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考据学
2017-07-27李娜
李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历史考据学是二十世纪初由梁启超、胡适等人对历史研究法的重新探索,并结合中国史学实际对史料的考证,而后又经过陈寅恪、王国维等的发展逐步完善历史考据学的原则和方法。歷史考据学不但继承了乾嘉学派的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还吸收了西方历史考据学的理论方法,结合中国史学实际构建了新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历史考据学;考据原则与方法;乾嘉考据学派
“考订,即史料价值之估定也。” 历史考据是研究历史的一种实证方法,它是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对搜集到的史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和辨别,去断定史料的真伪,以及探索其作伪的意图。
历史考据学形成于十七世纪,从这个时期开始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考据的重要性,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这本书中描述到“人们也早就知道,不可盲目地亲信所有的史料。人们早已有过这样的经验:发现为数不少的书稿伪造年代和出处,有些记载全是虚构的,甚至有些实物也不过是赝品。”书写史料的当事人很多时候因为环境的限制,利益的驱使,无意识的行为等导致其所记载的内容不实,而想了解的是内蒙古 呼和浩特011517过去真实的历史,我们必须言之有据,对我们所要使用到的一切史料进行鉴定,去伪求真。
一、考据的原则
历史考据学与其他科学研究有着共同的要求,即都是经过对事物的观察、分析与综合,探明事物的因果联系。然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以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人类的活动轨迹,要遵循考据原则,就如同何炳松在《通史新义》中所阐述的观点,历史考据不同于司法机关对证据的考察。 司法之考察结果必须是在两个极端,不是败就是胜,而历史考据则不然,当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真伪时,我们不能武断的说其对错,我们只能是保持怀疑的态度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同时说明怀疑之理由,此为考据原则之一也。
梁启超先生认为距史迹发生时间越近者所书写的史料越有可信度,距离发生史迹地点越近者所书写的史料亦越有可信度。其举例1876年的普奥战争,认为两国事后在参谋部的主持下所书的战史为第一等史料;预知十九世纪末欧洲卜内幕交界之内幕,则《俾斯麦日记》是第一等史料。然此原则只是一般规律性的原则,因有时书写史料者本身的条件、所处的环境和自身感情等因素所造成其所书写的内容中存在着一部分的伪事,故此原则运用时应加以辨别。此为考据原则之二也。
考据原则之三是不可对先入之言加以重视。我们对先看到的史料给予过分的关注使其在不自觉中产生主观印象以为其所说的均为正确,也就是说当我们拿到史料之初时要以怀疑的态度去分析,考证,不可轻信他人言。
二、考据的方法
(一)广集证据,利用现代工具考察历史
陈寅恪先生在研究历史时对于考据的原则就是尽可能的扩充领域,取材详备,宁详勿略。他还曾对陈述说:“历史研究,资料范围尽可能扩大,结论要尽可能缩小,考证要求合实际。” 一般来讲证据越多越容易进行归纳总结,得到的结果也越可靠。
(二)举反证
鉴定史料真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举出强有力的反证证明其所言为虚。如前人一直认为我国佛教起源是汉明帝在永平七年派使臣经过西域三十六国到印度求得了佛经佛像,而梁启超先生通过《后汉书·西域传》及其他资料中得出当时的中国与西域至王莽时就已经绝交,且在永平七年西域与匈奴勾结入寇中原,永平十六年才恢复邦交,怎么能派遣使者通过其地方呢?而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这件事不可信,却没有有力证据证明,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怀疑的态度,诉说怀疑的理由。
三、考据的步骤
(一)来历之考据
现代著作中对于相关的时间、地点、作者、当事人等等都有明确的标注,对此类我们只需考证标注的是否正确,故对史料的来历考证多用于古代史料,而最难考证的就是古代官书的真正作者,更有甚者一部典籍由数人完成,而最后却只写主要官员名字,我们不知道真正作者是谁,又怎么能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又怎能判断作品的真实性?所以我们必须考证其来历以探明写作之目的,还原历史真相。
(二)诠释之考据
“第一步工作为诠释之考订,旨在断定史料撰人给予史料之意义为何,并藉以推知撰人之概念如何。” 何炳松先生认为诠释之考订的基础是建立在使用书写史料者时代的文字,因文字是随着时代在变化,故我们要使用当时那个时代的文字,要处在撰人当时的那个环境中去解释史料的真正含义,考察撰人是否有迂曲之意。
(三)诚伪及正确之考据
书写史料者所记载的内容有时为其所信之事,有时是其所不认同之事,而研究历史者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不经考证就亲信作者之观点。人们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往往大感兴趣并描述的有如目睹,就像安德鲁·纪德所言:有些人说谎是无缘无故的行为。 而还有些人是因为其所处的环境使其不能知道全部的事实,其所描述的要不是片面的,要不是受人之胁迫按他人之意愿所书写也非真正的史实。
参考文献:
[1][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06.
[2]何炳松.通史新义上海[M].古籍出版社,2012.12.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3.
[4]齐世荣.史料五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6.
[5]王晴佳.考据学的兴衰与中日史学近代化的异同[J].史学理论研究,2006(1).
[6]李振宏.20世纪中国的史学方法论研究[J].史学月刊,2002(11).
[7]王宏斌.历史考据法探源[J].史学理论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