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让中华文明的彩带织就人类的梦想

2017-07-29张晴

创新时代 2017年7期
关键词:蚕业家蚕蚕桑

张晴

丝绸之路,源远流长;中国丝绸,名扬四海。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

这里,国家把蚕桑作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的一项重点任务,凸显了蚕桑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國际著名蚕学家向仲怀教授在蚕学界辛勤耕耘六十载,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振兴学科,构建蚕桑新理论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世界蚕丝业的中心先是从中国转移到欧洲,再从欧洲转移至日本,至上世纪70年代再回到中国。然而行业人士分析认为,现代蚕业技术体系形成于日本,影响达半个世纪之久,同时,日本蚕业科学基础研究长期位于强国地位。本世纪初,在家蚕基因组计划国际合作中,中国仍然遭到了日本的排斥。

向仲怀于上世纪80年代留学日本,学习蚕学先进技术和从事前沿研究,深切感受到中国与日本的差距。回国后,他潜心致力于振兴祖国蚕业科学,一方面以选育高产优质家蚕新品种带动产业发展,一方面前瞻性地构建先进的学科研究平台,培育师资队伍,开展战略性研究。在他的努力下,西南大学的前身之一,西南农业大学的蚕学学科于1993年建成博士点,并于同年建成我国首个部级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开放性实验室,引进了一批国外留学博士,加大了蚕桑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研究步伐。蚕学的研究生专业“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现在的特种动物科学)也于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作为农业科学,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向仲怀在继学科奠基人蒋同庆教授(1908—1988)的工作之后,领导学科团队建成了世界最大家蚕基因库和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桑树资源圃。所有这些基础,都为后来蚕桑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003年,向仲怀领导团队与中科院华大基因合作,在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下,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家蚕全基因组测序,这是我国继完成人类基因组1%计划和水稻全基因组计划之后,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第三大物种基因组,并于2004年在美国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家蚕基因组框架图》,从而占据了国际家蚕基因组研究的领先地位。之后,中日走向合作,于2008年合作发布了《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向院士团队再进一步,相继完成了40个蚕类基因组重测序,于2009年再度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基于基因组数据的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就此全面展开,至今取得了诸多先进成果。2011年,科技部批准依托西南大学建设“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全面提升学科研究水平,向仲怀又领导完成了桑树基因组计划,于2013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成果。测序采用的材料为川桑。此前文献均将桑树染色体基数定为14,而此次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后判明,川桑染色体基数为7。这是桑树学科百余年来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以桑树和家蚕为典型代表的植物和植食性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机制的解析也必将获得重要推动。同年,团队在BMC Genomics杂志上发表了几乎持续研究了10年的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成果主体论文。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由微孢子虫感染引起,因其可以胚胎传染,一直是产业上的顽症,其基因组的解析,必然会推动该病害防控技术的创新建立。

诚然,组学是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新手段,向仲怀领导团队取得的家蚕(动物)、桑树(植物)、微孢子虫(微生物)这“三大基因组”成果,奠定了我国蚕桑学科新的理论基础,学科新体系得到逐步建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蚕桑学科的国际地位历史性地得到根本性改变。

辛勤耕耘,情牵蚕农钱袋子

在向仲怀的书柜里,有两包用塑料袋装的蚕茧:一包是普通的白色蚕茧,一包是他带领团队开发的我国首例转基因新型有色茧实用蚕品种蚕茧。在这位80岁的科学家眼中,这两袋蚕茧与中国蚕农的“钱袋子”紧密相连。“我们的蚕学研究每前进一步,就会促进蚕农收入的明显提高,使得中国蚕丝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更坚实一些。这就是我和我的团队不断探索的理由。”

自17岁考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蚕桑系,195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开始蚕业教育和科研生涯至今,向仲怀与家蚕打了整60年交道,成为国际著名蚕学专家、我国蚕学界至今唯一的院士。

