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真相
2017-07-29
互联网是一个真相论争的战场,血腥而又混乱。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知道何为真相
书名:《失控的真相》
作者:迈克尔·帕特里克·林奇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迈克尔·帕特里克·林奇:
美国著名哲学教授,康涅狄格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曾获得该学院优秀研究奖。他专注于真理、民主、公共话语和技术伦理的研究,是《纽约时报》哲学专栏的长期撰稿人,其作品获得《纽约客》《华盛顿邮报》《连线》等媒体的广泛认可。
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工具,它使人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独立寻找真相,而不是由政府、科研机构或自己的母亲来主导真相。目前有充分的证据显示,社交媒体—尤其是 Twitter—不仅能够让抗议者们有效地组织起来, 而且可以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的国家发生了什么。如果没有互联网,只要政府对传统媒体进行残酷的打压,信息就会丧失扩散的渠道,无法传播出去。如今,通过互联网与权威对话,揭露真相,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同样众所周知的是,互联网在控制和扭曲真相方面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具。我们已经谈到了互联网效应如何带动从众心理、狐猴式的信息扩散和群体极化现象。但在哲学家兼评论家杰森·斯坦利(Jason Stanley)看来,互联网同样是一款极好的宣传工具。只要在 Google 上搜索“恐龙时代发生了什么?”—我最近就这样做过,你就会在结果页面的顶部看到一个固定化的答案“标签”:“《圣经》从数千年的历史角度给出了一个用以解释恐龙的框架,包括恐龙的生存年代之谜和恐龙时代发生了什么。在向儿童和成年人灌输几百万年的地球历史时,人们最常提到的就是恐龙。”这样的搜索结果令人警醒,它说明 Google 可以,而且经常受人操纵。一个精明的组织可以巧妙地将其奉行的准则以搜索结果的形式呈现出来,它将占据搜索页面的首要位置,而且这个定制的结果在漫不经心的 Google 用户看来俨然就是一个“事实”。这种方式就像所有高明的宣传一样无所不能,同时又不露出宣传的痕迹。
总之,互联网是一个真相论争的战场,血腥而又混乱。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知道何为真相,于是有些人认为真理和客观性的概念已经不再受人追捧。
现实与虚幻、真实与虚假的区分问题并不是数字时代的独有产物,只不过到了数字时代,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请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硬币,拿在手上,并把手伸向前方。
请观察这枚硬币:它是什么形状呢?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说它是“圆形的”,那么我建议你再仔细看看。除非你把硬币垂直地拿在面前,否则你更有可能看到一个椭圆形,如果你想以写实的方法画出这枚硬币,你就要把它画成椭圆形。小孩子们可能会画一个圆形;但是技法更为纯熟的艺术家则会画成一个椭圆形。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所见。但如果是这样的话, 我们难免会困惑,硬币是圆形的,而我们看到的却不是圆形, 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硬币。
洛克由此提出假设:我们直接感知到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或呈现,洛克称之为我们对它们的“想法”。洛克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对这个世界产生误解。(硬币的)幻象就是一个例子。
洛克还用这种“想法”理论解释了一个事实:我们的认知通常具有相对性。洛克还做过另外一个实验,可能小孩子们都曾这样做过。拿来三碗水,一碗热水、一碗凉水和一碗温水。 把你的右手放进冷水,左手放进热水,然后把两只手都放进温水里面。我们都知道结果:刚刚放进冷水的手会感到温水很热,而刚刚放进热水里的手会感到温水很凉。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洛克在伽利略的理论基础上给出了答案。他认为,就像水和硬币一样,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类“特征”,其基本特征就是真正“固化”在物体上的属性,正如洛克所说,这些属性独立于任何人的感知之外。洛克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尺寸、 形状和空间延伸,但今天我们可能会认为质量是物质最基本的属性。另一方面,次级属性是指没有“固化”在物体上的性质。正如洛克所说,次级属性是物体借助其微观结构引发我们产生某些认知或想法的能力。洛克说,颜色、气味、口味和冷热感觉都是如此。因此,我说消防车是红色的,并不是说红色是其固有的属性:消防车并非由“红色”的粒子所组成。红色以及其他“次级”属性的定义取决于我们在进行感知时参照的是什么标准。
洛克认为,所有的认知都以我们的感知为介导。我们的感知能力就像是一副永久佩戴在头上的护目镜。当视线清晰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的东西就代表了世界的真实原貌。在洛克看来, 这意味着我们此时的想法恰好呈现出了思想之外的实际事物。但我们的视觉不会永远清晰,并由此产生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个问题由与洛克同时期的乔治·伯克利(George Berkeley)提出来,因而变得著名:如果我们总是局限于自己的感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哪些感知反映的是真实情况,哪些又是我们大脑的产物呢?伯克利指出,即使再繁多、再精细的校验和实验也无法帮助我们摆脱自己的感知。洛克也认为, 我们无法摆脱感知,无法凭空得出观点。
无论我们是否同意洛克的哲学理论,伯克利提出的问题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某些方面,我们的确比以往更难分辨何为真实、何为主观判断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互联网是一个构建起来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万维网显然是我们一手打造的,是一种直接的人为产物。我所谓的“直接的人为产物”是指人类本着某种目的特意制造出的某样东西。构成互联网核心物理元件的服务器、电缆和电路都是直接的人为产物,而作为互联网主体的信息数据包同样是直接的人为产物。网站、用户界面、 jpeg 文件、Net ix(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视频网站上的电影资源,以及 cookie 文件(服务器生成的本地文件)都是直接的人為产物。
毫无疑问,它们和任何实物一样真实。然而,这些信息物质的实现方式及其构建方式却大为不同。究其原因,正如哲学家卢西亚诺·弗洛里迪所言,信息物质是“模板化”的产物,因而具有抽象特征。我们在谈论某个音乐文件时并不是在谈论它的独有特征。由于数字副本之间不具有区分性,我们可以为一份数字文件创建若干“副本”,它们在同一时间出现,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副本”,而是同样可以被称为原本。 弗洛里迪认为,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对真实物质的一般定义进行了扩展,不再局限于(可以触摸的)物质,而是进一步包含了“无须承载物的非实体物质和过程”。
(摘自《失控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