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在小学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中的应用
2017-07-28张超
张超
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为PBL),是“学习者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实际体验、探索创新、内化吸收的过程中,以团队为组织形式自主地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学习”。“桥”项目是一个为期一学期的课程,是全国小学教育联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斯坦福评价、学习和公平中心,国际教育荣誉学会等联合主办的“桥·全球教育共同体”活动之一。
这里以该项目在重庆市巴蜀小学的实施为例,来看项目学习如何带来学生跨学科自主学习和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推动学校学科课程的综合化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该项目课程编制及实施的介绍,可以供读者在设计自己的项目时借鉴——“如果你知道一个项目是如何运作的,那么你将能设计出自己的项目。”如图1所示。
本案例介绍的三年级下学期的项目任务是:为旅游观光设计一座重庆桥梁的徒步浏览线路。实践中需要综合运用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品德、体育及美术等学科知识,在教室小课堂、学校中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中开展。
一、项目的确立
项目设计是PBL的开端,项目是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及标准达成的依托。本案例中,“桥”项目选题主要从现实运用、课程标准和学生兴趣三个方面着手设计,如图2所示。
(一)现实运用
重庆是著名的桥都,長江、嘉陵江两江环绕,50余座跨江大桥成为重庆人跨越山水的纽带,也是重庆生活的一种符号。通过这个话题,可以了解桥与两江、桥与人、桥与经济、桥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随着直辖以来的巨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将重庆作为旅游目的地,仅2013年就接待游客3亿人次,重庆“非去不可”的旅行理念为更多人熟知。以“桥”为学习载体,巧妙地融入了重庆特色和文化。
(二)课程标准
有意义的项目必然是能达成某种教育目的。PBL促进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有效地在分科课程与项目综合实施间建立起目标融合、内容整合的链接。本案例中,我们召集年级全体任课教师研讨项目,一方面,“从学科出发”,各学科教师准确把握本学科相关联主题内容的课标要求;另一方面,“从我到我们”,在考虑各学科的哪一部分交叉的内容能为学生重新设计成项目时,致力于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这一话题从该学科中来,为学生建立各学科及与生活的关联。如表1所示。
(三)学生兴趣
很多学生觉得学校布置的作业没有意义,因为他们没有感觉到学习的需要。教师总是告诉学生应该学习某些东西,因为以后生活中会需要,或是因为方便下一课程的学习,甚至仅仅因为“考试会考到”,这些说法并不能激励学生。本案例中,教师有了项目主题的初步意向后,通过访谈,了解学生的基础和真实的期待。“你对研究‘桥感兴趣吗?”“你希望了解有关‘桥哪个方面的知识?”学生回答“桥墩”“没有墩子都能立起来?”“是谁发明和第一个建造这个桥?”“为什么桥上面有些造型是拱起来的?”等。
一个开放的、跨学科的、具有挑战性和引人入胜的研究项目,一定是让学生从项目选题开始便参与其中,选择他们认为是一件有趣并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效果就更好。
二、项目的发动
PBL通过能激起学生兴趣和触发疑问的“初始事件”(entry event)来开始一个项目。
学校邀请到重庆市桥梁协会副会长给学生们带来别开生面的桥梁知识讲座。他首先播放了一段精彩的重庆桥梁视频集锦,生动展现了“桥都”的神韵。接着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呈现了古今中外真实的、有代表性的桥,直观有趣地介绍了“何为桥梁?桥从何来?桥之功能”;二是深入浅出地展示了“桥梁的种类”;三是交流了“桥与社会生活”,桥是“历史文化的传承,社会交流的纽带,经济发展的基石,城市繁荣的象征”,尤其是诗、词、歌、画、戏、故事中的桥和个人感悟的分享,生动活泼地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能遇到桥”。
介绍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学生纷纷讲述自己了解的重庆桥,议论重庆桥的特点,以及其他地方的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初始事件,激发了学生思考:我准备怎样研究桥?需要了解哪些知识来迎接项目的挑战?这时,引出项目,告诉学生在这一学期里将以“桥”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于是讨论深入:怎样到这座桥?回答“你想通过什么方式去探索桥”时,学生说“上网查”“实地观看”“采访市民”“看书”等。
“初始事件”不要求教授内容,只是为了提起兴趣、产生共鸣,可以形式各样:一段视频,一场热烈的讨论,一位演讲嘉宾,实地考察等都行。相反,如果只用一组材料来布置项目,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它看起来更像是挤占时间的作业的前奏。
三、项目的设计
桥”项目选题确定后,重点是设计任务,其核心是学生在项目发动的初始事件后基于自己的经验提出有关“桥”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个驱动性问题(a driving question)。通过这一任务(问题),让学生明确清晰的目标,并感受到挑战。
在前边提到的学生访谈和专家讲座的基础上,学校邀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桥梁工程所专家,就“全桥”(完整研究一座桥)的研究内容进行头脑风暴,将学习内容结构化处理,并力求以适合小学生的问题形式呈现:
1.这座桥在哪里?
