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企业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合同法律风险与防范

2017-07-28莫妙珍

神州·中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风险防范国际贸易

摘要:国际贸易环境错综复杂,存在诸多法律风险,较为典型如合同条款设计不合理、争议解决方式难以决断等情况。本文从国际货物贸易防范合同法律风险的意义出发,针对中国企业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合同法律风险,提供可行性的解决思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贸易;合同法律风险;风险防范

一、国际货物贸易防范合同法律风险的意义

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由于是跨国交易,各个交易主体所处国家的经济政策与法律法规不同,如果忽略控制法律风险,很容易引起买卖双方的矛盾与冲突,一旦出现法律纠纷,就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企业需委托专业人士,及时了解交易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并根据风险的特征制定合理规避方式,减少因为法律风险造成合同各方的纠纷,保障双方顺利交易。

国际货物贸易防范合同法律风险主要存在于三个阶段:合同磋商、合同签订之后合同条款设计、合同履行。合理防控国际货物贸易合同法律风险,无论是对于整个外贸行业还是对于企业本身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外贸行业而言,活跃的国际贸易活动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促使外贸行业进入发展蓝海,且为我国带来更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而对于企业来说,则有助于其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企业产值,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发展。

二、国际货物贸易合同主要法律风险剖析

国际贸易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具有政策环境多变、交易周期较长、合同签订需要考虑的因素复杂等情况,因此比普通合同的签订复杂得多。然而,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风险问题也是有规可循的,其主要分为两类风险,其中包含签订合同风险和合同履行风险,其中,签订合同时主要有因未及时保存合同签订前期交易磋商环节的资料;未充分了解国际贸易适用的法律条款;忽视贸易术语的运用等而造成的法律风险等;而履行合同的法律风险包含信用证与合同条款不一致;进口商品未能及时检验和发出通知等。

目前,国家贸易环境正在不断变化,复杂的交易环境和法规的变化,都让国际贸易合同的法律风险倍增,这也使得国际贸易的合同签订具有国际性、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另外,进出口的企业往往也涉及到支付方法、进出口运输等问题,这又涉及到货币政策、海关制度、各国风俗等问题,因此国际贸易合同纠纷的节点较多,风险来源也较为复杂。

三、国际货物贸易订立合同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1、磋商过程的法律风险控制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双方在磋商中发表过的看法、出示的信息都应改为最终完成合同签订之后的参考意见,有些主要内容更应写入合同,换言之,交易主体之间最终生效的合同,除了各方正式签署合同的内容之外,还应包含双方就交易中所有问题达成一致协议的总和。因此,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应该妥善保留双方沟通、协商的资料,譬如电话录音文件、信件、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记录、在线文件传输会议记录等。比较合适的方式是在保存每份文件的时候都在备注中标注函电的日期和原因,有助于雙方在风险问题上达成一致。

2、合同条款设计的法律风险控制

(1)选择正确的贸易术语

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货物贸易最为常用的两个贸易术语分别为FOB和CIF。但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之下,不当适用该等术语却有可能造成法律风险,因此对企业而言,应根据具体交易情况选择更为合适的贸易术语。

FOB和CIF都有明确的规定,货物风险转移点约定为船舷,也就是说卖方的风险延伸到货物进入船舶为止。因此这两种方式更加适用于船运。而对于集装箱运输而言:托运人一般都会在集装箱堆场将货物交付与承运人,之后才有承运人进行监管。但是,从集装箱堆场到船舷之间会有一个区间,在这个区间内货物的损失对于卖方而言就处于难以控制的状态。而对于陆运或者空运而言,根本就没有船舷这一风险转移点,也就是无法确定风险到底应该在何时何地转移,这种情况对于买卖双方而言,风险都是较大的。

对于该类情况,可以考虑改为选择FCA和CIP贸易术语,这两个术语跟FOB和CIF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这两种术语中约定风险转移点为交付承运人之时,不存在船舷这一限制,因此这两种贸易术语对于很多运输方式都是适用的,并不限制于船运。

(2)选择适当的付款方式

国际贸易中较为常用的付款方式有三种,信用证L/C(Letter of Credit),电汇T/T(Telegraphic Transfer),付款交单D/P(Document against Payment)。目前中国企业使用得最广泛的是信用证L/C,如果交易过程较为复杂,还会设置不同的付款阶段,完整的付款流程可使用多种付款方式。

相对于其他几种付款方式,信用证的优势在于有银行信用的介入,这种方式适用于对对方情况不了解的贸易双方,但是这种方式不仅过程繁琐,费用也不菲,且同样容易出现纠纷。这就需要企业判定客户的优先级,根据评级选定最合适的付款方式,规避风险同时减少费用。

