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创新

2017-07-29胡雪艳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深化改革社会工作中国梦

胡雪艳

[摘 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所有国人共同的愿望,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而加快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可靠保障。在当前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要让中国梦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必须要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创新,为此要更加科学地对社会工作准确定位、合理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深入推动社会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充分打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服务平台。

[关键词]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深化改革;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3-0041-07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之中就将社会工作作为今后建设服务性政府,强化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而在此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更是将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之中,让千万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是当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指导思路。正是有基于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21世纪是不断开拓创新的世纪,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社会事业的发展,构建文明和谐便捷的社会服务体系,同样需要千千万万人的共同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践行中国梦,让改革反战的成果惠及普罗大众就是要加快社会公共服务建设,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服务水平,而这更需要依靠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在当前各项改革工作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要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更要突出人才的作用,更加呼唤人才、渴求人才,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

作为未来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参与者,社会工作人员在现实中仍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相关法律规范不健全、社会工作者的待遇不高,社会大众对其认识度和接受度低,还有社会工作者在岗位设置方面也存在缺陷。

为了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以应对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所可能带来的由于世情社情变动,从而导致社会生活发生较大转变与冲击的复杂形势,就要求我国的社会工作体系必须具备有为宏大社会工作领域持续不断提供人才资源的服务能力,造就职业化、专业性、高效能、法治化、廉洁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构想,保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平稳有序进行,就必须要从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环节、教育培训机制、服务保障体制和人才队伍管理等方面着手,多措并举,努力开创社会工作的新局面。

一、更加合理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

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的设置存在数量不足,设置不科学等问题,工作岗位是社會工作人才的重要承载。我们必须不断深入发展,更加合理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既能够使更多组织吸纳社会工作人才,也能够适应和匹配社会工作发展的需要。

第一,研究建立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体系。按照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结合社会工作实际情况和需求,在涉及社会工作的各类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中研究设定社会工作岗位。在综合衡量不同社会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服务对象、工作的难易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研究设计相应的设置范围、数量结构、配备比例、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等,形成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配备的政策措施和标准体系。

第二,加快城市和乡村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的设置步伐。在城市社区的岗位中,要继续逐步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配置力度。在农村,要科学的选取一些有条件的农村社区作为试点领域,逐步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满足农村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逐步实现每个农村社区至少配备一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目标,实现城乡公共服务领域的同步性和均等化,使城乡社区成为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主阵地。

第三,突出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主体作用,加大相关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使用力度。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其中一部分岗位可以按照国家岗位设置的有关要求和社会工作岗位的特点,认定其为社会工作岗位。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岗位调整、合并的方式,增设一批社会工作岗位。在儿童与老年人福利机构、残疾人福利和服务机构、收养服务机构、妇女儿童援助机构、困难职工帮扶机构、婚姻家庭服务机构、青少年服务机构、社会救助和管理机构、优抚安置服务保障机构等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中,可以将社会工作岗位确定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对学校、医院、基层文化服务机构、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等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为辅的事业单位,根据服务对象实际需求,合理设定社会工作专业岗位。

第四,积极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发展。要大力扶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营造公正公平发育成长的良好政策环境,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支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其在职业发展、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应有待遇,在开展社会工作知识培训、继续教育、交流研讨等工作时,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在创设一批民间组织的基础上,可依据社区的实际需求,在民间组织内部成立相应的社工部(包括部门主任和若干成员岗位),从社会中吸纳接受过系统、正规社工专业教育,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城市社区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社工技能帮助案主解决或舒缓精神问题并具有社工师资格的人员进人该系统。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派驻社工岗位的主要职责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为特定的人群、针对特定的事件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在各类涉及到社区服务的民间组织中配备社会工作人才,既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变化的各种需求、推动社区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解决社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深入推动社会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质量取决于社会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专业水平、服务意识。必须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 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要实现从目前的仅 11万人向 200万人的跨越,缺口近190万人。 这庞大的人才缺口,正显示出当前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建设的不足之处。今后,政府应下大力气补足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短板,借鉴社会工作发展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加快社会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社会工作人员驾驭复杂社会事务的应变能力。

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坚持“一个标准”,即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者相关社会组织发布统一的教育培训纲要和工作培训标准,明确培训工作的基础和方向;“两种资源”,即培训的经费来源由政府和民间两方面组成,在政府提供必要的补贴的基础上,其余的费用来自于社会的公益捐赠和受训者个人缴纳;“三类主体”,即社会工作者的培训机构可以灵活多样化,包括高等院校、研究组织和民间机构只要符合相关的资质标准均可以成为培训的主体,以适应受训者多元化的需求。