几十年来,他创建了世界最大的家蚕基因库,主持建成了多个部级蚕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重点学科,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攻关课题、行业专项及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并组织获得了国家“973”“863”“948”等重大项目资助,领导了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部省级成果奖10余项,并获日本蚕丝学会特别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大奖、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四川省和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教学成果奖等奖励和荣誉数十项次。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主编出版《中国蚕丝大全》《中国蚕种学》《蚕丝生物学》《家蚕遗传育种学》《蚕的基因组》和《桑树基因组》等一批学科权威性学术专著,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包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在内的优秀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队伍,为我国蚕业科学与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国家蚕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之前,为了彻底摸清我国蚕桑产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况,自2006年开始历时3年,向仲怀和他领导的蚕桑队伍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调研考察,沿着“古丝绸之路”,行程数万公里,足迹遍及全国24个省区市的近100家机构,收集了解全国各地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信息,听取来自一线的管理者、推广者、经营者和蚕农的想法与需求。并针对蚕种场、茧站、缫丝企业、丝织厂、丝绸进出口公司等产业主体进行了重点调研,为蚕桑产业体系的设计提供了思路,提出了“蚕农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的十二字目标。同时明确了蚕桑产业发展的大方向:蚕业科学发展的大方向—融入大科学;蚕桑产业发展的开放方向—融入大农业;突破丝绸的发展瓶颈—融入大纺织;蚕桑产品研发大方向—融入大民生。站在学科巅峰的他,依然最关心蚕农“钱袋子”。

创新驱动,开启发展新征程

向仲怀善于从宏观角度看问题,他指出,我国蚕业的升级和转型,需要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作支撑。2008年12月,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正式建立,向仲怀任首席科学家。

“创新是产业革命的推动力,新形势下更应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蚕桑生态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实现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蚕学界唯一的院士,多年来,向仲怀带领我国蚕桑队伍,构建了一套创新发展战略思路,改造了一个传统学科,建立了“新蚕桑学”和“现代桑蚕产业技术体系”,培养了一代新人,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科技创新成果,延续“丝绸之路”文化血脉,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成为属于蚕业世界和世界蚕业的财富。

根据一本未出版的印刷文集《大漠驼铃》收录的一篇文章《延伸的路 流淌的河》,向仲怀的关于我国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的系统性创新思路可概括为:以“高效益”和“可持续”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实现“多级利用”,以“专业化”技术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注重企业带动,重视文化引领,面向“大民生”“大健康”“大生态”,形成“新产业”和“新市场”,开创21世纪“新丝绸之路”新篇章。

“再燃五千年不灭的火种,重建新世纪辉煌!”几千年的蚕桑文化,饱含华夏儿女的智慧和梦想。今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是对这一文化符号的最高礼赞,赋予了桑蚕产业新的时代内容,文化、科技、经济、生态,已经成为蚕桑产业同时具有的豐富价值。要真正体现这些价值所在,就要准确把握定位,创新支撑,“深耕蚕桑”,实现新的跨越和收获!

“驼铃叮当,原野唱响,丝绸古道,笛声悠扬,一条中华文明的彩带织就了人类的梦想……花绫蝉衣,日月同彰,帛书万卷,科技之光,丝路驼铃再度唱响,蚕丝之光弘扬天下……”这是向仲怀创作的《丝路驼铃》歌词,横贯古今,大气磅礴,充满使命感和力量。

中国是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祥地,丝绸是中国的骄傲,而丝绸的灿烂源于家蚕的奉献。中国的蚕丝是一个标志性产业,有5000多年的栽桑养蚕的历史,桑蚕是我国的重要产业,目前的蚕茧和生丝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蚕业科学不只是一门科学,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国家给了我那么多的荣誉,我有责任把蚕业科学发扬光大。”这就是向仲怀的事业使命。

“先生的梦想和他卓越的学识一样,在学生中传递。”学科晚辈代方银教授如是说。为加快蚕桑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推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蚕农创造财富,向仲怀苦心经营,甚至在担任西南农业大学校长时,三次请辞校长职务,专攻蚕业科学。多年来,西南大学已是业界公认的国际蚕桑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

如今,向仲怀院士已是桃李满天下,学科一代一代的青年茁壮成长,而八十高龄的他,依然早出晚归,坚持上班,研究学术,研究产业,也研究蚕丝文化,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来访者络绎不绝。有一次,客人关心他累了,提醒中断话题,好让老先生早点回家休息,向仲怀却说:“谈蚕桑,我不累!”这很快在蚕业界传为佳话。正是这样的敬业精神,影响着我国蚕桑界,开创了现代高效蚕桑、生态蚕桑、功能蚕桑的崭新局面,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长足进步,抗逆高产品种、高性能蚕丝、饲料桑、生态桑、采果观赏桑,纺织用、食品用、医用等“多元化”蚕桑“新业态”在华夏大地精彩纷呈……

猜你喜欢

蚕业家蚕蚕桑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