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究
2017-07-28姚萍
姚萍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究势在必行,应该引起全体师生的充分重视和格外关注,在不断努力和探索的过程中,挖掘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会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很多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教学;创新探究;方法探讨
前言: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究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正视面临的问题和地理教学的困境,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应对,才会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快乐的地理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收获能力、收获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仍的面临问题
1、学生地理知识学习主动性不强,没有较高的学习热情。
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主动性不强,学生的学习没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而是在教师的督促下,课业压力下进行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对于地理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模棱两可,这样学生的学习陷入瓶颈,学生很难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扎实自己的基础,这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積极主动的开展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效的利用课余时间,不能在课堂上以最饱满的状态面对讨论和探究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问题看似琐碎细小,但是,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地理学习来说至关重要,正是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提高,创新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实施。
2、地理学习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有效的联系生活实际。
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不能做到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正确快速的回答,要知道,很多问题看似简单,在书上写的非常清晰,但是如果不能有效的准确的记在学生的脑海里,那么也就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地理学习就很难有进一步的提高。此外,我们发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够,过于死板,教学过程过于传统,学生不能紧密的将地理学习的方向或者山脉河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就导致学生的地理学习与生活脱轨,不能得到及时的运用和巩固,同时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更是难以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二、新课改下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
1、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一个生动丰富有趣的环境下进行,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才会在最大程度上被激发,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对于紧张的高中生活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每一位学生都带着压力和困惑去思考问题,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那么学习效率一定不高学生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和进一步的飞跃。
2、扎实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更离不开学生的扎实基本功,如果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囫囵吞枣,再加上教师丰富的课堂活动形式,会让学生浑水摸鱼,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更失去了对地理知识的把握,这样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扎实学生的学习基本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问题,更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我们应该不断的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让学生养成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利用好课余的时间,复习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样当老师提出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才不会感觉陌生,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才会更加扎实深刻,不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地理教学的创新教学也就自然而然了。
3、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传授一定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想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应该传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对问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感悟,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会热爱地理学习,会在地理课堂上表现的更加活跃,自在,也能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收获自信。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方法,避免题海战术。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做错的题目的积累和总结,在不断的有条理方法的学习中,地理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创新教学也会得到顺利的展开。
结束语: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依赖于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扎实的基本功,在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引导下,学生会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努力,学生的学习会一天比一天进步,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这样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创新教学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目标,需要扎实的知识积累和方法,我们不能急功近利。
参考文献:
[1]谢上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194.
[2]曾莠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6):181-1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