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俊”关于铁画锻制技艺论述
2017-07-28朱守俊
一、简介
朱守俊,生于安徽,19岁跟岳父陈国顺学艺,1982年来上海并定居至今,安徽自古铁冶业发达,有“铁到安徽自成钢”的美誉,朱守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成功地创作出由热煅改为冷锻铁制书画艺术,上海海派铁画制作技艺即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铁画,也称“铁花”,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
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吸取了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以低碳钢作原料,“以铁代墨,以锤代笔”,千锤百炼,锻制而成,其风格刚劲挺秀、朴实雅健、黑白相间、虚实相生、神似国画。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精工制成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艺术品。
二、溯源
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上海濒临长江,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冶铁业就十分发达,而发达的冶铁业和高超的锻技,为上海海派铁画的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铁画一经问世,不仅“远客多购之”,而且“名噪公卿间”,士大夫阶层人士把它作为“斋壁雅玩”之物欣赏,文人墨客更是推崇备至,赋诗著文加以赞扬。清代金石家朱文藻在《题铁画》一诗中作了生动的描述:“乍看似墨泼素绢,山水人物皆空嵌。风飘秀色动兰竹,雪催老杆撑松杉。华轩逼人有寒气,盛暑亦欲添衣裳。最宜桦烛晓风夜,千枝万蕊发翠岩。元明旧迹共谛视,转觉暗淡精神减。”他认为元明时代丹青高手之画与铁画相比也黯然失色。清代诗人梁同书称铁画“无不入妙”,“世罕见之”。他作《铁画歌》云:“谁叫幻作绕指柔,巧夺江南钧巢笔。……采绘易化丹青改,此画铮铮长不毁。”
“朱守俊”自创的上海海派铁画先后参加过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和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2009年为了迎接上海世博会,创作了《海宝送福》《中国人办世博》两件作品获得了“上海民间艺术迎世博纪念品设计大赛”二等奖,同年作品《中国人办世博》还获得“中国恒好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赛”优秀创意奖。2010年8月2日“海派铁艺画秀”项目入选中国世博会公众参与馆现场表演展示。2011年6月入选上海市普陀区海派铁艺书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年铁字书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在首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中入围展出。
三、制作技艺
上海海派铁画源于国画,具有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艺术特征,纯靠手工锻打完成。
铁画吸取了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以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熟铁作原料,艺人们以锤为笔,以炉为砚,以铁为墨,以钻为案,锻铁为画,依据画稿取料入炉,经冶炼后,再经过锻打、焊接、钻锉、整形、防锈烘漆,然后衬以白底,装框成画。画面保持铁的本色,不涂彩,精致而成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艺术品。其特点既有国画、水墨画之境,又有强烈的艺术立体感,黑白分明,苍劲凝重,被称为“巧夺万代所未有”。鐵画既有国画的神韵,又有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华一绝”。
铁画的品种分为三类:一类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兰、竹、菊、鹰等为题材,这类铁画衬板镶框,挂于粉墙之上,黑白分明,线条刚劲挺秀,结构清晰,更显端庄醒目。第二类为灯彩,一般由4至6幅铁画组成,内糊以纸或素绢,中间可以点燃蜡烛,光彩照人,富于情趣。第三类为屏风,多为山水风景,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四、传承意义
铁画的构图采用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和笔意,远景赋以疏细线条,近物则以粗犷布势,使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能得透视之感,人物能具传神之态,花鸟能显栩栩之姿,锤锻之巧与画理相通,绘画与工艺品结合。
上海海派铁画近年来,在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等基础上,又创有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纯金和镀金铁画等,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200多个品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
但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不断影响着铁画质量,加上兼备国画和文学修养的铁画艺人出现断代,上海海派铁画面临技艺变形、失传的困境,亟待国家给予支持和扶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