2.为什么建这座桥?
3.为什么建这样一座桥?
4.这座桥的长度有多长?
5.这座桥的高度有多高?
6.这座桥是怎样建造的?
7.这座桥的寿命会有多长?寿命结束后,会去哪儿?
8.人们是怎样使用这座桥的?
……
学科课程标准的整合和相关联内容的重组,是提出驱动性问题的一种方法,本案例便是如此。通过美国PBL专家Justin Wells和 Kevin Gant的研讨,结合三年级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特点,具体为一个驱动性任务:创造一个以重庆某座桥梁为核心的徒步游览指南。“游览指南”这一项目成果,便是将驱动性问题转化为若干具体的实践内容,并据此拟定出学生玩中学、做中学的“游戏规则”:去桥梁的路线及本次游览的起点;和桥梁有关的历史信息;桥梁附近有意思的地点;从桥梁上可以看到的有意思的地点;你观察到的这座桥梁的载重能力;其他有趣或对游览者有用的信息;游览中至少包含三处停留点,需要标示出步行抵达所需时间;最终成果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
驱动性问题应该是能激发讨论的、开放式的,并且与教师想让学生学习的核心相关。可以是有关哲学、争议问题或有趣的话题(如好朋友意味着什么?),与之相关的呈现方式,如:演讲、辩论、模拟听证会等;可以是具体的(如何为社区制作树木指南?),如:制作作品、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等,这种方式在小学中常用,因为它们对学生来说很具体,将问题情境化;同时,也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现实世界中的身份(作为CBA球队经理,如何挑选最棒的球员来赢得比赛?),通过设置角色,可以增加项目的真实性和工作的深刻性,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外的成人角色,以及在真实情境中如何工作。
如果驱动性问题可以通过“百度”直接找到,就不足以指导长达几周的项目;为了让这些规则更贴近生活和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并征求相关专业人士的建议,同時,也可以先去亲自做一次这个项目,以确保可行和教师必要的指导。
四、项目的目标
PBL在布置任务时,教师会提供给学生这个项目的量规(rubric,评价标准),在项目进行中教师将明确地教授并评估学生的这些技能,并会让学生持续地对照标准自我评估。一个PBL项目应该让学生有机会掌握 21 世纪技能,比如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合作(collaboration)、沟通(communication)、创造性/创新 (creativity/innovation)以及使用技术,这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如鱼得水,同时,量规的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尽量能够观察和测量。
“桥”项目的学习中,教师发布的“桥项目:徒步游览量规”包括游览设计、交流、协作和项目管理四个部分,分别从“需要避免的错误或行为”“基本要求”和“优秀水平”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基本要求”方面,四个部分的要求大致为:发布的徒步游览应包括如何抵达、桥梁历史、工程信息、三处停留点、步行时间等;通过文字、图片等不同信息呈现,内容清晰简洁,图片有说明等;倾听并尊重每个人的观点,根据成员的强项分配任务等。
五、项目的探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结论,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亲身实践、合作完成任务,实现真正的探究。基本步骤如图3所示。
首先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分工。当前,学校普遍以分科课程为主,因此,我们在开展这样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中,以班主任或某一个学科为主,主动联系相关学科,形成协同教学的教师团队;进而带动学生形成3~4人一组的合作学习小组,构成小组的成员尽量对学习或研究各有喜好,不同兴趣特长、不同个性特点的异质组合在学习中有助于相互补充和配合。
接着各小组明确项目任务,思考如何应对项目的驱动性问题,以及建立合作规则,拟订计划。项目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持续推进,每周跨学科的学习,可以是在教室,也可以是在校内或校外实践等不同形式。学生工作的时候,每个小组要经常停下来,用全班与教师一起制订好的量规检查本组的合作和项目进行得如何;学生要主动寻求资源,以便掌握完成项目任务所必要的学科知识、信息技术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准备。
虽然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但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是非常忙碌的:每个教学单元,由教师先介绍在项目推进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些学科基本知识;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及对学生学习的观察,预期到学生的困难点在哪儿,并就关键的环节给学生搭建“脚手架”,即以某一个主题的“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指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监督小组的进度,在不同小组中穿梭,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还要组织有效的小组间交流,分析在先前研究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并推荐好的方式;同时在合作方面,教师也需要就如何利用时间、分配任务、团结合作等作指导;在项目进行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教师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比如如何制作视频、PPT,如何提升与人交往及演讲能力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小组都将形成自己具体的成果,并准备好交流。学生作品不只是为了教师或者考试而做的,可以邀请家长、同龄人、社区代表以及商业和政府组织代表等参与成果的展示,学生要回答问题,并反思他们是怎样完成这个项目的,下一步要怎么做、他们获得了什么知识和技能、是否为自己感到骄傲等。成果如果可以提供给社会公共组织或相关部门,创造出一些能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内容,那会更有意义。