首先,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都会进入社会工作领域,成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事务,对社会工作者的需求是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质量。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学历学位体系,加大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力度,改革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模式,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教材建设,提升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能力、扩大专业教育培养规模。通过加强专业教育,不断为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专业型人才。

其次,针对社会工作中那些未经过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人员,要尽快制定社会工作人员专业培训计划,采取集中培训、自选培训、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分层次、按批次地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争取将全体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轮训一遍。可邀请专业督导对从业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专业培训,定期开展实务督导。采取提升、转换现有实际从事社会工作人员的办法,进行专业培训,组织参加社会工作师等职业资格考试,逐步做到持证上岗,待岗位出现空缺后,再配备专业社会工作人员。

最后,积极开展继续教育,采取与高等院校合作的方式,鼓励社会工作人员通过自学考试、函授等多种形式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提高专业学历层次,提升知识文化水平。实行“实际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身份转换”现在,多数实际社会工作人员没有专业学历背景,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政府部门要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实际社会工作者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普及和强化。此外,为了弥补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二元分离,可以划定部分社会工作岗位作为大学生暑期实习和平时社会实践的平台,实现“高校进社区、进农村”,一方面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日后走上相关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前期准备。

三、充分打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服务平台

人才的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发展需要施展价值的平台,需要磨砺锻炼的机会。要更好推动基层实务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人才在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注重资源整合、模式创新,在各个层面搭建起一批社会工作平台, 这样就能促进给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能不断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推动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进步。

第一,加快建立社会工作综合协调部门。整合工作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地方政府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党委牵头抓总作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协调民政、人事、教育、劳动、司法、卫生以及有关部门,合理划分和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职责、权限和任务。定期研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统筹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开发。

基层是社会工作的“主战场”,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光发热的地方。通过在基层建立社会工作综合协调部门的方式,可以更加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建设。基层政府可以成立社会工作委员会,由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其他部門协调配合,形成联动的工作格局。

第二,成立社会工作协会。可吸纳企业单位和个人作为会员,充分发挥协会在内部协调、外部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培养社会工作人才为目标,实现社会工作人才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社工搭建一个专业成长、情感交流、政策倡议、理念传播的平台,推动社会工作稳步发展。

第三,基层政府可与地方上大专院校共同合作成立社会工作实习研究基地,在街道社区成立社会工作实习研究站。通过依托高校资源和优势,全面开展了社工主题培训、社会工作实践、课题研究和项目策划等活动,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平台。

第四,形成社会工作人员、义工、志愿者联动的工作机制和平台。基层社会工作中,可以设置专业的社会工作室,工作室配备专职社工、义工和数名志愿者,直接面向居民群众,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居家养老、问题青少年行为偏差纠正等专业社工服务。工作室要求社会工作人员对每个案例建立专门的档案,持续进行跟踪、评估直到结案。社会工作面对的通常是公认的弱势群体,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达到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工作室的设立可以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最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平台。鼓励通过登记注册的形式,成立促进社工与志愿者合作发展、合作服务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工与志愿者联动的社会组织以独立、自主的方式推动合作发展,承接政府委托的合作服务事项;推动在志愿者组织中设立社工岗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内部转换提升等形式,选拔专业社工进入志愿者组织,在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培训等方面进行业务督导;鼓励社工组织设置相关志愿服务岗位,招募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进入社工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工作,打造接力服务的志愿者骨干队伍,推行志愿服务社会化和岗位化运作;鼓励优秀志愿者报考社工资格考试,成为专业社工,促进志愿服务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第五,积极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加强“社会工作实践基地”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数量和覆盖面,尝试选择一批社会工作开展较好的社区,作为实务锻炼基地,以区县为单元,分期分批组织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实务锻炼。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实习制度,依托部门的专业化优势,针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就业服务等各个领域社会工作侧重面不同的特点,创建一批专项工作的实习点,切实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最后,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延伸至各镇、村及城镇社区,指导城镇社区搭建社会工作平台,开展专业服务;指导各村和社区建立专业社会工作室,为农村居民提供专业服务;协同妇联成立专业社工机构,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通过采取转型提升现有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和引进聘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结构从兼职向专职的转变,从以退休人员为主向“老中青”结合的转变。从而推动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

