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
2017-07-28朱卓君沈新荣
朱卓君+沈新荣
自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处于转型探索之中。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学校更应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大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最直接的表征是学生表现,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课程教学、教师和学习环境等。近年来,天一中学以培育具有“卓越思维、宏观视野、积极人格、济世情怀”等品质的学生為发展目标,积极倡导“丰富课程、丰富活动、丰富经历”,着力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目标追求:培养“积极的生活者”
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为多样、更具个性、更高要求。原本“一刀切、齐步走、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看重“学术能力”而忽视“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传统评价方式也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优质、多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大趋势。
要改变一所学校,必须改变其价值追求。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反思,天一中学确立了明确的育人目标。通过构建丰富课程,推进项目学习,探索更具个性化的指导方式,力图“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个天一学子在天一校园里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实践中,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的五项素质(德、智、体、美、劳)、四大品质(卓越思维、宏观视野、积极人格、济世情怀)、三大能力(学术能力、领导能力、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奠定“积极的生活者”的基本特征,使学校课程成为具有“远大理想、文理兼备、个性卓越”的优秀学生成批涌现的沃土。
要实现培养“积极的生活者”的育人总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的多样化的需求,需要学校为学生搭建适合他们发展的平台,我们把“课程基地”建设作为一个抓手。自2011年起,江苏省开启了建设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新征程。“课程基地”是江苏省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创新,其目的是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在这轮改革浪潮中,天一中学抢抓发展机遇,依托学校科技教育特色,立足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于2011年8月成功申报了“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成为全省首批31个课程基地之一。
“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整合数理化生地等科学课程、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人生规划与生活德育等社会课程,使原本相对独立的学科课程建设和基于学科思维的实施方式,纳入到贴近最新科技动态、注重动手实践、关注生产生活的视角中。因此,学校课程基地的建设体现了以下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在教育目标上,指向自主的学习者和有梦想的创造者的培养;第二,在内容构成上,以“学生研究项目”为学习载体,突出综合性;第三,在学习方式上,强调“项目学习”“做中学”,重视探究与体验。
我们依托“课程基地”这一综合性教学平台,积极推进以项目教学、项目研究为主要方式的项目学习,找到了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从而为育人模式从整齐划一转向全面而有个性上来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形式:成立“天一科学院”
根据课程改革实践积累的经验,作为一项完整的教学改革,应当从组织管理、课程资源、学习平台、学习载体和多元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其中每一项改革都离不开学生,而学生总是属于特定组织的。我们选择从最有活力的科技社团入手,以组织形式的变革为突破口,带动整体改革。
学校科技社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成立兴趣小组。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就开始了科技教育探索,成立学习兴趣小组,为学有余力并且对理科课程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资源。85届毕业生、中科院院士杜江峰,谈及在母校学习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自主学习内容与空间的兴趣小组活动”,这对他投身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二阶段,成立科技社团。2003年,一些兴趣趋同、学习意愿强烈的学生开始按学术领域的不同自愿组建成立了科技社团。科技社团的课程围绕不同学科、领域的真实问题展开,以“学生研究项目”的形式介入社团课堂。第三阶段,成立天一科学院。 通过整合社团、整合课程、整合资源等途径成立的天一科学院,为学生开展项目学习、项目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物质、环境以及管理等保障条件;也解决了原来各类科技社团管理较分散,各类学科与学生项目研究不能很好衔接、课程资源不够丰富等问题。
天一科学院是学校科技类社团的总称,包含天一天文社、智能研究院、3D打印研究院等15个分院。天一科学院的项目学习课程凭借“内容学术性”“实践探究性”“主体参与性”“主导拓展性”“优势凸显性”等特性,不仅促进了学生学术能力、创造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而且取得了一大批项目研究的丰硕成果。如徐安炯同学的《太阳能固定双向互补超大面积聚光蜂窝热水蒸气炉》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英特尔英才奖”,项国等同学的《电磁质量驱动器的创作研究》获登峰杯全国中学生学术创新大赛一等奖。学校在省级科创大赛、登峰杯全国决赛等赛事中已多次取得第一的好成绩。