例如,有一组研究的是“朝天门长江大桥徒步游览指南”。教师介绍项目后,首先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热身活动,各小组学生按分组就座,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个人或家庭的照片,小组成员说一说从照片中看到的信息,然后由分享的学生简单介绍照片背后的故事。接着,教师给学生出示项目任务内容(驱动性问题),小组阅读后讨论:“哪些是关键词语?”“关于这个项目你了解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为了完成这个项目,你还需要知道什么?”通过讨论和小组间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对要开展的项目及如何去具体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室里呈现出主动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探究、争鸣与包容的参与式学习氛围。
下一节课,教师出示并解读“桥项目:徒步游览量规”,小组对照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初步思路。通过讨论,小组明确了要做的项目是提供给游客自助游览的,要站在一个陌生人的角度来思考,由此初步设计了游览指南。如表2所示。
接着,根据小组每个人的特点进行分工:一人负责视频图片拍摄及成果PPT制作,一人负责三个景点的看点资料收集和整理,一人负责成果介绍,另一人负责地图路线设计,而徒步时间、观测点等大家一起实地走桥。
为了给学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也是让学习达到必要的学科年段学习标准,各学科将用一周的时间协同教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了解桥的结构、材料等知识;在体育课上学习识别方向的方法;在数学课上学习如何清楚地记录和描述桥的位置,了解并测算实际距离的方法;在美术课上学习清晰美观地绘制出行走路线;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如何利用PPT、视频等记录过程资料并制作项目成果;在语文课上学习如何写图片的说明更有吸引力;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讨论乘车、寻路的一些基本礼节,体会大桥无形,驻到人们心中的桥是另一种美丽的桥……
接下来的四周时间,小组根据计划,整合各种资源,采取不同的形式,发挥各自的创意,推进项目的研究。小组首先完成了“朝天门长江大桥”“洋人街”“北滨路”景点的资料查询,推进并修改和完善了计划。接着利用学校社会实践大课堂时间,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按照计划路线和时间,走访了三个景点,在夜里徒步后,确定了四个观察点:从南到北左中右,加上另一侧回程的中部,每个点在那个时间可以看到什么,照了相并配了文字,同时测量了成年人、小朋友、老人,按不同的步长,经过1741米的大桥一侧停留与否所需要的不同时间。同时,小组讨论,很多游客并不是专业的建设人员,此行之所以看重庆的桥,更多是希望通过有代表性的桥,感受重庆的夜景,看重庆的发展,以及感受重庆人的生活。于是,在走访中,小组与在桥上走的家庭、恋人、兄弟等进行了交谈,了解他们眼中的重庆,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期待,并把这种方式,写进了徒步计划——“可以做点什么?”……有了实地的走访,接下来便开始整理资料,完善计划,准备指南PPT的制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开展了“如何测量徒步速度?”“怎样制作电子PPT?”“如何介绍自己的作品更受欢迎”三个“需要知道的”选修工作坊,每次每个组可以派一个代表参加后将学习收获带回自己的小组分享,教师还邀请了旅游公司、演讲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指导。
当初步形成研究成果,便进入反馈和修改的一周。在课上,教师首先让学生对照量规反思:“哪些目标已达成,哪些尚未达成?”,在小组中讨论“对于目前为止的成果还有什么需要做的?”进而在全班交流,然后由各组继续修改。实际上,大部分小组并不是一开始就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进行相互学习和修改,还训练了学生用量规相互进行评价的能力。
成果展示活动中,教师首先出示了一个好的示范和一个坏的示范,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评价并完成合格的成果。接着,两个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轮流听取对方对成果的介绍,然后根据量规和范例,以“演讲者演示”“阐述问题”,然后另一小组以“我喜欢……”“我觉得……”最后“演讲者回复”的分享与评论步骤,相互交流和学习。
在展示活动当天,教师还邀请了家长、桥梁专家、旅游局的相关人士参加。本案例中的小组以“这就是重庆非去不可的朝天门长江大桥……”“等您聆听……”并配上小组成员在夜间桥上拍摄到的桥的照片结束了介绍。其他同学也非常激动,认真准备了文字、PPT、微电影、手绘等重庆不同大桥不同形式的浏览指南,并通过介绍、演唱、模拟推介会等形式呈现,还有的小组提出了对大桥周边及重庆旅游的建议。现场各方人士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现实运用。
在活动的最后,教师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在每个小组的浏览计划中,节选了有代表性的主要画面,制作成一个短片推荐给全体分享,并配上原创的“数大桥”的歌曲和各小组进行此次“桥”项目学习的过程照片……学生对“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有了更真切、快乐的理解。
学期末,巴蜀小学承办的“桥·全球教育共同体”暨第二届小学教育国际会议中,来自美国、芬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中国的50所中小学及学术机构的专家、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桥吧”嘉年华活动。巴蜀小学各年级的学生,展示了“桥”项目学习的成果。桥的建造、桥的承重、桥的游乐、桥的旅行等丰富多彩的成果,通过图文并茂、模型、声光电等综合表现形式,生动展现了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的成长。
六、 “桥”项目学习的启示
