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经典音乐进行舞蹈创作的独特视角
2017-07-27杨洪滨
杨洪滨
(广州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405)
选择经典音乐进行舞蹈创作的独特视角
杨洪滨
(广州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405)
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如:题材的选择、思维的创新、音乐旋律的限制与情感表达的吻合,以及舞台的呈现效果等等。但当我们选择经典音乐进行舞蹈创作的时候,就又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和挑战,那就是如何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中,重新建立自己情感体会以及舞蹈语言,以一种全新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寻找到舞蹈创作的形象个性化及色彩的鲜明性,向观众准确的传达出我们的所想所思,让观众看到我们的态度和理解,这样我们的创作也就有了意义。
独特;摆脱;建立;个性化
一 、舞蹈创作中的“独特视角
(一)独特的舞蹈形式表达
舞蹈形式是指表现舞蹈作品思想内容的舞蹈语言、结构、体载等艺术手段。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对一个题材或者是情感的创作,我们总是会用自己特有的不同于别人的舞蹈形式去表现出来,寻找到舞蹈创作的形象个性化及色彩的鲜明性。因为这种个性化的色彩鲜明性,是舞蹈主题思想的重要环节。我们都知道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而艺术创造的本质就是要求艺术家对事物的发现与阐述要有独到性和唯一性。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在面对生活和艺术创作的时候拥有自己的态度和认识,就如同爱情、情亲、友情,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感受,把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会,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和艺术形式传达出来,而不是把所有人所看到的情感表达,重复的再现。尤其是当我们面临一些经典题材再创作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会。我们都知道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这一经典的传统舞剧,但是当《男版天鹅湖》一问世,我们都被震惊了,编导正是采用了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的音乐及天鹅的舞蹈形象,运用性别的改变重新诠释了《天鹅湖》,以独特的视角、全新的舞蹈形式,向观众展现了天鹅刚强有力的一面,用另一种性别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把力与美的交合展现尽然,给我们带来的是另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是更深入心灵的思索与体会。同样的题材,同样的音乐,同样是表达爱恋、自由、追求,但是编导却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不同情感体会的表达方式,完成了艺术创作的本质要求,找到自己个性化语言表达方式,采用了以男人来表现天鹅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向观众传递了自己对待《天鹅湖》的这份特殊情怀。
(二)独特的舞蹈语汇表达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艺术手段的,因此,它不受语言文字的局限,使舞者和观众的心灵产生共振。所以,舞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任何一个舞蹈作品中,如果要很好地体现主题,就得很好地运用舞蹈语汇,舞蹈语汇要别致、独特。例如被誉为21世纪舞蹈经典作品的《小溪·江河·大海》,它以优美流畅的画面设计和巧妙灵动的队形变化,把观众带入无限的遐想之中,让观众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它的深刻内涵,使这部作品无论从审美价值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编导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思索,全身心地投入,从不同角度去寻找和发现编导想要的东西,提炼、完善独具特色的队形、画面、语汇等,使创作的作品真正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闻一多说过:“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本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说明舞蹈在人类艺术生命中的地位和价值。综上所述,我认为舞蹈编导肩负的任务就是推陈出新。要让自己的作品新颖独特,使自己的舞蹈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和震撼人心的美感力量。编导应该让舞蹈作品从非词语、非概念的角度通过动态的、具象化的形体姿态来表达自己内在的情思意绪,让许多难以诉诸言辞的情感体验、精神境界和美感意蕴,都可以在作品中得到酣畅淋漓的表现。
二 、摆脱经典音乐的“思维定势”
(一)如何从经典音乐中建立忠于自己的情感体会
创作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阶段,首先就是我们要真实的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受。当我们决定拿经典音乐来创作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情就聆听和感受音乐,从音乐找到不同于经典音乐的内心感受,也就是在聆听音乐这第一件事情开始,让我强烈感受到长期的心理定势所带给我的压力和束缚是那么的不容易挥之而去。因为经典音乐对于当代的我们来说,已经有了时代上的意义。就像当我们提到《梁祝》二字的时候,我们都会情不自禁想到山伯和英台、蝴蝶和爱情,因为这就是《梁祝》这个音乐本身所固有的故事题材和情感表达,或者是说在我们长期的思维认知中的一种习惯性的条件反射。而之所以这个音乐可以称之为经典,也正是它的情感内涵是在时间的流逝中从来没有消灭过的,爱情、离别、思念、愿望,这些情感的体会和表现,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徘徊和出现,所以当我们再去面对这样的经典音乐时,应该放弃《梁祝》本身的那个题材和情感故事表达,把自己对《梁祝》的态度建立出来,从自身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情感体会和当代人们对这样一种情感的现状和感受。忘记《梁祝》本身,或者是说忘掉以往所有在我们面前出现那些和《梁祝》有关系的画面和事物,只是很单纯的去聆听音乐,去听音乐所带给我的感受,寻找我们当下的人文情怀与音乐这种情感表达的契合点。就像作品《我们看见了河岸》一反《黄河》的其他版本,以抽象、概括的手法着力于人们普遍认同的大民族的群像之塑造,而是直接以舞者的身份切入,表现着一个关于“信心”的主题,一个关于我们民族自立、自尊、自强、自信的主题。通过《黄河》这一音乐的情感表达,把现代舞者发展困境的勇气与力量联系在一起,建立了自己的情感体会。就像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而自己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然后忠于自己,确立自己内心对经典音乐的一种真实情怀。而在忠于自己的情感之前,我们要先建立自己的态度,也就是说,我们要借助经典音乐说自己的话,只有我们先把自己独立出来以后,才能再去寻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然后再在后期创作路途中始终坚持和肯定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受固有的思想束缚,始终保持是在忠于自己内心情感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和创作。