实践证明,在天一科学院的项目学习课程中,“知识”仅仅是学生众多收获中的一小部分,“学科兴趣”“探究精神”“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的发展与提高,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禀赋与志趣的发展。
三、课程体系:构建“三类丰富课程”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兰祖利提出了“全校范围丰富教学模式”,其教育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丰富教学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给学生创造更大的探索、发展空间,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他们的特长、才能、兴趣。没有自主性,其主动性、创造性就无从谈起。
为培养学生的项目学习能力,学校在借鉴“丰富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以“面向全体、兴趣导向、分层提升”为原则,开发了支持“丰富课程、丰富活动、丰富经历”的“三类丰富课程”。“丰富教学模式”提供了教学组织、教学手段的一系列策略,但并不包括具体教学内容的实施。学校依靠那些有热情、有经验、有专长的教师参与,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填补了空白。
“三类丰富课程”包含:第一类丰富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兴趣。第二类丰富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培育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研究问题的基础能力。第三类丰富课程,面向个体或小组学生,主要是培育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学习轨迹的选择性、研究问题的真实性是其重要特征,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成效是明显的。(见图1)
“三类丰富课程”中最具挑战性的是第三类课程,其学习内容是以“学生研究项目”的形式呈现的,学生研究项目的质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需要寻找真实问题,面对真实问题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形成研究项目。学校建立了多学科支撑、跨学科的项目研究学习模型,初步形成了物理探究、化学趣味实验、实用生物、工程、技术整合、地理天文六类主题性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开发了相应的校本选修课以及系列的研究项目。
学校将研究项目根据项目的教学目标分为必修项目和选择性项目。必修项目面向必修课的全体学生,结合国家课程,在课堂上实施。如结合技术课程的“设计的一般过程”单元,学生人人完成“LED节能小台灯的创作项目”,这类项目重点培育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
选择性项目面向选修课、科技社团及对某一方面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包括必选项目和任选项目两类。必选项目面向全体选修课学生,如选择智能机器人技术选修课的学生,开展“避障机器人创作”项目研究。任选项目,面向个体或小组学生,在技术整合课程、研究性课程、科技社团活动课程上,依托e学习互动平台实施。其中,“任选项目”又按照挑战性难度分为三类:模仿探究项目、自主探究项目、自主创新项目。(见图2)
四、学习方式:推动“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就是通过项目来组织课堂教学,它以教学目标为指向,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确立、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总结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其实质是寻找真实问题,质疑、探究、合作的研究性活动。
学校在项目学习的具体推进上形成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方式。第一阶段侧重对教学内容的重组,构建了作为学习载体的研究项目。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借助真实世界中的各种资源,经整合后形成教学用的“学生研究项目”。各教研组已开发和开发中的“学生研究项目”总计有数百项。如,地理教研组已先后围绕“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等章节,开发了多个适合课堂教学“学生研究项目”,相关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也已日臻完善。
第二阶段侧重借助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开展了以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学习。天一中学以项目确定、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四个环节来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学习。“项目确定”体现了课堂教学核心内容的主题,“项目设计”由课内探究项目与课外准备项目组成,“项目实施”包括项目团队组建、项目导学案编制、学生的课前准备与课堂活动等,“项目评价”包括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综合评价。
第三阶段侧重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推进以项目为课题的项目研究。天一中学对“学生研究项目”进行了深度设计,通过对原有项目的转化,许多验证性的研究活动被转化为结构化的研究活动,甚至是引导性的或开放式的研究活动。学生依据“组建小组”“提出问题”“形成课题”“制订方案”“开展研究”“展示成果”“总结评价”等步骤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多年来,学校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等竞技性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全国天文社团发展论坛等学术会议邀请并做报告,在《地理教学》等教育教学类重点期刊发表项目研究论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五、实践平台:建设“创新实验室”
创新实验室是学校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科学教师开展项目教学的实验室,是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主要场所。它不同于中学常规实验室,而以进行开放性、探究性实验为主,既能满足班级课堂教学,又能满足个人或小组的课外研究活动。它是在常规实验室基础上的拓展、补充和提升。