课程综合化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之一,近年来,中小学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学生的需求、学校的条件,进行了积极的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诸如学科本位、评价考试限制、理论知识不足、教师跨学科合作困难、家长合力不够、管理及教研体制不匹配等问题,使实践探索仍面临着重重困难。要选点突破并以点带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是教师跨学科的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不足。
借鉴国内外相关专家及实践的研究和巴蜀小学“桥”项目实施的生动案例,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和讨论:
(一)核心目标如何把握?——从学科出发。
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学科课程整合设计后,既没有公认的好的实施方法,又没有一个明确科学的标准来评价,莫不是新的没建立,原本分科的好的东西又丢了?在现场,我们也看到有时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跨学科很强的主题提出后,教师似乎更关心课程主题统整下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而不会进一步去了解关系到哪些概念、原则等课程标准的要求,致使出现为整合而整合的拼凑现象。
PBL的项目即是课程,学习者不是学习一个新的项目,而是通过这个项目学习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虽然教师实施项目时确实不会像运用讲解、作业和教科书这些方法时一样教同样多的内容,但是学生在完成设计良好的项目时,会因为需要相关学科的知识支撑而主动地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学科内容。同样重要的是,项目的确立就来源于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项目的计划是对各学科知识、概念、原理及学生生活素材的逻辑重组,使其“转化”为一体。因此,学习者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体验、感悟学科知识、概念、原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建构起学科知识、概念、原理的个性化理解,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自己的高级思维能力。这就使从学科出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有了目标方向,奠定了实践的基础。
(二)教师如何实现跨学科协同教学?——从我到我们。
正如Hargreaves和Macmillian所言:“课程整合不仅要把课程内容结合起来,更要把教师结合起来。”就现行的学校整体课程方案规划、班级授课制的学习时间安排、教师的工作量核定及進修和职称晋升渠道等而言,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对分科课程的研究和个人化的工作方式。要探索学科课程整合,需要人员发展与课程研究并行,教师观念的更新与方法的丰富举足轻重。
PBL的项目,来源于现实生活和学生兴趣,这些实际问题往往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分析并解决,这促使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关注多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项目实施中,如果能感受到这样的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奇妙作用,就能帮助教师树立“双赢”思维,激起实施学科整合及与人合作的意愿。
同时,课改,往往更多关注改课堂教学,而不是课程,都是看40分钟是怎么上的,容易忽略更长远的东西。PBL没有跨学科学习以及学习时间的硬性要求,通过量规,明确目标及保底要求,这叫“游戏规则”,至于怎么解决,多少时间解决,空间都留给教师。管理从机制上保障教师有共同讨论的时间,给教师搭伴,形成几个人的跨学科教学小组;教师一方面需要对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准确把握,更需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把“我”融入“我们”——相互聆听,了解不同学科“综合、关联、渗透、交融”的可能,进而对现行教材进行新的梳理、解构、组合,进行跨学科协同教学。
(三) 作品是主要的学习成果?——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轮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PBL项目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学习内容来源于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而非出自规定好的必教教材清单。这可能是教师最担心的事。如果学生遗漏了什么,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怎么办?
实际上,在项目学习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高,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强调师生、生生以及该项目活动的所有人员相互合作,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密切合作,在提出问题、整合资源、实施计划、制作作品等过程中,每位成员共享自己的思维成果,充分交流互动,真正从接受学习变为有意义的探究学习;由此,项目学习,最终是通过成果的发布或介绍来表现,其作品包括实物,录像、音乐、PPT、网页、报告等,但比起这些有形的结果,过程中带给学生的调查研究方法、与人合作交流、自信优雅呈现等受益终身的能力与习惯更是人生独特而有意义的东西。
课程综合,就是越来越把一个人当作“全人”来看待,并奠基其持续一生的发展。项目学习,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开展跨学科学习,通过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值得我们加以实践、探究。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