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延伸,实现课堂教学增值效应
2017-07-29张巧芳
张巧芳
笔者认为,冲破课堂教学格局,拓展教学时空,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因此,有效的拓展延伸,就是把有可能进入语文课堂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的资源,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提高语文运用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 延伸背景资料,走进文本
1. 介绍历史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小学语文教材有些课文由于历史事件年代久远,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因此,在教学此类课文时,要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历史事件中,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此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如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课堂上我给学生补充介绍了鸦片的知识,以及中国当时是晚清政府统治,老百姓都很穷,国家也很穷,我国的各种科学技术都很落后,没有坚船利炮,所以总受外国侵略者的欺负。经过背景资料的延伸介绍,很多学生知道了鸦片的危害——国民劳动力下降了,人们没有了斗志,国力也随之下降,整个民族危在旦夕。而林则徐是第一次第一人大规模地销毁鸦片,所以林则徐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听到这儿,学生对林则徐的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了。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英雄的精神,再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深入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就轻而易举了。
2. 展示人物背景,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情境。所谓情境,是指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景与境地。语文教学为了突出个性阅读感受,强调迁移升华,教学要让学生能进入作品的情境,学会感受、体验、揣摩,通过适当地拓展延伸,把课文的材料、情感和审美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情感。有些课文,情感的基调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如果能够给学生呈现作者生平资料,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准确、更加透彻,这样的延伸,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文本真实的情境。如教学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我初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和快乐,而这份自由和快乐来自祖父的疼爱,从而感受那浓浓的祖孙情。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肯定是片面的。此时出示作者萧红的生平资料,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升华对主人公的情感认识,感受到作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学生就能理解文字背后那淡淡的伤感,也就更为正确地把握了文本。
二、 延伸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1. 针对不同课文,延伸写作顺序。
文章的写作顺序,就是根据材料的特点以及中心表达的需要,对选择整理好的、可以使用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合理地安排在一起,组织到文章里,使文章言之有序,脉络清晰。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适当延伸写作顺序,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抓住几个方位词,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分段、概括段意。然后,我进行小结:“学习游记,首先要弄清作者的游踪,也就是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后大家写作时,也要注意这一点。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带着游客去游览景点,可是游览路线不明确,你的游客就会迷失方向。”这节课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写作拓展:“你曾经游览过什么地方?请你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景点。”经过这次练习,学生明白游记要掌握地点转换的写作顺序。又如通过《艾滋病小斗士》《钱学森》等课文中“倒叙”手法的延伸练习,学生对“倒叙”这种写作顺序了然于心。
2. 抓住重点语段,延伸写作手法。不同的课文,其表现特色各异。如《姥姥的剪纸》一课的写作亮点,在于正面、侧面描写的巧妙结合。我教学课文《爱如茉莉》时,抓住了重点语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细节描写。学完课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延伸环节:“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你得到过谁的爱?想想他关心你的生活细节。在你的生活中,爱是什么呢?填空练习:爱是一件大衣,是 ,是 ……”在浓情的音乐《爱的奉献》中,在一幅幅充满爱的画面中,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侃侃而谈,情真意切,真正动笔时就一气呵成了。
三、 延伸阅读篇目,開阔视野
1. 一篇带读一本。教材中有一些文章是从古今中外的名著中节选出来的。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追本溯源,阅读原著。如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教师适时鼓励学生阅读《水浒传》,了解梁山108位好汉的形象。学了《三顾茅庐》后,教师可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英雄人物故事。
2. 一篇带读多篇。学了《三打白骨精》以后,可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中的相关故事,这样可以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
3. 一本带读多本。由上面的推荐延伸,教师还可以激励学生:“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都应该读,《红楼梦》即使读不懂,也没关系,先对它有个总体印象就行。除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其他古今中外的名著都值得大家读!”在这样的推荐下,学生的阅读便有目标可循。
4. 相同体裁、相同内容延伸阅读。学了《长江之歌》,可推荐学生阅读现代诗歌。学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介绍世界名城的文章,如“花都”巴黎、“雾都”伦敦等,以此了解世界各地风情。
5. 创新阅读。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在集体讨论及阅读时,发现一些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学习《詹天佑》一文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人字形线路,真的这么神奇吗?”针对这一问题,我发动全班同学主动查阅资料,请教科学课老师,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进行探究性实验,在获得答案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广阔。语文教学,只有在教材选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有效地延伸,让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单位: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