第三类丰富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项目研究。项目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发现的真实问题,项目研究采用的是“做中学、研中学”的方式。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学到相关知识,培养动手操作的技能,提升科学素养。为给学生的项目研究搭建实践平台,学校建设了十多个创新实验室。每个创新实验室服务于对应的科技社团,因此,创新实验室的功能定位是由科技社团的研究需求来确定的。学校本着“满足需求、讲究实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对创新实验室进行规划建设,添置必要的设备设施,并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完善。目前,学校已建设有15个创新实验室,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工程与技术等多个专业领域,既有自身的独立性,服务于各个科技社团,由相应的名师工作室负责日常管理,也相互联系与支持,如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的项目可以到3D打印实验室、东南大学电子创新实验室去进行设计和加工。
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也是一个多方合作的过程。光靠学校的力量很难高标准地完成大批量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中学教师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有开放的思维、热忱的态度。学校在实践中找到了“三高”合作(高中與高中合作、高中与高校合作、高中与高新企业合作)的途径,学校出项目,多方来参与,共建共享,合作共赢。
除创新实验室建设外,天一中学还积极与校外力量合作,建设了一批校外实践基地。学校每年都派送一些教师“再回大学”,到高校学习深造,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派送一些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公开课研讨,学习、交流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六、综合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综合评价效度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评价策略是否科学。学校之所以在项目学习的推进过程中,不仅保证了教学质量的高位稳定,而且开创了“群星璀璨”的学生多元发展局面,就得益于其完善的评价体系。
首先是评价管理机制的建立。学校不仅成立了校内的评价管理小组,而且引入社会科学权威机构的学术认定来评估学生的项目研究成果,比如天一天文社学生累计发现小行星20颗即是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确认的。《天一中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天一科学院荣誉晋升管理条例》《天一中学青企奖学金》等的设立,营造了良好的项目学习评价环境。
其次是项目学习评价平台的搭建。学校通过“翻转课堂”(基于先学后教的小组合作理论型课堂教学形态)、“项目课堂”(基于项目驱动的小组合作实践型课堂教学形态)等课型的研讨,不断推动项目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也为开展项目学习评价提供了平台。
第三是评价实施方式的健全。主体多元——在项目学习中,评价管理小组的成员既有学校领导,也有教师和学生。同一项目组的学生内部首先进行自评和互评,然后组别之间进行他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再评价,保证评价的指导性。校级层面的评价,主要在于表彰和推荐先进,如“天一中学青企奖学金”颁奖、“天一科学院学术荣誉”晋升等。方式多样——在项目学习中,教师灵活运用即时评价来表扬先进,纠正缺陷,运用延时评价来体现尊重、关爱与期待。此外,教师还通过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一次评价与多次评价,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向度多维——项目学习评价最终都指向“卓越思维、宏观视野、积极人格、济世情怀”四个品质指标,这是天一中学对学生全面发展提出的导向性发展目标。希望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养成创新型思维和提高探究能力;了解多元文化,完善自身价值体系;习得卓越的沟通能力,成为“积极的生活者”;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养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以真实问题为研究项目,在“做”的过程中加深体验,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主项目研究中挑战自我,形成专注、坚韧的学习品质。近几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持高位发展,学生自信阳光,社会各界普遍赞誉,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每年有近2000人次的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作文、学科竞赛等比赛中获奖,有部分学生成果突出。近五年间,学校有十余人次在各学科全国奥赛中勇夺金、银牌,多人入选国家队;十余人获全国作文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十余人入选“江苏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学生累计发现主带小行星20颗,证认近地天体3个;获国家发明专利45项;多名学生入围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大会全国总决赛(全国共36名高中生),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长奖,登峰杯全国学术科技创新大赛总决赛第一名。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全国优秀科学教师”“省评优课一等奖”“省优秀中学社团指导教师”“无锡市第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等荣誉纷至沓来。2013年“‘天一科学院的建设与研究”被评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天一科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被教育部評为国家级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