,其大可到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春秋、雌雄,其小又可以与现代的量子力学有关。量子力学里的“波粒二象性”即有一个微观粒子有时会显示出波动性,有时又会显示出粒子性,波动性和粒子性为两种绝然不同甚至可以是相反的特性,但却和阴阳中对立却统一的概念相同,由此可见我们古人的智慧。

从极小极基本的阴阳衍生出宇宙和万物,宇宙之大当然不可言喻。西方科学近来才有空间和时间相关的观念,但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便有时与空两者为一体之说: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宇宙即是空间和时间一体的概念。而《易》探究的就是“人事物”在“空间”和“时间”里,其相对应的关系、过程及结果。大道至简而有了八卦与天干地支,其中八卦并非只是二维平面的符号,它也代表三维立体的符号,因篇幅有限,待下月专栏内再多加以解释。

我国古人以《易》的数、理、象窥测宇宙之谜,现代自然科学以数、理、化窥测物质之谜,两者只相差象和化。易着重在“致广大”,故先从天文、气象、天干、地支、历数、医药等方面发展,从而以人道配合天道,自成一完整体系,遂而有“中和”“中正”“中庸”的大道理。现代科学着重于“尽精微”,故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发展而成为一套完整之体系。两者起始的方向不同,因此思维逻辑也不尽相同,一般学现代科学者如果着重在“尽精微”观念则较难理解“致广大”,这也是为何现今社会还是不容易理解易学,西医无法理解中医的原因。尤其更多人以卜卦算命风水,或仅以卦辞爻辞来解释《易》,卦辞爻辞为答案,卜卦算命风水为“术”(套路),就如同学习高级物理和数学一样,仅知道套用方程式和解释其答案,但不究其原理,也不知如何解释,那么想学的人当然无从理解,或是一些人将《易》越讲越玄,但根本没用科学基础,容易造成更多人对易学的误解更深。

爱因斯坦讲过一句话:“如果你不能够简单地解释,就代表你自己不够懂。”我们学习应要探究原理,而非仅听一面之词或只理解结果或表面,如果自己不懂或解释的人方法不够简单,那么就要反省及探讨自己或对方是否不够懂。

猜你喜欢

易学阴阳宇宙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宇宙第一群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这宇宙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胡瑗易学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