(二)选择忠于自己情感的准确动机
舞蹈的肢体动作是千变万化的,对于一种情感的诠释,自然也就会有成千上万个不同肢体动作的解释,那我们应该如何在众多的动机中去选择,而当我们在面对经典音乐的时候,又该怎样去选择可以准确表达我们情感的动机呢?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一个课题。当我们在确立对音乐的感受后,我们出现了很多个与音乐感受相吻合的动机,但是一个作品表达是需要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我们必须要从几个甚至是更多的动机中去选择一个或者是几个可以准确体现忠于自己内心情感的有效动机,然后再进行发展和变化。我个人认为第一就是要选择可以与音乐旋律相吻合的动机,第二就是在与音乐吻合的动机中去选择可以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动机,也就是找到最符合最准确能够体现自己内心情感的那个动机。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讲的话,其实不管是什么音乐,我们都会很主动的去尊重音乐所带来节奏感,就像一个四分之四的节奏音乐,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四分之三节奏的动作加以配合,从视觉效果一看,它就是不舒服不合理的,更不用再谈什么感受了,所以当我们可以很容易按照音乐旋律找到很多符合音乐节奏动机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觉得都很合适,起码与音乐配合在一起是不难受的,只是你去选择的问题。而这种选择又要回归到我们最初的内心体会,从众多的动机中去寻找,选择忠于自己情感的那个准确而有效的动机。
三 、对经典音乐再创作的思考
(一)建立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发现、突破与重新建构”,所谓发现,就是要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寻找的问题的所在,在常人都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去寻找其“可能性”;所谓突破,就是对现存秩序的否定,对习以为常的质疑,对循规蹈矩的突破,对天经地义的反叛;所谓重新建构就是要在突破的前提下,抓住新的质,建筑新的思维框架,完成事物发展的新的飞跃。透过创造性思维本质的这种理论,可以发现其思维的精神过程就是“打破——创新——再打破——再创新”这样一种永恒不断的循环状态,而当我们再次面对经典音乐进行动机再选择的时候,也正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摆脱思想的束缚,到建立自己的情感体会,在再不断审视中去选择和重新建构,最后达到音乐与自己情感的统一。通过这样的一次实践,我们不仅是建立了一个编导该有的创造性思维,更让我们发现了创造的过程和可能性,有效的使自己在对待在前人已有的答案中,建立了自己的态度。
(二)舞蹈编导的“个性化”体现
艺术作品无外是艺术家用感觉的方式传达其对世界的发展与理解,而在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把这种对事物的发现和阐述做到独到性和唯一性。作为一名舞蹈编导,当我们面对同样的事物和情感的时候,我们就会做出不一样的反应,但是当我们把这种个性放在舞蹈创作的时候,我们又会经常丢失这种个性。在对经典音乐进行创作的时候,我们就会经常的被这样那样的固有思维模式带走,找着找着,又想去说经典音乐本身所赋予的这个故事,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的一种徘徊和纠结,才能让我们看清编导的个性化体现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作品的成立或者说是成功,可能也就在这一念之差,如果自己妥协了,我们也就等于做了一次没有意义的表述,把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又演了一遍,那我们自己态度又在哪里?如果我们在动机的选择过程中,只是考虑到与音乐搭配就好,动机比曾经经典音乐里的好看就行,那做为一个编导,我们的作用又在哪里,我们创作的目的又是什么?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尤其是面对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时,我们必须要坚持自己的内心感受,借经典音乐本身来说自己的话,也许不一定做的很出色,但我们一定要把编导的个性化体现出来,让观众看到我们的态度和理解,这样我们的创作也就有了意义。
结语
对于经典的再选择和再创作,我相信每个创作者都有其自己的目的和表达方式,这种不同真实的体现了编导对事物的独到理解,以及想通过这种方式来传达一种对经典的新看法和新态度的表现方式,我们都知道一百个人的心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而编导的创作目的就是要把属于自己对经典音乐的那份情怀,通过艺术创作,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感受到我们对待事物的表达和态度,以及情感的体会和表达的方式,展现我们编导的个性化思维,从而在经典中传承与创新,达到创作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杨立元.创作动机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7(2);
〔2〕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9);
〔3〕程建平.音乐与创造性思维.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8)。
杨洪滨(1985--),男,本科,初级。研究方向:舞蹈编导。大型原创音乐剧《西关小姐》助理导演,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三届戏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广东省岭南舞蹈大赛创作独舞《木棉花乡》获表演金奖,入围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决赛,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第四届广东省岭南舞蹈大赛创作男子独舞《鸡公榄》获创作银奖,入选第十一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剧目。现任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舞蹈编导。