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终将逝去的故乡

2017-07-27马丹妮

做人与处世 2017年12期
关键词:红药麦芽糖老伯

马丹妮

迷信节气的人都是幸福的,只是越來越少。

我是故乡的孩子,是时间的荒野里千千万万个孩子中的一个。我是幸运的,更是不幸的。我的生命与青春的末尾恰好相叠,我听着人类的挽歌一点点长大,与故乡一点点告别。深启于王开岭先生的《古典之殇》,我在沉重与浑浊的风中,特拟此文,以纪念终将逝去的故乡。

--- 1 ---

一直觉得,吆喝是一种味声色俱全的艺术唱腔。儿时听过一路由远及近、叮叮当当走来、喊着“麦芽糖唉”的吆喝。我不爱吃甜食,但也总喜欢跑去屋外张望两眼。卖麦芽糖的老伯挑着竹扁担,边敲边喊,像一位自弹自唱的歌手,声停即有生意光顾。

这声音不常来,更多时候听见的是汽车驶过的车轮声、喇叭声,建筑施工的声音。但每次老伯一来,响起的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与浑厚悠长的吆喝,仿佛能让周围一切嘈杂声都感到羞愧。总有扎着小辫的孩童拉着大人的手从屋子里跑出来,追着那声音去,仿佛在追一个远久而梦幻的童话。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再也听不到那阵吆喝和叮叮当当的声响,直到一次去一个古镇旅行。也是由远及近、叮叮当当、喊着“麦芽糖唉”的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伯,神态自若仿佛从画中走来。我激动地迎上去,随后有些路人也停下脚步。一位着装时髦的女子对牵着她手的男子说:“这个糖,我小时候经常吃的,没想到在这里还能见到,真是怀念啊!”真是怀念啊,我寻声望向那位女子,浓厚的眼影下透露出的是清澈的光芒。我在那光芒里看到了无数人,无数个卖麦芽糖的老伯,以及无数扎着小辫的孩童。

还好在故乡的街上,还能常常听见推着小车的阿姨,用方言一路喊着:“豆腐花芝麻糊嘞。”一元钱一碗,盛得满满的。我怕有一天,这吆喝声也会被人用来怀念。

这样那样地吆喝,唱成了一首有温度的歌,组成了一幅有味道的画。仿佛又见《清明上河图》、柳永《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那般繁盛之景。市井的脉脉温情扑面而来:有旧时人们摇着蒲扇的清闲之绪,街角喝醉的酒僧那番逍遥之状,也有男耕女织为温饱一天天努力的辛勤之态……

王开岭先生在书中记录了市井的井,供行人漫步的街,这些衍生出吆喝的元素,已经一点点地离我们远去。而吆喝声也一样,正被大张旗鼓的广告牌取代,被刺耳的扩声器与喇叭取代。那如歌的吆喝,最后竟也成了终将逝去的青春,成了人类的古典之殇,成了用以缅怀与祭奠的所谓情怀。

--- 2 ---

诗人于坚说:“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我爱我的故乡,我不爱说谎。

对于故乡的变化,最为敏感的一定是于故乡山水与旷野中生存繁衍的生灵,其次就是像我这样在外地生活、一年归家一两次的游子了。年复一年,我庆幸故乡依然有大片大片的田野,河水还算清澈,井尚未干涸,农耕的人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牢记每个节气,对天气的变化敏感,在节日上香祈福……

大多数自然赐予人类的原配元素还能在故乡保留下来,我在默默庆幸自己还有联想的依据的同时,却无法否认这些年来故乡的变化,毕竟,我不爱说谎。

我看见大片的旷野土壤被翻起,像丑陋的疮口,和疮口旁如同鬼怪一般、尚未建成的厂房。我看见山中几处泉水已经断流,而外婆家门前的那条小溪里水葫芦丛中困着垃圾,河滩上又多了几条翻起肚皮的鱼,再也没有妇人在溪边浣洗衣服。我看见不远处曾经郁郁葱葱、云烟缭绕如同仙境一般的山上,多了一片被烧焦的树林,裸露的红土。那是我曾采摘野果的地方,现成了我荒芜的乐园,以及无数生命遗失的家园。

钱德勒在《漫长的告别》一书中写道:“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我在故乡的每一次离开,总在无形中成就了我下一次回来时所触目的悲哀。我怕我还来不及哀叹“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了红药与桥,我怕我深爱的故乡会一点点地死去。这也同样意味着,无数个故乡正在消逝,在世界留给人类的剩余不多的原配元素中,又消失了一部分。世界正被动地散尽自己的青春,古典又添几多殇。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的路,却忘了为何出发。”请留给我们的后人一点点被原始之美惊艳的机会,我们不能成为自然的鳏寡孤独,我们需要记住故乡,记住几千年前就已深埋在我们骨子里的元素,记住那分无法复制的原始的美。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红药麦芽糖老伯
老伯和桃园
难忘儿时麦芽糖
再到盛湾寻牡丹不遇得赏芍药
“来”吃麦芽糖
年年知为谁生
相思
母爱麦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