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需要坐班吗?
2017-07-29
2015年暑假,三农学者贺雪峰到浙江绍兴柯桥区调研,发现柯桥区村主职干部工资达到了8万元/年,该区正在推行村干部的正规化、职业化,也要求村干部坐班,按时上下班。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时间里,村长的身份具有模糊性,说是干部但没有编制,拿的不是工资而是补贴;但说不是干部又具有官员性质的很多权力。今天很多地区的村官开始渐渐体制化,从兼职变专职,甚至还能像干部一样,离开乡土去别的地方做村长。
村长需要坐班吗?事实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村长是否需要坐班并不能一概而论。
脱产干部改变富人治村
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村庄一般分化为三大群体,一是办厂经商的老板群体,其资产大都在数百万至上千万元,人数不多,能量极大;二是一般务工群体,主要靠进厂务工包括中层管理和做技术来获取收入,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三是少数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或者存在身体智力残疾成员的家庭,年收入不到5万元,仅能解决温饱问题。
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当了村干部一般很难再进工厂。若村干部只能拿误工补贴,一年收入只有1—2万元,一般农户当村干部就会影响其进厂务工获得收入,因此,一般农户家庭年富力强者当不起村干部。相對来讲,村庄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富人,他们经商办厂,要与外面交往,若当上村干部,他们就多了一个与外面打交道的政治身份。绍兴柯桥的一个村支书说:“我的工资收入每年只有8.8万元,我的面子(村支书)在外面值88万元还不止。”富人当村干部,他们根本不关心误工补贴的多少,而是希望借村干部的政治身份来实现自己办厂经商的利益。
这个意义上讲,在沿海发达地区,村干部位置非富人莫属。而有了村级组织正规化、村干部职业化的要求,一些地方财政会为给村民提供日常性服务的脱产干部队伍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收入。也许,这个脱产的职业干部群体可以改变之前沿海发达地区富人治村不可逆的趋势。
村长身份应该多元化
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农村人口持续外流,村庄出现了空心化,村集体经济空壳化,无论是地方财政还是村集体资源都难以养活一个庞大的职业化、正规化的村干部群体,村庄中的事务也没有繁杂到非得有正规脱产村干部来处理。中西部地区,无论是村干部还是地方政府官员都认为,村干部报酬太低,应当提高报酬,以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然而即使将报酬提高一倍,达到每年两万元,村干部的收入仍然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湖北潜江市积玉口村村支书说:“上级若给我2—3万元工资让我当脱产干部,我就不搞了,因为养不活家庭”。
当前农村中,村干部与留守农村的中坚农民之间形成了亲和关系,包括村干部在内的村庄中坚农民成为村庄治理中的骨干力量,是农村秩序得以维系的关键。滋养壮健中坚农民的是当前农村中仍然存有的获利机会。一旦失去获利机会,中坚农民也就失去了存在空间,从而也使农村精英最后可能留守的空间消灭了。
将村干部职业化甚至有人提议应当公务员化,就将本来是流动性很强的村干部职位固定化。这样一种固定化不仅与村民自治相悖,而且使村级治理丧失了灵活性。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开始出现村干部职业化有其合理性,而从全国来说尤其是中西部农村来讲,村干部作为不脱产干部拿误工补贴的状况具有长期合理性。国家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在农村保留各式各样的获利机会,千万不要支持资本下乡搞纵向产业一体化,将所有农村获利机会都集中到了少数工商资本,而让农村“中坚农民”缺少了生长的土壤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