(3)选择有资质的交易主体

国际贸易过程中涉及的主体较多,外国买家、代理商、实际付款人、进出口代理人等等,这些主体都有可能成为国内生产商出口交易的相对方。若在交易之初没有对这些主体角色的资质进行辨析,并以合同的方式予以明确,那么在争议发生时就有可能出现互相推诿责任。因此,国际贸易中,企业必须甄别及选择有资质的主体进行交易,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另外,国内生产商在出口前,应签订外销合同或者订单,在合同中明确买方身份,如涉及到代理人或者第三方付款人,均应在外销合同中注明,避免主体不清、混淆。

(4)选择有利的争议解决方式

国际贸易中可变因素较多,出现争议也是常识,因此企业应注重选取对自身有利的争议解决方式,并在合同中作出明确约定。目前具备法律效力的争议解决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法院诉讼和仲裁。

法院诉讼通常的流程为两审制,而仲裁则是一裁终局,不能上诉。仅从时间成本来看,仲裁更加合理,但采取法院诉讼解决涉外纠纷,则公证、送达等程序都把控得比较严格。就裁判质量而言,仲裁裁决受到的监督力度非常弱,容易受非法律因素的影响,且只经过一个程序即告终结,因此,法院诉讼的裁判质量较高。就裁判结构收取的费用而言,仲裁费用一般高于法院诉讼费用。因此,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情况,选取更为有利的争议解决方式。endprint

(5)选择争议解决机构

很多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会选择仲裁解决争议,选定合适的机构能大幅度降低纠纷的解决难度。目前国际上主流仲裁机构有: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国际商品协定临时协调委员会(ICCICA)、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等。就国际仲裁整体情况而言,主流觀点认为ICCICA比其他机构更具有中立性,金额较大的贸易活动更倾向选择ICCICA,但是该机构的费用也较高。企业在选择仲裁地点还应考虑当地律法的友好性以及是否方便,香港、新加坡都是不错的选择,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这两者交通也较方便。另外,ICCICA和CIETAC机构都允许当事人自行约定仲裁地点。

3、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1)比对信用证与合同条款的一致性

因为有些进口方会在信用证条款中添加一些合同中并不存在的条款,这些条款的合理性需要企业及时甄别。有些买家提出的条款并不合理,例如要求提交由买方签字的接受函、证明文件签字要与其在银行留档文件一致等。这类条款其实是把信用证付款的决定权交给了买方。因此,出口方在接到进口方的信用证后一定认真对比,如果存在信用证与合同条款的一致性的情况或者附加条款不合理的情况,一定要修改。

(2)及时检验和发出通知

进口方在接到货物后,一定要根据合同的约定及时检验,如无约定则要尽快检验,发现质量、数量不符合约定要马上通知出口方。如果未能及时检验或通知,则可能丧失提出货物不符的权利,除非货物有保质期。

(3)实例分析:进口生产线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国际贸易中,工业领域很多需要从国外购买生产线的案例。因为进口线并不仅仅是涉及到产品质量问题,还涉及到安装、调试、验收等过程,不仅周期较长,也需要双方的协调配合,另外,这类情况出现问题往往难以界定。

因此在进口生产线安装过程中,有较多问题需要注意。例如,对于配套设施问题,如果中方希望提供部分配套设施,应当尽量选择那些功能独立、出现问题后比较容易界定问题范围的单元来提供,并要求主设备供应商提供详细的接口数据;关于工人,可以要求供货商安装前对己方工人进行培训,由其考评合格后再开始工作;原材料可以要求对方先行检验合格;双方各自雇佣翻译人员,以免在出现沟通障碍时对方将责任推到己方;在安装过程中,每一天的工作情况都应形成书面记录,由双方签字确认。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的交易存在着各国法律条款的差异,而且还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贸易各方面临较多的合同法律风险,企业应予以重视,充分了解当地交易政策,制定好相应的风险解决措施,保障交易安全,对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徐董锋.国际货物贸易合同法律风险分析及防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3):132-133.

[2]王馨.保函换取清洁提单的法律风险防范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5.

[3]索光举.国际货物贸易中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全球金融风暴视野中的法律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62-65.

[4]吴海曦.《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卖方的知识产权权利担保责任研究[D].厦门大学,2007.

作者简介:莫妙珍,女,广东南国德赛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广东广州),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险防范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银行金融理财风险研究与对策
信用证软条款的成因及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国际贸易融资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