四、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创新的保障和前提。

第一,不断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社会工作是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体系,也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建立科学的培养管理机制,首先要根据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科学制定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对培训过程要进行记录、管理与控制,对培训效果要进行考察与评估,从而确保培训内容能够与培训目标相适应,培养工作能够与培养要求相吻合。对社会工作者的培训要突出专业特征。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重在培养其扶助弱势群体、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要以资格培训、任职培训、学历培训等为抓手,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对没有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的在岗社会工作人员,须经过一定时期的在职学习培训后,参加职业水平考试并获取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选送有能力、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在高校社工专业脱产深造,或在知名专业社工机构实习与见习,培养高层次的社会工作人才,完善人才队伍的梯队结构。

第二,要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要制定社会工作员和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办法,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形成初、中、高级相衔接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体系。在举办好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基础上,加快建立社会工作员和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制度。通过完善的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产生大量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建立职业晋升机制,完善社会工作员、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制度,引导有关社会组织建立符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成长发展的空间。 在评价机制方面,要根据民政部关于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规定,并逐步建立社会工作行业规范与职业标准,出台专业社会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形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新型评价机制。逐步成立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机构,结合从业资质与实务业绩,对社会工作者进行职称评定,明确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标准与考评规则,从专业角度对各类社会工作项目、机构及个人业绩进行评估。推行社会工作者登记制度与执业资格制度,对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证书的人员定期进行登记,并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在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综合社会工作者的实务业绩与从业年限等因素,建立社会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制度。

第三,建立薪酬激励与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整体薪酬;明确在事业单位从事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可享受相应职级的职称待遇;在社区从事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资待遇纳入政府财政支持范围;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鼓励地方按照不低于当地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制定薪酬指导标准,办理社会保险;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有关表彰奖励范围。按照职业化、标准化、以岗定薪、以绩定奖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社会工作人员的薪酬和保险福利,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地位和待遇,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要设计及实行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完善社工薪酬标准,并与绩效考核制度严格挂钩,合理体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人才价值,以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在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与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按照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的原则,实现薪酬机制的合理化。扩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要积极营造社会工作职业和社会工作人才受尊重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推广宣传社会工作,普及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增强公众的关注程度。对于业绩突出的社会工作者及机构,可采取多种形式予以表彰奖励。 逐步树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中的先进典型,让社会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支持他们,激发广大社會工作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完善职业晋级与选拔提升制度,建立通畅的向上流动机制。建立社会工作者职级体系,在社会工作者职称评定的基础上,设立级别更为细致的专业技术职位,明确任职的资格条件、聘任程序及薪酬待遇,创造合理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晋升空间,不断增强其工作的成就感。与此同时,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选拔调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推选等方面,适当地向优秀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倾斜,逐步形成社会工作职业体系的向上流动机制。

第四,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规范建设,建立岗位准入制度,逐步做到在社会工作岗位从业者,必须持证上岗。建立社会工作行业职业标准、岗位从业标准和社工服务的社会标准。同时,打破行业、地域、身份、所有制界限,放宽视野,拓宽渠道,畅通社会工作人才流动机制,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进入其他事业单位、机关单位的接口,在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招考时优先考虑有从事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才。尝试探索和建立社会工作人才正常的升迁制度,或地方性的职称评定、岗位分级制度,为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成长打开空间。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各种社会利益分配问题和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深化改革要落实到位,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化社会工作人才体制改革,通过改善社会工作的法律保障、教育机制、管理体制等全方位的举措,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广泛服务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维持社会正常的秩序,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不断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开拓我国社会建设领域的新局面,逐步增强制度的软实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断努力,构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一个华美乐章。

[参考文献]

[1]艾医卫, AIYi-wei. 基层群众工作创新探论[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6).

[2]戚欣. 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特点及培养[J]. 社会科学战线, 2007,(6).

[3]尹保华. 试论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J]. 社会主义研究, 2008,(1).

[4]沈荣华. 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J]. 中国行政管理, 2011,(3).

[5]李迎生. 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J]. 社会科学研究, 2008,(5).

[6]陈钟林, 吴伟东. 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化:实践、反思与启示[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25,(1).

[7]李维平. 人才强国:理论探索与战略研究[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11.

[8]王思斌. 社会工作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9]孙立平. 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J]. 社会学研究, 2011,(4).

[10]袁光亮. 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研究[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11]顾东辉. 社会工作的“专业”本性[J]. 中国社会导刊, 2007,(20).

[责任编辑:谭晓影]

猜你喜欢

深化改革社会工作中国梦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