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牌坊初探
2017-07-27张爱林
张爱林
西华师范大学
摘要:位于中国石牌坊之乡的隆昌牌坊是我国牌坊的一个重要代表。针对隆昌牌坊的建筑特点、社会功能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隆昌石牌坊群;建筑特色;分布
本文就对隆昌牌坊的研究旨在从建筑形制分析建筑特点,根据时代背景分析原因,以及它的社会功效等进行研究,更进一步弘扬四川区域文化,提高对隆昌牌坊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一、隆昌石牌坊的建构材料和建筑结构
(一)建构材料
隆昌牌坊的建构材料主要为隆昌青石,由于木制品本身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之隆昌屬于南方盆地地区,地理因素导致石料多,由于气候比较潮湿,石制品相当于木制品更适宜,而石料的牢固度、厚重感和可塑造性强。元末明初开始出现石牌坊,明清时期牌坊便主要以石料为主,隆昌牌坊作为明清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建构材料基于以上优势便主要选择了石材料。
(二)建筑结构
隆昌牌坊的基本结构主要为立柱、台基、额坊并附有鸱吻、刹尖、上下匾、金刚座和坐兽等装饰物。
根据它的立柱可以发现隆昌牌坊大部分分为四柱三重檐五楼仿木牌坊,中间为明间,明间两旁分别为左次间和右次间。而它的上下匾的划分主要为,在明间的为正上下匾,在次间的为次上下匾,根据它的建构高度可以划分为最高的为正楼,中间的为次楼,最下面但位于次间上面的为边楼。建筑结构丰富,除了四柱三重檐五楼仿木牌坊外,还有多种结构,比如四柱三重檐三楼水牌坊。
二、隆昌石牌坊的建筑特点
(一)群体组合不同
隆昌牌坊不是单个的个体主要由于古驿道的影响。我国主要是小农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了人口流动的稳定和单一,隆昌牌坊处于驿道,人口流动相对其他地方更多,聚居多,居住的人物各种各样,牌坊也因此蓬勃发展,便有了壮观的群体组合。而群体组合的厚重感和庄重感是单个牌坊所不能比拟的。如今隆昌牌坊其中13座呈念珠状坐北向南一字排列,这钟恢宏的建筑群体在我国牌坊建筑史上实属罕见。
(二)建筑形制和主题多样
隆昌石牌坊大部分分为四柱三重檐五楼,还有四柱三重檐三楼,斗拱式镇山坊及六柱三重檐五楼等等。建筑主题丰富多彩,有歌颂百岁老人的百岁坊,有宣扬官绅大户救难济贫的功德坊,有鼓励廉政清风的德政坊等等,丰富的主题和建筑形制使得隆昌牌坊群更具特色。每一种主题的牌坊就能体现当时统治者乃至社会所崇尚的价值观,比如说百岁坊在全国数量都很少,但是隆昌就有一座,非常珍贵,这个牌坊也能体现当时的社会尊老、敬老的价值观,以及对长寿的向往。
(三)建筑方式多样
建筑方式不仅由“官建”独包,方式丰富多样,有“官建”、“士民工建” “官民捐建”等。从建筑方式的多样可以看出牌坊的建造不仅是官府的独利,百姓也可自由参与其中,由此体现牌坊的平民化,以及在封建专制的社会,统治者对平民百姓的思想控制。隆昌牌坊突破了一人一坊的惯例,有多人一坊和男女共坊,如节孝总坊。
三、隆昌石牌坊社会功能
隆昌石牌坊由于是以牌坊群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比如说尊老爱幼、清风廉洁,救济贫弱等,这些主要是通过民间信仰,民间故事来传承文化,教化百姓,不仅体现了当时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并且它所传播的某些理念至今被人称颂。
牌坊文化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除了能从它的建筑结构,风格精美,感受那个时代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它的社会功能。
那么到底它具有什么社会功能呢?有关典籍对此多有阐述,谓:“牌坊。封建时代表彰忠孝节义、功德、科第等所立的建筑物。”[1]以上可见,牌坊具有鼓励科举、宣扬功德、纪念、表彰的社会功能,也可以证明牌坊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社会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有人把它归纳为十类,一是表褒奖功能,二是道德教化功能,三是空间分界功能,四是情感承载功能,五是纪念追思功能,六是炫耀标榜功能,七是理念体现功能,八是风俗展现功能,九是装饰美化功能、十是标识引导功能。[2]现如今,还可以加一个旅游经济功能,以此作为一种旅游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的发展。当然牌坊的社会功能随着时代发展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牌坊的社会功能都是大于建筑本身的建筑功能,这在学界是没有疑问的了。
四、结语
由以上的研究可知,隆昌牌坊建筑结构以四柱三坊为主,作为牌坊群突破了一人一坊,建筑主题多种多样,并且通过分析,发现它的社会功能超越了建筑本身的建筑功能,也不仅仅是表彰、纪念、宣扬功能,它的社会功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最后,牌坊的保护,对于隆昌石牌坊来说,利用当下的高科技技术,加强保护意识建设,如学校的宣传和内江新闻网的实况播报等,最后,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开展以隆昌石牌坊群的适度文化旅游,通过文化旅游来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传承牌坊文化,社会和相关部门也加强关注,相信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词源[M].商务印书馆,1979.593.
[2]金其桢.论牌坊的源流及社会功能[J].中华文化论坛,2003(01).
[3]张强.隆昌石牌坊[M].重庆出版社,2006.
[4]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