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O9001标准体系构建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
2017-07-29文香艳董俊华
文香艳 董俊华
摘 要:强调“质量改进”的ISO9001标准体系为职业院校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论述职业院校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意义的基础上,通过ISO9001标准体系在教学诊断与改进中应用的实践,总结阐述了构建教学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对提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ISO9001体系 教学诊断与改进 运行机制
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目前职业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建设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2015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在全国职业院校逐步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进一步要求“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保证新建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办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支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因此,将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作为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将ISO9001标准体系引入职业院校,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重要意义
“诊断”一词从医学角度定义,是指医生在全面检查病人之后,判断病症及其发展的过程。近年来诊断的概念逐渐被引入教育领域,也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通知》中明确“诊改”工作的内涵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目标,聚焦专业、教师、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合作、质量监控等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过程”,是引领职业院校构建反思意识、提升教学质量、追求内涵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
从质量管理角度出发,职业院校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职业院校进行教学诊改工作,需要客观地总结教学发展的具体情况,反思当下教学现状,分析存在各种问题的原因。其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常态化,有利于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落到实处。诊断与改进,诊断是手段,改进是目的,诊断结果如何落到实处,需要一定的保障体系。最后,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院校逐步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切实发挥学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主体作用,落实责任主体,引导职业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构建教学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的理论依据
将ISO9001标准体系引入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国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率先使用IS09001来保障教学质量的国家是英国。教学诊断与改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焦点,学校通过借鉴ISO9001思想建立诊改体系,形成制度、运行体系、保持体系和持续改进,从而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质量进行监控。在此基础上,诊改方针、目标的确定以及ISO9001所要求的内审、管理评审、数据分析等程序不断促进学校的自我完善。
三、基于ISO9001标准的教学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
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理论,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原则,以考核性诊改为抓手,以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形成常态化、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且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诊断与改进的工作机制,实现内部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1.建构教学诊改流程
根据ISO9001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构成设计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体系的总体指标,坚持以教育教学为核心,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标准与彰显特色相结合,质量监控与数据分析相结合,自主诊改与抽样复核相结合的“一个核心,四个结合”原则,梳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建设管理、教学量化考核、教学行为规范等问题,制定相关的标准制度和控制重点,建构教学诊改流程。第一,自主诊改。高职院校应根据省级诊改工作实施方案,依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及效果定期进行自主诊改,并将自主诊改情况写入本校質量年度报告。第二,院系内部自我诊断。院系内部对照控制重点进行自我诊断,发现问题、查找根源、综合分析,最后制定解决改进问题的方案,提交内部质控报告。第三,学校进行复核。复核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学校自主诊改工作的有效程度,复核结论反映院校自主诊断结果、改进措施与专家复核结果的符合程度。学校层面对照内部质控检查进行复核,问题不一致,在规定时间内改善,绩效考核时根据不同改善完成时段加不同分数,将自我诊断与改进应用到绩效考核当中,从而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质量改进螺旋递进。
2.设计教学诊断与改进体系框架
依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教学诊断与改进体系框架由专业定位、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学生质量四个横向部分以及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纵向部分组成,包括了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政策制定实施过程的条件,中观层面的教学质量标准、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活动组织,微观层面的教学活动计划、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反馈的过程质量体系。职业教育最终人才培养成果由职业教育为企业发展提供的人才资源优质情况、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程度、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等层面的输出满意度构成。在组织机构方面,职业院校内部设置质量管理办公室,建立质量管理部门、系(部)二级单位和学生企业三位一体的质量组织保证体系,制定工作制度标准。
四、新形势下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思考
一系列关于“教学诊断与改进”文件的出台表明,通过诊断改革实现学校质量的自我保证、自主发展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的共识。但“诊改工作如何与学校日常教学有效对接”“教学诊改工作如何开展”等许多问题仍处于探索当中。因此,新形势下对于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思考,首先是要树立职业教育现代质量意识;准确把握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的切入点,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自我诊改常态化运行机制;搭建现代信息化技术支撑平台。
1.理念先导: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意识
围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办学特色、教學特色和专业特色,树立发展性、多样化的质量观。全体师生员工在质量上拥有一致的价值观,反映在学校的质量文化上,质量文化的塑造,从训练到态度的转变,到行为的转变,质量管理进入“全面质量保证”时期,主动式的预防质量风险,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2.体系为基: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中心,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全面提升。内部质量保障是对有效教学质量信息进行收集、处理、评价的一个改进循环系统,其应贯穿于人才培养和管理过程始终,形成内部质量保障的常态运行机制。同时,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全方位人员的积极参与,对于利益相关方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企业雇主的诉求要引起高度重视。
3.自我提升:建立自我诊改常态化运行机制
制定完善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用制度保障诊改工作稳步推进。对实施的各项工作组建实施绩效考核性诊断制度,根据不同改善完成时段赋予不同奖励,从而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超越既定目标;同时各组织层级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与职责担当,制定具体的诊改工作标准,将测评结果与部门的绩效挂钩,对未完成任务或者出现差错的根据制度标准进行问责,以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形成质量保证运行体系的动力机制。
4.平台支撑:搭建现代信息化技术支撑平台
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挖掘平台功能,发挥状态数据在学校诊改中的作用,利用状态数据进行趋势预测、风险防范,完善质量预警功能,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诊改教学工作,从而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整合集成各种信息资源,为管理工作信息化、教育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化提供支撑。
5.加强管理:建立诊改工作信息公告制度
职业院校按照报备的实施方案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严肃工作纪律,将诊改相关政策文件、复核专家名单、复核应公示的材料以及复核结论、结果等集中公布,接受学校内部各方监督,同时复核工作不得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规定。
参考文献:
[1]周俊.基于质量提升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
[2]周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2).
[3]解春梅.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才智,2016(6).
[4]徐玉莲,庄道坤.浅议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建立对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1).
(作者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